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路作为村庄脉络肌理.对于村庄的空间形态和布局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约束条件.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角度对村庄道路系统规划进行研究.并结合宿迁市村庄规划实践提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角度下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一般内容、方法以及对用地的引导。可以指导一般村庄道路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集中居住点的建设使传统乡村聚落肌理发生了改变,打破了村庄原有的形态生长机制,形成了新的空间形式,导致农村村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布局方式.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20个村庄进行实态调查,分析出不同村庄形态的利与弊,并针对这种利弊关系提出了一些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保存村庄乡土特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村庄有机更新就是在尊重现存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传承村庄业已形成的空间肌理和发展格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原则基础上.对村庄这一有机整体进行循序渐进式地更新、整治与改造。本文以村庄有机更新的理念为指引.对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的村庄整治更新提出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并为相似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休闲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小五台风景区村庄风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及感知需求,分析小五台景区村庄现状风貌问题,从村庄风貌的自然生态、交通、空间肌理、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传统建筑、乡村民俗等七个方面提出小五台景区村庄风貌提升策略,完善小五台景区村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为区域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注入活力,提升小五台景区村庄人居环境及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5.
李郇  郑佳芬 《规划师》2016,(8):76-80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8)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精明增长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美丽乡村、清洁城乡的系统分析,将精明增长理论引入村庄规划,提出划定村庄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引导存量土地再开发和填充式开发及宅基地综合整治、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塑造公共空间、保护生态开敞空间、传承村庄文脉和维育村庄肌理、景观风貌综合整治、提供多样化住宅等规划策略,并以柳州市沙塘镇杨柳村杨柳屯规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闽侯县孔元村村庄规划》为例,针对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村庄景观同质化、忽视对村庄文化的传承挖掘、乡土气息和村民归属感缺失等问题,分析乡愁的定义和内涵,提出打造“乡愁”依存的村庄空间肌理与外部环境、记载“乡愁”的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演绎“乡愁”的院落空间组合、留住“乡愁”的文乡野旅项目等留住乡愁的实施路径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从滨河村庄的空间形态肌理分析入手,通过对村庄公共空间结构与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取三种主要类型的滨水公共空间模式,结合田野调查法以及行为观察两种方法,从公共空间现状布局使用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现状依托水系资源的村庄公共空间布局提出三种模式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形态学中城市肌理的概念,以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分析青海地区庄窠民居肌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将地域特色与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同时,使用相关软件模拟分析室外空间风环境并指导规划设计,探究新型农村生态社区的设计方法。在满足居民使用功能并提升其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延续传统村庄肌理,使新建社区在空间形态、建筑形制、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做到文脉传承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环境舒适性并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在规划中尊重农村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村庄规划为重点,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结合新农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汪忠满  黄天其 《规划师》2007,23(8):83-8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重要举措,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推行,但由于规划的机制和技术尚不完善等原因,新农村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风貌特色塑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规划师应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法和规划技术三个方面寻求提高新农村规划水平的途径,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的思考与探讨——以广东省增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蒋万芳  肖大威 《规划师》2011,27(2):83-87,92
农村住宅建设"乱""差""难"的问题在我国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普遍存在,困扰着乡镇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广东省增城市位于大都市边缘区,农村人口众多,具有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地区的特点,针对其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规划实施机制、土地管理机制和行政惯例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系统地提出解决农村建房问题的思路,构建由农村...  相似文献   

14.
董一中 《安徽建筑》2007,14(3):34-3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章分析了滁州市农村现状,围绕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提出了滁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曾卫  江征 《重庆建筑》2010,9(12):18-20
社会需要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基于这种背景应运而生。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今天新农村建设在各地方大规模地进行,怎样更好地完成这项惠民政策,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村繁荣,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建筑设计参与人员应考量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困境,综合地域、造价、技术、环保等因素,结合实际,多方参与,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失序开发的短期行为,保留自然环境特征,保护风土生态系统,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本文从新农宅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现象进行简要总结,以及籍此引发的一点关于设计的思考;并对四川省南江县黄金村新农村建筑设计创意奖方案进行了评析,试图用类型学方法思考当下新建新农村布局形式,尝试着通过研究单体和院落不同组合方式来达到可复制性、可识别性、以及可操作范围内的均等性(可公平分配)等问题,探讨农村聚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朱霞  阮晶晶 《华中建筑》2007,25(6):123-126
面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分析了当前村庄环境设计的几大问题,并从整体空间环境、建筑环境、绿化环境、设施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村庄环境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周曦 《华中建筑》2007,25(7):66-68
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中,住宅是农民最关心的切身问题之一.借着这个形势,建筑师得以介入一次计划提供50套低层独院式农村住宅的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该文重新比较了古农村民居与现代农宅的巨大落差,然后剖析了目前农民住宅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良好的农村住宅建设必须依靠集中的力量来完成,需要建筑师的介入.在本次设计中,建筑师首先梳理了农宅功能,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引入新农村住宅设计中来,同时又良好地照顾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性,在形式表现上,注入乡土元素,使得农村住宅呈现出一种"二元性"的建筑形式,最后指出了进入到实践环节的农村住宅设计所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广斌  王传海 《规划师》2012,28(4):110-114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驱动机制进行剖析可知,空间生产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根据空间生产的动力,将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划分为乡村自主、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三个阶段。而乡村空间生产的内容也由"工业空间生产"向"居住空间生产"转变。针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的多重危机,规划应以"人"的尺度审视、设计空间,并以民主形式推动、实现乡村空间的自我管理,以期减小空间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游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打造"乡村嘉年华",将农业景观作为景观资源与第三产业游憩相结合,利用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持其生态价值,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思路。但当前在发展"乡村嘉年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嘉年华"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翁芳玲 《华中建筑》2008,26(11):215-217
新农村规划有别于城市的开发规划,其有效实施性更为重要。该文提出应摒弃以往注重成果蓝图的思想,把重点放在政策的引导上,延展规划过程,转换规划师角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农村规划,使其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