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EC 61850标准是目前关于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最新国际标准,是变电站无缝通信的最佳解决方案。介绍了数字变电站使用IEC 61850标准的必要性,描述IEC 61850的起源、体系、目标以及特点,讨论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接口模型,最后对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IEC61850是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最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标准,以此标准对变电站进行配置是实现变电站设备间互操作性的重要保证。对变电站配置对象模型进行了介绍,对配置语言及其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对变电站整个的配置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别从IED配置、变电站结构配置以及变电站通信系统配置三个方面探讨了使用XML Schema语言对变电站配置所要做的具体工作及实现方法,并以变电站高压侧部分的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田遐 《电气开关》2009,47(5):38-41
IEC61850是新一代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标准,介绍了该标准的起源、体系、目标以及特点。分析了该标准的体系结构、逻辑与通讯模型、数据对象模型以及通信模式。围绕线路差动保护给出了功能模型、信息流、类等设计,说明了该标准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120,自引:31,他引:120  
吴在军  胡敏强 《电网技术》2003,27(10):61-6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现控制、监视和保护功能的同时,为了实现不同厂家的设备达到信息共享,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成为开放系统,还应具有互操作性。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变电站内通信网络和系统标准体系——IEC61850。文章在分析IEC61850标准的信息分层、面向对象的数据对象统一建模、数据自描述和抽象通信服务映射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内通信系统的框架模型。同时,遵循面向对象建模和抽象服务映射的思想,对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IED)统一硬件平台设计和软件系统的实现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要求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不仅需要基于标准中特殊通信服务映射所规范的网络技术,而且网络设备和数据信息的建模需要利用面向对象技术,遵循标准中提供的模型,并通过一致性测试的检验,使设备具有互操作性,实现数据的共享。文章介绍了IEC 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背景,分析了标准的内容和主要特点,总结了IEC 61850标准与现有其它电力系统通信协议的关系与区别,提出了以IEC61850为基础的电力系统无缝通信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6.
IEC 61850标准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IEC 61850标准是今后电力系统无缝通信体系的基础,如何尽快掌握并实施该国际标准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该标准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内容,详细分析了标准的网络分层、面向对象的数据对象统一建模、数据自描述和抽象通信服务映射等主要技术特点,给出了标准实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了解当前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发符合IEC 61850国际标准的变电站通信系统具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IEC61850标准是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逻辑组成结构及数据信息通信规约的国际标准,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析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结构后,对变电站结构中的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改造实施通信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详细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现IEC 61850的过渡期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当前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现IEC 61850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实现基于IEC 61850技术的新系统与基于传统技术的现有系统之间的兼容。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比较了现有技术与IEC 61850的重要差异,指出在现有系统与新系统之间必然存在一个过渡期。文中提出了2种策略,利用这2种策略可以在过渡期实现新系统与现有系统的兼容。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现IEC 61850的过渡期策略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提出了当前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现IEC 61850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实现基 于IEC 61850技术的新系统与基于传统技术的现有系统之间的兼容。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 现状,比较了现有技术与IEC 61850的重要差异,指出在现有系统与新系统之间必然存在一个过渡 期。文中提出了2种策略,利用这2种策略可以在过渡期实现新系统与现有系统的兼容。  相似文献   

10.
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推出的变电站通信标准系列IEC 61850是将来电力系统无缝通信系统体系标准的基础之一。通过介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和IEC 61850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基于可扩展标识语言(XML)的IEC 60870.5.101和IEC 61850的远动协议转换方法,对了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国际趋势和研究开发新系统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灿  吴菲菲 《华中电力》2011,24(1):6-10
详细介绍了IEC61850的通信体系、内容和特点,较完整地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结构,介绍了非常规传感器的稳定性、网络通信的可靠性、数据的同步传输和信息安全性等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专业技术相互渗透问题和关于数据采集共享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建设数字化变电站的技...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IEC 61850规约体系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特点及技术优势,介绍了IEC 61850标准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情况,指出IEC 61850在互操作性和信息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重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魏勇军 《广东电力》2010,23(6):31-33,42
针对国内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和通信规约互操作混乱的现状,指出IEC61850标准体系解决了不同设备和不同系统之间传输不兼容性的问题,真正实现设备和系统的程序化互操作。为此,介绍了IEC61850标准体系的重要目标、作用、主要特点及应用前景,分析]EC61850标准体系要求与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方面现状存在的差异、实现难点,最后就国内如何看待和采用IEC61850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基于IEC 61850标准实施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优势,总结了程序化操作对站内设备的技术要求,分析了程序化操作实现的2种典型方案: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后台机实现和SCADA后台机与间隔层装置共同实现.分析可知后者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基于该方案提出了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3种操作票概念和相关的操作执行流程与步骤.国内多个IEC 61850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系统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在IEC 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施程序化操作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5.
IEC 61850定义的逻辑节点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故障有可能通过这种关系在系统中进一步传播.从复杂网络理论出发,将逻辑节点作为网络的节点,逻辑连接作为网络的边,则逻辑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就可以抽象成一个复杂网络.首先,统计这个复杂网络的相关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逻辑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然后,建立了基于耦合映像格子(CML)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连锁故障模型,仿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逻辑节点的故障在系统中的传播规律.最后,以T1-1型变电站为例,分析其自动化系统中逻辑节点交互的特性,并应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进一步验证了从逻辑节点交互特性角度分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故障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从变电站功能的分解、抽象、模块化、封装等几个基本方面介绍了通信系列标准IEC 61850及其在智能化变电站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深入介绍了智能化变电站内的智能电子设备建立遵循IEC 61850标准的信息模型及模型内部的关联,探讨了遵循IEC 61850标准建模的过程,为智能变电的信息系统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基于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的模型构成以及SCL的语法结构,明晰了配置模型的生成规范和格式要求,从工程配置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配置工具预期实现的功能和操作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借鉴基于MVC的界面软件开发思路,以保持功能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和可复用性为依据,在跨平台的开发环境QT4.5.3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系统配置工具。工程实际应用证明,该配置工具完全能满足变电站系统的配置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