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大量建筑垃圾随之产生。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经济环保,且可缓解环境压力。通过室内大型动三轴试验,对建筑垃圾土与砂土动力性能展开研究,包括动应力-动应变、时程曲线、动弹性模量、阻尼比和液化评估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土破坏动应力约为砂土的1.3倍,即建筑垃圾土的承载能力明显高于砂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土超静孔隙水压力大约是建筑垃圾的2.5倍,因此建筑垃圾土发生液化可能性更小。建筑垃圾土动弹性模量远高于砂土,最高是砂土的1.3倍。建筑垃圾土动力性能均高于一般砂土,建筑垃圾土具有代替砂土用作道路工程填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建筑垃圾占用土地资源及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验证建筑垃圾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及其推广示范性,结合福州地铁二号线橘园洲站作为试验路段,进行了建筑垃圾混合料基础性能试验、基本路用性能试验、现场工艺试验、路基强度测试及路面沉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的基本路用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细集料的类型有选择性地采用粗集料未级配或级配后的建筑垃圾进行回填;使用建筑垃圾混合料作为回填料可在保证路基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碾压次数;相比传统回填料,建筑垃圾混合料作为路基填料回填地铁车站基坑既可以减少路基碾压施工对车站结构及预埋市政管线的影响,又可以使回填路基具有更大的回弹模量和更好的长期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3.
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处理后重新制备为混凝土块体应用于防洪抗汛,可大幅降低建筑垃圾存放、转运费用,同时降低储备防汛材料的成本,缓解日益突出的石料资源供需矛盾,为发展生态水利、节能水利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以建筑垃圾制备防洪块体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再生混凝土制备防汛块体的成本进行经济分析,评判利用废弃混凝土中的再生粗骨料生产防洪材料产业化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处理,将粒径小于0.16mm的建筑垃圾微粉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按照0%、5%、10%、15%、20%的比例取代水泥制作混凝土,对其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渗性、淡水冻融循环、人工海水冻融循环试验来对其作为掺合料的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微粉掺加比例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降低;在5组微粉掺量不同的试验组中,掺加比例为5%时的混凝土抗折、抗渗、抗冻性能较优;减水剂的加入有效改善了掺量较大时混凝土性能下降的问题;将建筑垃圾微粉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具有环保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高速增长。近些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超过6亿吨,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为主,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会污染环境和浅层水源。其实,建筑垃圾不是废品是资源,通过再处理加工,用途更广泛,可以变废为宝,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更成熟、市场更广阔,我们着重在政策层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对未来垃圾处理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垃圾生化处理与热处理技术协同应用构想及综合处理系统,通过综合系统的分拣系统、发酵系统和热处理系统对垃圾协同处理工艺,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建筑垃圾的现状,国外处理建筑垃圾的经验,特别是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对建筑垃圾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分选办法。分析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经济可行性并介绍了用建筑垃圾配制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实例。还介绍了废砖、废陶瓷的综合利用。最后对我国的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旧城改造的进行,城郊各种垃圾场的面积不断扩大,垃圾数量日积月累与日俱增,造成了许多土地的荒废,大有垃圾包围城市的趋势,形成了一大公害。1994年,我们与济南市政设计研究院合作,在利用垃圾场地做建筑地基的技术处理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为如何改造和利用垃圾场地,消除垃圾危害积累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建筑垃圾的问题愈加突出。据相关机构估算,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只有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果建筑垃圾不加以利用,按照每年固定资产投资15%的增速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的存量将达到237亿吨,需要占用39.6万公顷的土地,同时对国土资源和地下水将造成巨大的污染危害。笔者长期在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研发企业工作,谨以此文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合  相似文献   

10.
回收利用被称为城市顽症的建筑垃圾,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多年来,建筑垃圾一直是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头痛问题,也是市容环境整治的一大难题.就施工企业来说,尽管近年来建材销售价值逐年提高,但是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浪费现象却有增无减,建筑工地上常常是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大多数垃圾最后都以卡车运到郊外倒掉,暴满街头、裸露市郊、风起尘落的建筑垃圾严重污染环境,成了城市环境卫生的一大公害.据上海市航空遥感调查资料显示,在126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范围内,50m~2以上的固体垃圾堆点达1927处,其中建筑垃圾占52%左右.以上海市级建筑公司(国家二级企业)的管  相似文献   

11.
在调水工程渠道衬砌改造工程中,将拆除大量旧混凝土衬砌板,如简单作为建筑垃圾填埋处理,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对原有旧板进行检测,确定其中外观尺寸及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要求的进行回收利用,并在该过程中确定旧板复用所需要检测的数据指标和标准,提出一套快速有效的旧板直接复用的绿色检测方法。文章通过研究调水工程旧混凝土预制板复用的可行性,既解决了建筑垃圾无处存放问题,又实现了建筑垃圾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为施工方案的改进和推广提供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数字     
《长江建设》2013,(12):57-57
青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山东省青岛市建成城乡一体、区域统筹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的目标。预计到2016年,市区原生垃圾将实现“零填埋”。目前,青岛市内收运的3000多吨垃圾先被送到垃圾中转站,经过初步分拣后,再被送到垃圾处置场。其中,进行焚烧发电的有1900吨,堆肥处理的有300多吨,填埋的有800多吨,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资源化处理率达58.2%。  相似文献   

13.
建筑垃圾土存在土质不均匀,天然密度变化大,结构疏松,压缩变形大,强度低的工程地质特性。通过对天津市梅江南0^#岛岛体填筑建筑垃圾土勘探、试验,提出了建筑垃圾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为今后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筑垃圾土存在土质不均匀,天然密度变化大,结构疏松,压缩变形大,强度低的工程地质特性。通过对天津市梅江南0^#岛岛体填筑建筑垃圾土勘探、试验,提出了建筑垃圾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为今后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城区改造建筑垃圾,提升渭河防洪效能;有效利用滩涂,发展畜牧业、休闲垂钓旅游、风力发电等,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达到以河养河的作用。为今后渭河河道治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总结了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工程维修机坪地基处理工程成功应用建筑垃圾的实例,为相关的研究和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美、德等国家和国内对建筑垃圾处理以及对再生骨料的运用的现状,通过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过程的对比,发现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而再生骨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建筑垃圾带来的问题,并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我国北方沿海不同贝壳垃圾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选取秦皇岛海域生长的贝壳,对其制备的透水植生混凝土进行了研究。采用慢冻法,以质量损失率、强度等评价指标,结合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成像(BSE)等微观试验,分别研究了厨余牡蛎垃圾、工厂牡蛎垃圾、厨余扇贝垃圾、工厂扇贝垃圾所制备透水混凝土的冻融耐久性。结果表明:工厂垃圾相对厨余垃圾具有更好的抗冻融性能和强度;掺入硅灰可降低碱度,显著提高抗压强度,但对抗冻融性能的提高有限,经微观分析与多因素比对,确定硅灰掺量为5%;扇贝垃圾制备的透水混凝土,其抗冻融耐久性优于牡蛎垃圾透水混凝土,扇贝壳微观致密的表层结构为其抗冻性能提供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成为全国各城市普遍的现象。大多城市对垃圾采取扔弃、填埋等简单的处理方式,而城乡接合部更是沦为建筑垃圾违法处理的重灾区,既占用大量土地,又污染城市环境。我国垃圾量正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增速与GDP比肩。如何妥善处理和综合利用垃圾?已经在产业化路上徘徊多年的垃圾处理利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伴随巨量垃圾而来的,是巨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20.
李燕 《中华建设》2011,(3):16-27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发展,老旧的建筑正在按部就班地从城市相册中消失,一座座新型的、符合城市气息的新建筑正次第崛起。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烦恼摆在人们面前——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成为各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今,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随意堆置现象愈来愈严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建筑垃圾正在一步步地吞噬我们的城市,一个个"黑洞"正在形成,"围城"之困步步紧逼……如何处理建筑垃圾?管理者当如何作为?建筑垃圾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是本期热点聚焦的命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