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谭文娟 《安徽建筑》2015,22(2):38-39
中国建筑师并不缺乏建筑创造的潜力,但目前中国的建筑教育中缺乏哲学思考和人文关照,导致大多数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建筑师缺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继承和哲学思考,没有一个鲜明的独立思考的世界观,缺少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就是设计的一味追随模仿,这也是当代我国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硬伤。可以说,尽快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的引导,促使未来的建筑师开启哲学思考的心门,是我国建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艺洋  石坚韧 《安徽建筑》2009,16(6):132-134
通过对建筑师培养所需因素的分析,探索了培养国际化建筑师所需要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以往届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为例,阐述了世博会场馆的建筑设计项目为建筑师培养所提供的国际化平台和条件,并分析了历届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思路与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世博会建筑对中国建筑师培养、成长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最终提出了对中国建筑学教育及建筑师培养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林晓兵  冯四清 《安徽建筑》2006,13(4):10-11,40
文章从建筑哲学在设计中的作用,提出建筑哲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哲学的思考,阐述了当代中国建筑哲学建构的现状,并提出要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不但要注重建筑的功能、外形,而且要关注从建筑实体中抽象出来的理念精神。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维思平新近完成的安徽黄山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的解读来探讨建筑师如何平衡基本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和设计的形式追求之间的关系.建筑师用“轻轻触摸大地”这一带有诗意的表述来陈述其设计理念,通过从场地、技术和使用3个方面的分析,笔者以为这个特别的屋面处理恰恰集中表达了建筑师对这些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5.
朱锫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2005年成立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事务所致力于研究中国哲学与当代建筑间的关系,在未来与传统方面做了许多实验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中国的当代建筑?怎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表现中国的或更地方性的风格特点.是很多中国建筑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设计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今,这个问题就更突出.更需要中国建筑师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相似文献   

7.
肖伟  王祥 《新建筑》2012,(3):44-47
武汉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海外建筑师究竞给江城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的设计又是如何落地转化的?本土建筑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且正确地看待这种交流与合作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辨证地分析利弊,加强战略合作,探索中外建筑融合、发展与创新之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  相似文献   

8.
分析当今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终极关怀问题,强调摒弃建筑设计活动中的浮躁和肤浅,在哲学层面上重新认识分析终极关怀。基于日常生活的建筑设计活动,有助于建筑师不致沉沦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劳作漩涡,使建筑设计活动有一个更高的方向和定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笔者多年从事风景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讨论了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从建筑教育中对待城市及景观的态度论及建筑师的自然观,继而从风景建筑选址、场所感营造、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师对待遗存的态度、建筑的体量感及中心性控制、建筑风格与形式,以及风景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建构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从方法论视角探讨了风景建筑设计的2种途径:哲学的途径和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内容为2019年10月冯仕达与华黎的对谈,关注的议题包括建筑设计对地形(topography)的考虑方式、拓扑关系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展现出的弹性、从平面与剖面互动关系中体现的变化及其所造成的鲜活体验、不同代际的建筑师对于材料运用的思考。从对谈中可以看出,华黎和这一代建筑师在设计思考与实践中与前辈建筑师们的差异,这为中国建筑设计的未来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肖宇  章瑾 《中外建筑》2010,(4):57-58
建筑设计与哲学思想互为同构关系,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整体思维"与"群体形态构成","天人合一"与"新地域主义","阴阳五行"与"现代建筑意向","善"的美学理念与"适形"的理性主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希冀运用相关的哲学观念来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现代建筑艺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7,25(1):68-72
该文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哲学解释学方法,通过有关建筑文献与实物,去理解传统工匠把《易经》的类型智慧和《墨经》的思维逻辑作为建筑形式的思考要点,渗透在《鲁班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一类建筑规范当中,化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建筑形式的类型化思考,和传统建筑的类型化创作手段,通过相应的设计营建过程,创造具有无限代数隐喻和社会生活制度意义的中国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现状中体会到,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东方文化给中国现代建筑带来积极的启示和信心。该文结合一些具有深层东方文化与哲理韵味的建筑学探索案例,探究这些探索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简单介绍了笔者在现代建筑创作上,对探索东方本土建筑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不同民族的时空观念,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也可以说是哲学起点的不同.笔者尝试对中国哲学中的时空观念及其在建筑思想中的渗透进行探讨,试图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深层的哲学及美学根源,并相信这是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俞昌斌 《城市建筑》2006,(10):10-13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应该吸收、运用传统造园理论的精华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造园的必由之路。重提和研究《园冶》,将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和景观材料这三个方面对景观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喻汝青 《山西建筑》2012,38(25):14-16
研究了建筑现象学的哲学起源,从现象学角度对当今中国建筑市场作了思考,并对卒姆托与中国建筑实践进行了讨论与反思,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为建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王鹏 《新建筑》2005,(5):14-16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对中国木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诸葛净 《时代建筑》2014,(1):166-169
文章通过对1953—2003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写作中对象、问题、方法、观念的梳理,审视建筑历史写作在"中国建筑"慨念的建立与转变中的作用,以及建筑观念变迁对历史写作的影响。文章指出,对于中国建筑定义的寻求构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写作的首要问题;而建筑学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历史学家建构"中国一建筑一传统"的问题与话语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薛求理  孙乐 《新建筑》2012,(3):89-95
黑川纪章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其设计作品遍布日本和世界其他城市,他提出的"共生"理论更是影响了几代学人。在其事业处于巅峰的1980年代,黑川纪章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中国20年的设计历程。通过回顾黑川纪章在中国的3个代表性作品,试图为中国和日本当代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