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改善汾河水体环境,合理制定水环境管理方案,根据2015—2019年汾河中游干流水质监测结果,以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为基础,引入熵权法对水质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汾河中游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辨识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汾河中游水质具有波动性,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从2015年的4.14下降至2019年的2.35,表明水质整体呈好转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水质监测断面可分为3类,太原段水质优于晋中段,自上游至下游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汾河中游水环境污染状况虽逐年好转,但水质仍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TN。 相似文献
2.
3.
4.
排污量过大,是淮河水质产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今年元月1日至2月21日,颖河排入淮河干流的水基是2.3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排入的污水达6780万立方米,安徽省排入的污水达715万立方米,平均每3立方米水中有1立方米污水。由颍河口到蚌埠,汇入淮河的主要是涡 相似文献
5.
1998年5月26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审批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标志着这项规划多年的淮河中游洪水控制性工程正式立项;8月由水利部规划设计总院主持有关单位参加,对 相似文献
6.
7.
淮河淮南段水污染状况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选择了对淮河淮南段水质影响较大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物需氧量等指标评价了淮河水质。结果表明,淮河淮南段枯水期水污染指数要明显高于丰水期和平水期,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水质类型为Ⅳ类水到劣Ⅴ类水。在分析了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水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是指洪河口到洪泽湖出口段,干流河长500公里,区间集水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除西北部的伏牛山和南部的大别山、皖山余脉外,总面积的85%是广阔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建国40多年来,水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年份有16年,其中超过3000万亩的有6年,1963年达6000万亩,为淮河中游总耕地面积的86%。1991年淮河水灾震惊了海内外,淮河中游被认为是最难治理的地区,需要广开思路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提出本文与同行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9.
初步分析了淮河干流中游河段径流减少的趋势,认为其原因与降雨量的关系不大,影响较大的因素为上游蓄水工程及其水面面积、灌溉面积和综合用水量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从而引起蒸发和渗漏损失加大,导致下泄流量减少,建议采取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以及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等措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对1995,1996,1997年长江中游河段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阐述了水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长江中游区域水质总体上出现逐年恶化的趋势。说明应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的水质监测与保护工作。并提出了抑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从秦淮河南京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着手,运用污染指数法对秦淮河南京段2001--2010年的水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秦淮河南京段污染源贡献大小依次为NH3-N、BOD、CODMn和石油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3-N;秦淮新河的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河段,内秦淮河的水质污染情况依旧严重。总结10年治污对秦淮河水质的影响,指出城市污水接管率、污染源、水动力条件等仍是影响秦淮河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污染源综合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引黄生态补水对官厅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本文对官厅水库2015—2020年9个断面的8项污染物指标监测数据,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时空聚类,分析了引黄生态补水与水库水质时空变化的关系,并对官厅水库进行水质评价,研究各断面水质指标年际变化特征及进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官厅水库入库水质与出库水质、库区水质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妫水河上游来水以3年为时间节点,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永定河入库水质以两年为节点呈波动性好转;引黄生态补水进一步降低了永定河入库水体TN和NO-3-N的浓度,但对库区水质变化尚未产生显著影响,官厅水库库区水质符合地表水Ⅳ类标准。 相似文献
13.
淮河干流中游未控区间的天然径流是历次水资源评价的难点。在对1980~2000年天然径流系列进行逐项还原的基础上,将其计算结果与第一次评价的1956~1979年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同步期1956~2000年的径流成果进行简单介绍。经与同步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深等值线图对照,反映本次同步期天然径流评价成果基本合理,可作为水资源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的剧烈演变引起了洞庭湖水位的相应变化,并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了揭示洞庭湖水位变化与水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和特征,根据洞庭湖区典型水文站1995年-2010年历史水位与水质观测资料,从年内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对洞庭湖水位变动情况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洞庭湖区的典型水文站15年来水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年际变化上,水质指标TN、高锰酸盐指数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升高;年内季节变化上,TN含量表现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特征,而TP含量表现出相反的特性,随着丰水期水位的升高而含量也相对升高。总体上,洞庭湖水位变化与水质状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以淮河水系16个片区1953年-2007年逐月降水资料为基础,选取超门限峰值序列(POT),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借助L-矩估计方法,分析淮河水系主汛期年极端降雨事件的空间变化。并以淮河干流左右岸的代表性支流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极端降水的频次和强度,结合帕雷托参数的空间变化,分析了淮河汛期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不同门限值下的逐月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②淮河的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右岸普遍大于左岸,与帕雷托分布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③不同量级的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别。研究结论对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布尔哈通河干流2000-2009年水质监测资料.研究其10年来的有机污染指标(CODMn)的时空变化情况及趋势,结果表明:2009年的有机污染物明显少于2006年,表明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丰水期和枯水期水质差异明显,枯水期水质劣于丰水期;自2004年以来水质呈逐年变好趋势;布尔哈通河干流水质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长江源区近年水质时空分布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受技术条件限制,有关源区特有的高原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和报道较少。根据2012,2014,2015年长江源区科学考察获取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源区常规监测指标、金属类及有机物等水质指标,探析了近几年长江源区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河流水质良好,大多数区域的水质指标达到Ⅰ—Ⅱ类水标准;受水体含沙量和区域地质条件的影响,源区不同区域河流水质有一定差异;源区水质年际间差异不大,基本在相同的范围内波动;与国内外河流背景值相比,源区水质基本处于河流背景值范围内;源区有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检出。该结果对于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塘背河小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水保驱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塘背河小流域位于赣南革命老区和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腹地,是我国第一批水土保持治理试点小流域,系统、科学评估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效,对赣南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水土保持高效治理技术模式提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40a遥感影像数据和水土保持治理数据,基于NDVI阈值分割法,开展了塘背河小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水保驱动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塘背河小流域植被覆盖度由1975年的22.91%已提升到2014年的86.87%,随时间呈递增趋势;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差异性,时间上主要分为植被覆盖迅速增长期(1975-1989年),植被覆盖自我修复完善期(1989-2001年)以及植被覆盖稳固发展期(2001-2014年)3个阶段,空间上分为上游原有植被自我修复区、中游人工半干预植被修复区和下游人工直接干预植被修复区3个分区;植被覆盖与水土保持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后期水土保持政策实施以及水土保持新技术、模式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植被覆盖空间上的差异性,对于植被修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大规模农林开发在植被修复研究方面,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