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奥美拉唑结构中含有磺酰基苯并咪唑化学结构,属于弱碱性化合物,在酸性及见光条件下会很快分解,因此,用1.0%甘露醇做主要填充剂,加入辅料羟丙纤维素EXF、羟丙纤维素LH-32、微晶纤维素、200目乳糖、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磷酸氢二钠,用12.5%比重的纯化水制成软料,采用挤出-滚圆方法制备奥美拉唑含药丸芯,选用1-2 mm孔径挤出机筛选,设置挤出机送料速度为30rpm,挤出速度为30 rpm.将挤出物料放入滚圆机,设置滚圆速度为500 rpm,滚圆时间为1 min,出料后得含药丸芯,该工艺提高了奥美拉唑的得率和含量. 相似文献
3.
4.
5.
建立自制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并与原研制剂进行溶出曲线比较,评价两者体外溶出行为的一致性。筛选溶出度试验参数,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30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溶出度,测定自制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与参比制剂在水(含3%吐温-80)、pH=6.0磷酸盐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三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并进行一致性评价。自制肠溶胶囊与参比制剂在上述3种溶出介质中的相似因子分别为85.6(含3%吐温-80水溶液)、87.4(pH=6.0磷酸盐缓冲液)、90.5(pH=6.8磷酸盐缓冲液),且全部有效点的AV值均≤15.0,表明自制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与参比制剂体外溶出行为相似。建立的溶出度试验方法专属性强、灵敏、简便,能有效控制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质量,自制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与参比制剂的体外溶出行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7.
8.
9.
肠溶型药物包衣用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肠溶型药物包衣用丙烯酸树脂,采用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及OP-10复配作为乳化剂、苯乙烯的二聚体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碳酸氢钠作为pH值调节剂,考察了乳化剂配比及用量、引发剂及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加料方式、相比等因素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实验制备药物包衣用丙烯酸树脂的最佳条件。利用乌氏粘度计测定其相对分子量,并作了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乳液符合国家药典要求。该制备过程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有明显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聚合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方式,合成了具有内增塑性能的肠溶型丙烯酸树脂。考察了原料配比、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分子量调节剂、加料方式对乳液稳定性及膜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用DSC测试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用黏度法测定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并且测试了膜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失重率,并且对包衣片崩解性能进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较好,相对分子质量在15—20万之间,膜在碱性条件下失重率较大,而在酸性条件下失重率较小,符合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究放大生产中处方筛选的溶出曲线表征方法,筛选合适批次的制剂进行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降低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风险。方法:通过溶出仪桨法和流通池法对不同批次(肠溶层增重不同)的制剂进行溶出曲线表征,挑选出合适的制剂进行空腹、餐后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结果:肠溶层增重30%的制剂A和肠溶层增重32%的制剂B在0.1 mol/L盐酸-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溶出差异较小,在pH 4.5-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制剂A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更加拟合,受试者空腹、餐后口服制剂A后,艾司奥美拉唑的Cmax、AUC0-t、AUC0-∞的几何均值比和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的等效区间内。结论:肠溶层增重30%的制剂A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溶出仪浆法联合流通池法可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清洁玻璃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TiO2复合溶胶以1.0 m/min的玻璃行走速度喷涂在浮法原片上,经过105℃烘干,在300℃下热处理10 min可以得到自清洁玻璃,其亲水性好,水接触角θ=0.,透明性好,可见光透过率85.3%,在可见光条件下甲基橙分解时间48 h.在700℃钢化后可以得到自清洁钢化玻璃,其θ=0.,可见光透过率88.7%,甲基橙分解时间28 h.在可见光条件下,玻璃表面具有超亲水性,可形成亲水膜,具有自清洁功能.AFM图像显示:玻璃表面TiO2为球形颗粒,粒径为30 nm,膜厚53 nm.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纳米二氧化钛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纳米TiO2粉末,并用扫描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实验技术分析其微观形貌和相结构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采用该技术可以制造纳米TiO2,随温度升高,出现锐钛矿向金红石相的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