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化模型药物Y147微乳处方中油相用量及乳化剂/助乳化剂的比例。方法: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微乳的粒径、多分散系数、乳化时间等为评价指标,优化Y147微乳处方中油相用量(重量百分比)、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结果:处方中油相百分比为14%,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为2时,制备的处方各评价指标均较好。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以较好的用于Y147微乳处方优化,结果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2.
研究牡丹籽油自微乳化软胶囊内容物(SMEDDS系统)的制备工艺。通过溶解度实验和体外自乳化实验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范围进行了筛选,并绘制了三元相图;以自乳化平衡时间和平均粒径为指标,筛选出牡丹籽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最佳配比;同时,对SMEDDS系统自乳化后的外观、自微乳化能力、粒度分布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牡丹籽油SMEDDS系统中φ(牡丹籽油)=5%~10%、φ(聚山梨酯-80)=66%~78%、φ(PEG-400)=15%~27%;三者最佳配比为V(牡丹籽油)∶V(聚山梨酯-80)∶V(PEG-400)=2.12∶0.53∶0.3;牡丹籽油SMEDDS系统自微乳化平衡时间1min,体外自乳化后呈蓝色乳光,粒度分布在1 000nm以下,平均粒径约为100nm,离心后未见分层,稳定性好。牡丹籽油SMEDDS系统自微乳化速度快,自微乳化能力强,自乳化后粒度达到了纳米级别,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农药》2015,(12)
[目的]制备氯硝柳胺乙醇胺盐自微乳释药系统,改善该药的水溶性。[方法]根据药物在不同溶媒中的溶解度初步确定配方组成,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测定空白配方最大载药量和载药配方水化后微乳的稳定性等途径进一步优化。测定最优配方的粒径、Zeta电位等参数,进行形态观察,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最佳配方选择丁酸乙酯为油相,吐温20为乳化剂,聚乙二醇200为助乳化剂,质量比为1∶6∶3,载药量为51.6 mg/g,平均粒径为37.1 nm,Zeta电位为-38.6 m V,近似圆球状,在低温、热贮及室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自微乳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对该药有显著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无醇复配乳化剂,在常温下制备油包水(W/O)型微乳化柴油,并绘制柴油-乳化剂-水的拟三元相图,通过对拟三元相图分析,考察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对无醇微乳化剂增溶性的影响;对微乳液中的水滴粒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考察HLB值与掺水量对微乳液水滴粒径、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微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醇复配乳化剂微乳化性能较好,乳化剂用量为10.2%时,微乳体系的增溶水量为22.1%;当复配乳化剂的HLB=7.5时,体系拟三元相图的面积最大,且制得微乳液的水滴平均粒径与表面张力最小;当乳化剂用量为5%时,含水量为12%的微乳液能保持180 d外观透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乳粒为纳米级的纳米乳膏。方法:通过油相组成的筛选、混合乳化剂的筛选以及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微乳区,确立纳米乳膏的最终处方。结果:选取水相和油相(6:1)共占60%,乳化剂Cremophor EL为25%,辅助乳化剂为15%为最终处方。其中油相为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液体石蜡(4:2:1,w/w/w),水相为水:甘油(20:1,w/w),制得的乳膏中乳粒的平均粒径为115.7 nm。结论:通过处方筛选,我们制得的乳膏其乳粒的粒径位于纳米级水平。  相似文献   

6.
研究根皮素抗氧化剂自微乳及微乳凝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能进行评价。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并采用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Km值,考察自微乳及其凝胶剂的平均粒径和稳定性。结果显示,Km=3时,得到纳米乳区域最大,初步获得最佳质量比处方为PPG-4-鲸蜡醇聚醚-20︰丙三醇︰棕榈酸异丙酯︰根皮素=53︰27︰15︰4,自微乳平均粒径30.10 nm,在低温和常温下很稳定,其微乳凝胶剂的粒径为43.16 nm,耐寒、耐热、常温试验结果都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根皮素抗氧化剂自微乳及其微乳凝胶剂制备工艺简便,粒径小,稳定性好,根皮素自微乳是一种稳定的纳米制剂中间体,而其微乳凝胶剂有望成为体外皮肤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剪切超声乳化法制备乳香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微粒(BCBE-SLN),通过改变剪切速率、乳化温度和配方组成,得出适宜的制备条件;对所得产品的粒径、Zeta电位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离心、储存及稀释稳定性;并对其进行体外经皮试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温度为60℃,乳化剂鲸蜡醇聚醚-20(BC-20)和硬脂醇聚氧乙烯醚-25(A-25)的质量分数均为0.5%,脂质原料和乳香提取物的质量分数均为1.0%,剪切速率为13 000 r/min,剪切时间为3 min时,制备的BCBE-SLN的平均粒径为70.6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388,Zeta电位为-20.0 m V,产品有很好的皮肤渗透性,并具备良好的离心、储存及稀释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撞击流-旋转填料床为乳化设备,煤油为有机介质,山梨醇酐油酸酯(Span 80)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配乳化剂制备了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研究了超重力因子、撞击速度、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复配乳化剂HLB值以及丙烯酰胺单体质量分数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与搅拌式乳化装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重力因子为65.32,撞击速度为12.58 m/s,V(油相)∶V(水相)=1∶1,乳化剂质量占乳液总质量的5%,复配乳化剂HLB值为6.0,丙烯酰胺单体质量占单体水溶液总质量的15%的条件下,所制备乳液平均粒径为664 nm,稳定性系数达0.973;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制备的乳液稳定性好,粒径小,分散均匀,乳化时间短,为连续化制乳过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同时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考察了乳化温度、组分含量、多元醇链长、添加剂以及p H对微乳液液滴粒径及Zeta电位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乳化温度为80℃,在此乳化温度下微乳液液滴粒径较小、体系各组分的较优质量分数为1%甜杏仁油、10%聚氧乙烯(21)硬脂醇醚、10%1,2-丙二醇、0.4%Na Cl以及78.6%去离子水。此外,添加1,2-丙二醇作助乳化剂,当p H相对较低时生成的微乳液液滴粒径较小,体系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高固含量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胶乳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制的由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乳化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反应型乳化剂WH-100以及非离子表面润湿剂所组成的混合乳化剂体系,通过半连续单体滴加法合成了平均粒径为59·8nm、粒径分布窄、总固物质量分数达40%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胶乳,并对微胶乳及胶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间歇预乳化法制备的乳液相比,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胶乳的钙离子稳定性较差,其胶膜的吸水率较小,凝胶含量相当;随着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用量的增加,对转化率的影响不明显,微胶乳的钙离子稳定性、胶膜的吸水率下降,乳胶粒子的粒径变大,A151的质量分数宜为4%;随着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用量的增加,微胶乳的钙离子稳定性先提高后降低,而胶膜的吸水率先降低后增大,HEMA的质量分数不宜超过3%。  相似文献   

11.
周莹 《精细化工》2012,29(8):790-794
以联苯苄唑为主药,辅以丙酸氯倍他索以及肉桂醛制成复方。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处方研制复方联苯苄唑纳米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复方联苯苄唑纳米乳最佳配方为:w(联苯苄唑)=1.6%,w(丙酸氯倍他索)=0.05%,w(肉桂醛)=0.15%,w(吐温-80)=29.5%,w(无水乙醇)=9.8%,w(乙酸乙酯)=13.6%,w(蒸馏水)=45.3%。该纳米乳为水包油型纳米乳,可用水无限稀释。透射电镜下,纳米乳呈圆球形,无粘连。平均粒径(Z-Average)为10.4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96。在25℃时,稀释5倍后的复方联苯苄唑纳米乳的平均pH=6.1±0.3,对应的平均Zeta电位为(-9.18±0.2)mV。复方联苯苄唑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且质量可控,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研制了复方地克珠利纳米乳并对其进行了质量评价。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优选处方,制备了复方地克珠利纳米乳;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icom p388/ZetaPALS激光粒度测定仪分别考察了其形态和粒径;通过高速离心和留样观察试验考察了其稳定性。复方地克珠利纳米乳的最佳配方为:w(地克珠利)=5%、w(维生素K3)= 10%、w(吐温-80) =30%、w(无水乙醇)=5%、w(乙酸乙酯)=3.9%、w(二甲基甲酰胺)=2.5%、w(蒸馏水)=43.6%;纳米乳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平均粒径(Z-Average)为14.0nm,多分散系数(Pdl)为0.064;高速离心和留样观察试验结果显示其仍然保持澄明均一。复方地克珠利纳米乳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应用于兽医临床。  相似文献   

13.
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2-羟基-3-十八烷基氨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A)、木质素季铵盐(B)和N-[2-羟基-3-十二烷氧基聚氧乙烯醚(9)]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为乳化剂制备了乳化沥青。对乳化沥青的性能测试表明,当乳化剂A,B和C单独使用的用量分别为乳化沥青总质量的0.5%,2.5%和2.5%时,乳液能够稳定存在5 d;当使用由乳化剂A和B或A和C以1∶1至9∶1的质量比组成的复配乳化剂,用量为乳化沥青总质量的0.5%时,制备的乳化沥青的稳定性明显地优于单独使用乳化剂A,B或C制备的乳化沥青。使用由乳化剂A和B以质量比2∶3组成的复配乳化剂,用量为0.5%时,所得到的乳化沥青的破乳时间为259 s;由A和C以质量比1∶1组成的复配乳化剂,用量为0.5%时,所得到的乳化沥青的破乳时间为223 s;而单独使用乳化剂A,用量为0.5%时,破乳时间仅为191 s。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压分散乳化,以氧化聚乙烯蜡为原料,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基硫酸钠为乳化剂,丙三醇为助乳化剂,氢氧化钾为pH调节剂,制备氧化聚乙烯蜡微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配比、乳化温度、搅拌速率对氧化聚乙烯蜡微乳液粒径分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温度为150℃、时间为50 min、搅拌速度为800 r/min、乳化剂为氧化聚乙烯蜡的3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月桂基硫酸钠的质量比为4∶1、助乳化剂为3%时,可制得固含为34%~36%,粒径为400~500 nm,黏度为30~80 mPa·s,半透明且在55℃下贮存90 d,4 000 r/min转速下进行离心10 min不出现分层、沉淀,稳定性良好的氧化聚乙烯蜡微乳液。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17,(7):1266-1269
研究了影响水包油型乳化液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种类、乳化剂质量、剪切乳化方式、剪切乳化时间、剪切乳化速率。通过选取油滴平均粒径(dn)和油浓度(c)作为乳化液稳定性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乳化剂为1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速剪切乳化机转速为6 000 r/min、乳化时间为10 min时形成的乳化液较为稳定。且在乳化剂、剪切乳化方式一定的情况下,随剪切乳化速率的增大、乳化时间的加长,油滴粒径越小,油浓度越大,油滴分布越均匀,乳状液越稳定。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22,(7):1266-1269
研究了影响水包油型乳化液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种类、乳化剂质量、剪切乳化方式、剪切乳化时间、剪切乳化速率。通过选取油滴平均粒径(dn)和油浓度(c)作为乳化液稳定性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乳化剂为1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速剪切乳化机转速为6 000 r/min、乳化时间为10 min时形成的乳化液较为稳定。且在乳化剂、剪切乳化方式一定的情况下,随剪切乳化速率的增大、乳化时间的加长,油滴粒径越小,油浓度越大,油滴分布越均匀,乳状液越稳定。  相似文献   

17.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乳酸为基础材料,选择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形态较好的聚乳酸微球.在可确定因素固定下来后,在保证成球质量的基础上,分别通过调节乳化剂的浓度和其它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来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LA浓度、乳化剂浓度、搅拌速度、滴加速度对微球性能影响显著.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制备粒径大小为100 μm左右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案为:搅拌速度600 r·min-1,PLA浓度9%(g·mL-1),PVA浓度0.5%(g·mL-1),滴加速度1.5 mL·min-1.  相似文献   

18.
付雪  朱蠡庆  朱静  杨勇  诸林 《应用化工》2013,42(7):1189-1192
以58#全精炼石蜡为原料,采用复配乳化剂(Tween-60和Span-60)分别溶解的方法制备石蜡乳液。利用均匀设计安排实验,建立石蜡乳化的回归方程。通过规划求解确定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为9.93,水蜡比为3(w/w),乳化时间为20 min。以表面张力和Zeta电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石蜡乳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HLB值为9.93,水蜡比为3.4,乳化剂含量为9%(w/w),乳化温度为80℃,乳化时间为30 min时,石蜡乳液的稳定性最好;在石蜡乳液中添加2%(w/w)异戊醇后,乳液的粒径变得更加均匀,乳液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搅拌速度、聚合温度、复合乳化剂类型和质量分数、p H值、引发剂加入方式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稳定性、粒径及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预乳化补加助乳化剂、引发剂聚合法,搅拌速度为120~160 r/min,聚合温度为75~76℃,复合乳化剂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OP–10(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质量分数为2%、m(AES):m(OP–10)=3:1时,制备的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透光率为68.7,凝胶率为0。采用透射电镜和衰减全反射(ATR)红外光谱对微乳液的结构进行表征,显示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40 nm,该微乳液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相似文献   

20.
李威  缪菊连 《广东化工》2022,(11):24-30
目的:筛选辣木籽油纳米乳的处方和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及伪三元相图,筛选辣木籽油纳米乳处方,优化辣木籽油纳米乳的较佳处方,并对制备的辣木籽油纳米乳进行外观、粒径、ZeTa电位、酸碱度、稳定性等考察及对纳米乳类型进行鉴别。结果:筛选出辣木籽油纳米乳的较佳处方为水50%,吐温80 33.75%,无水乙醇11.25%,IPM 3.75%,辣木籽油1.25%,纳米乳外观为透明澄清,类型为O/W型纳米乳,粒径为12.76±0.25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9605,分布均一,pH值为5.32±0.14,稳定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辣木籽油纳米乳质量良好,制备方式简单可靠,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为经皮给药(外用制剂)制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