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驱油效率通常采用驱替实验获取,但实际生产中存在油藏采出程度高于测试驱油效率的情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了高含水阶段水驱强度与水驱油效率关系的计算方法,结合岩心驱替实验研究水驱强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提出了标定油田极限水驱油效率的新思路,对油田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的认识及剩余潜力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某些底水油藏原油粘度范围跨度大,从几十到几百mPa·s,此类油藏主要以天然水驱动为主,目前综合含水达到94%以上,主要采用水平井大液量技术进行开发,水平井投产底水突破后含水迅速升高,但达到高含水期后生产井含水长期稳定,利用水驱曲线计算的可采储量逐渐增加,部分井区目前的局部采出程度已经超过预测采收率,常规相渗实验已不能描述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规律。因此需要开展高注入体积倍数下的驱油效率实验表征水驱规律,基于这点出发,本文章选取某油A井的典型代表岩心开展了5 0 0、 1 0 0 0、 2 0 0 0注入体积倍数下的水驱实验。  相似文献   

3.
全球稠油资源量巨大,其地质储量多于常规油气资源之和。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降粘剂、泡沫剂、二氧化碳、氮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效果。通过实验分析,得的以下认识:基础热水驱的驱油效率在52.4%70%;最优化学剂辅助剂组合体系,比基础热水驱驱油效率高19%左右。实验结果为热水驱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注水开发油田的驱油效率与驱动压力、储层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等有一定的关系[1~5],本文利用长庆油田中一区油层岩样,模拟油藏的实际条件,利用恒压驱替法研究了岩石的渗透率、驱替压力、宏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驱油效率随着驱动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无水驱油效率变化不大;在相同的驱动压力下,随着渗透率的升高,最终驱油效率和无水驱油效率也随着升高;长庆油田中一区储层宏观非均质严重,不同渗透率油层的驱油效率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和日俱增,对石油的依靠也越来越强。在不可能迅速发现新的大油田情况下,提高现有油田采出程度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分子沉积(MD)膜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技术,它对于提高老油田注水开发效率和最终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伟  陈科  唐磊  张旭东  杨发荣  张伟  张露 《当代化工》2021,50(11):2640-2643
根据渤中S油田油藏特征及生产特征建立驱油实验平台,该驱油实验平台的装置包括实验主体装置、输入系统以及输出系统.主体装置内腔空间几何尺寸为500 mm×500 mm×30mm,采用有机透明玻璃盖板使其具有可视功能,安装有64个电极能够采集含油(水)饱和度,便于研究剩余油分布.采用地层砂填制模型,并置入水平注水井和水平采油井,对涉及的实验模型参数、井网、驱替速度以及其他实验参数进行了设计,给出相应的实验方法.采用该驱油实验平台能够优化水驱油速度、采液速度等关键生产参数,同时能够优化调剖堵水、聚合物驱油等提高采收率措施参数,从而可以为渤中S油田高效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过柱状岩心模型,实验研究了乳状液的微观驱油特性。乳状液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驱替实验结果显示,乳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幅度与渗透率有关,乳状液的粒径范围与岩心孔径范围越接近,其驱油效率越高;乳状液中液滴对提高驱油效率发挥主要作用,而乳化剂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相对很小。对于中高渗透率岩心,黏度相同的聚合物溶液与乳状液提高驱油效率值相近。  相似文献   

8.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综合了空气驱油和泡沫驱油的双重优势,用泡沫剂作为调剖剂、空气作为驱油剂,克服了空气驱"气窜"的缺点,成本低、安全可靠。而且具有传统的低温氧化和流度控制作用,尤其适用于高含水、非均质严重、存在微裂缝的油藏。因此,注空气泡沫开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可以进一步解决特低渗、低渗透油藏开采所面临的开发难题。  相似文献   

9.
油田开发中注入介质的驱替效率和波及系数决定了最终采收率,目前二氧化碳驱替能够明显提高油田采收率,所以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水驱和二氧化碳驱替中二者的不同,加深认识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相似文献   

10.
《云南化工》2017,(7):25-27
为研究毛管数对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的影响,通过驱替实验研究了毛管数和驱油效率以及残余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单一体系,无论是水、聚合物还是表面活性剂,其驱油效率均随着毛管数的增加而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均随着毛管数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界面张力处于毛管力物理定义中的分母的位置,对毛管数的影响较大。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越高,残余油饱和度越低,毛管数值越大。  相似文献   

11.
分别通过稳态、动态流变的方法和冷冻蚀刻透射电镜、室内模拟驱油实验和平板夹砂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由碳酸钠诱导形成的油酸钠蠕虫状胶束的流变学性质及形貌和蠕虫状胶束驱油配方的驱油效果及驱油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在油酸钠(NaOA)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能够形成蠕虫状胶束;孤岛东区稠油注聚驱后,蠕虫状胶束驱油配方(w/%,1.83 NaOA 4.24 Na2CO3)的室内模拟驱油可提高采收率25%原始石油地质储量(OO IP);平板夹砂微观驱油模型显示蠕虫状胶束驱油体系进入模型中,能够使注聚后束缚残余油重新启动、变形,渐渐形成油墙向出口处运移,蠕虫状胶束驱油体系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我国油田三采中的重要技术,在油田中后期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我国油田开发现状,聚合物驱油技术仍是目前收效最佳的驱油技术之一.课题研究由此出发,深入研究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技术原理以及驱油效率机理,并重点分析可能对驱油效果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旨在为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注水油田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出来的油水相对相渗曲线计算驱油效率,可以消除油田非均质的影响,从而找到了计算一个注水开发油田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随含水率变化的方法和关系公式。通过研究取得如下的认识:①驱油效率变化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在含水率0.7~0.8以前,驱油效率随含水率的变化极为缓慢,在含水率0.7~0.8以后,驱油效率上升很快。②波及系数变化一般呈阶段性变化,这主要是受人为开发调整的影响。③人们要提高注水开发油田采收率,所做的措施都应以提高波及系数为目的,特别是注水开发的早期和中期即含水率为0.7~0.8之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二元复合驱中乳化程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配置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别为0.1%、0.2%、0.3%的3种乳化程度不同的二元体系。通过对3种体系的界面张力、析水率、稳定性和驱油效率进行研究评价,实验表明:乳化程度越高,析水率越低,稳定性越好,驱油效率越高,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驱油效果,研究了SDBS与DTAB的最佳摩尔比以及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总质量分数确定最佳微乳液配方,并将复配的微乳液体系与三元复合驱进行驱油效果对比,说明微乳液驱的驱油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复配微乳液驱油体系最佳配方为:正辛烷5 m L,水5 m L,总质量分数为1.5%的SDBS与DTAB的摩尔比为1∶4,正丁醇的质量分数为4%,Na Cl的质量分数为5.2%。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为6.48%~7.56%;与三元复合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为0.06%~0.35%。  相似文献   

16.
分子膜驱油剂是一种新型驱油剂,它主要是使岩石表面亲油性转为中性,从而剥离油膜,通过自发吸附作用驱替出孔隙内的残余油。分子膜剂的优点有驱油效率好、不污染储层、价格低、投资少。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分子膜驱能够在水驱不出油的情况下继续驱替出原油。本次实验使用了1%、0.5%、0.25%三种浓度的分子膜剂。实验表明分子膜浓度0.5%提高采收率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舒政  丁思家  韩利娟  王蓓  李碧超 《应用化工》2012,41(6):1032-1036
在83℃下测定了3种表面活性剂DL-S、HL-Y/NNR、GZ-16的油水界面张力、乳化能力以及改变油藏岩石润湿性的能力。利用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的这3种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1 000 mg/L时,DL-S的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数量级,HL-Y/NNR表现出较为优越的乳化性能,GZ-16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在驱油实验中,具有最好乳化性能的HL-Y/NNR提高采收率的幅度最大为12.91%,其次为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DL-S,相较而言,改变润湿性的能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任波  伍亚军  贺美荣 《辽宁化工》2011,40(11):1135-1137
以志丹油田樊川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化学水-氮气交注驱油室内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驱替方式下最终驱油效率的差异。纯水驱驱油效率为47.37%;化学水驱驱油效率为56.84%;纯气驱最终驱油效率26.62%;水气交替驱最终驱油效率58%;化学水气交替驱最终高驱油效率69.62%;水气交替驱油后采用一轮化学水气交替驱油最终驱油效率为73.43%,增油15.43%。  相似文献   

19.
化学复合驱油技术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驱替相的粘度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能是其驱油特性的主要参数。对六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单剂界面活性、复合体系界面活性评价、复合体系增粘性评价,并利用三层非均质模型开展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并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能力。30 min内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并快速拉断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最高;30 min内界面张力达到10-2并快速拉断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较高;30 min内能刚刚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但2 h内界面张力不再变化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界面张力数量级、界面张力降低速度、油滴断开时间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16,(12):2383-2386
结合长庆油田低渗透非均质高矿化度的特点,对研发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CQYH-1进行了基本性能评价,并考察了该体系的润湿反转能力和驱油能力。结果表明,0.1%~0.5%的CQYH-1与长庆某油田原油界面张力达到10~(-3)m N/m数量级,与该油田注入水、采出水配伍性良好。当矿化度为10~100 g/L时,0.5%的CQYH-1界面张力仍能保持10~(-3)m N/m数量级,抗盐性能较好,且具有一定的抗吸附能力。接触角测试实验表明,0.5%的CQYH-1可将岩心表面接触角由70.70°变为0°,改变了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驱油实验表明,0.5%的CQYH-1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9.9%~16.67%,满足长庆低渗透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要求。该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已在长庆某油田现场得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