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武汉绿地中心大体积底板混凝土施工及技术要求,开展了系统的配合比设计与相关性能测试。在正交试验基础上,系统性地进行了配合比试验,提出了3组备选配合比。通过水化温升与相关耐久性对比试验,确定了掺量为50%大掺量矿物掺和料的工程应用配合比,混凝土28d干燥收缩率为2.45×10-4,平板抗裂等级为I级。工程应用表明依据该配合比生产的混凝土黏度低、工作性高、强度发展好、温升低,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
使用正交试验法,进行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大体积底板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得到了配合比中各主要变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依照显著性排序依次为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和单位立方米胶材用量。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的升高而降低,胶凝材料用量在合理范围内变动的影响较小。基于各因素的显著性分析结果,给出了混凝土强度和放热性能满足要求的C40混凝土配合比,实际浇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再生骨料掺量、粉煤灰掺量、减水剂掺量以及加入不同种类的纤维4个配合比参数对纤维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得出满足再生混凝土(设计强度C35)良好抗冻性的最佳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再生骨料掺量为50%、粉煤灰掺量为10%、减水剂掺量为0.5%,选用铣削波纹型钢纤维时,再生混凝土可满足强度及良好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4.
刘文运 《山西建筑》2011,37(27):116-117
结合工程实践,阐述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优良性能,分析了大掺量粉煤灰技术对外加剂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良好;施工配合比使混凝土既能满足耐久性要求,又能满足低成本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必须采用大掺量粉煤灰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在普通C50混凝土配合比基础上,掺入备选钢纤维:波纹型(曲型)冷拔钢丝切断型、端钩型地坪专用长纤维和加厚铣削型多燕尾,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研究钢纤维种类和钢纤维掺量,确定采用加厚铣削型多燕尾钢纤维,掺量为水泥重量的22%时可制得3d抗拉强度>5MPa且工作性良好的C50钢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17,(8):15-16
以C80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和工作性能、抗压强度测试为基础,研究了外加剂掺量、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机制砂种类以及机制砂砂率等因素对于C80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剂掺量、机制砂的种类和砂率对于C80机制砂混凝土的影响主要在工作性能方面,对于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在此基础上确定了C80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7.
朱凯 《混凝土》2011,(4):124-126,129
粉煤灰用于混凝土中,不但可以节约水泥用量,而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技术性能.采用"掺入粉煤灰+激发剂+高效减水剂"的方法,对粉煤灰掺量在30%以上时对重交通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正确选用原材料,合理确定配合比,能够配制出路用性能良好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为检验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对不同再生集料、不同掺量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抗冻耐久性试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再生集料掺量不大的情况下,配合比设计良好的再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大掺量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对分析,并结合具体应用确定合理的配合比,制备了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预制墙板,并对进一步提高泡沫混凝土的性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2015,(10)
通过煤矸石替代部分碎石、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研究其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优化设计方法确定复掺混凝土抗收缩性能最佳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矸石掺量在30%~50%、粉煤灰掺量在10%~30%范围内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值逐渐降低,且掺加煤矸石混凝土的收缩值低于未掺加煤矸石的混凝土收缩值。28 d混凝土收缩性能最优配合比为煤矸石替代碎石量55%,水胶比为0.44,粉煤灰掺量为35%,此时混凝土收缩应变值仅为245.845×10-6。  相似文献   

11.
钢柱型自密实混凝土收缩变形大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通病,某工程在原设计配合比基础上,掺加不同掺量的减缩剂,确定了不同掺量对C60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发展、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减缩剂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的0.17%。  相似文献   

12.
采用坍落扩展度、V漏斗时间、L形箱比例、保塑性能作为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评价指标。将基于净浆流变阈值理论得到的C30混凝土配合比作为基准配合比,通过调整混凝土的水粉比、减水剂掺量、粉煤灰掺量、砂率、石子掺量、石子级配,配制了多组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对它们的工作性能进行测试,在保证工作性能和强度要求下,得到1个成本较低的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相似文献   

13.
张建业 《建筑技术》2024,(7):830-833
结合尼日利亚拉各斯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环境及拉各斯轻轨项目跨海桥承台大体积海工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开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性能测试。经过配合比试验及相关耐久性测试,确定了承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该理论配合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一种新材料,对其配合比设计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比了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同普通混凝土在性能方面的差异,包括工作性、强度、变形性能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聚羧酸减水剂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相容性试验,得出减水剂的饱和掺量点,再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性能测试,配置了C25-C35的中低强度的混凝土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结果表明,聚羧酸减水剂完全可以应用在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且性能良好,成本比掺萘系减水剂低。  相似文献   

16.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制备及对再生骨料的性质分析,研究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问题,并通过试验测试不同掺量下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得出了再生混凝土在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的强度性能及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佳铭 《建筑施工》2022,(10):2396-2398
结合工程实际,研究了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对多腔矩形钢管混凝土巨型柱核心混凝土物理性能和流动性的影响。测试了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核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自密实混凝土基本物理性能和坍落度,得出以下结论:混凝土凝结时间主要受到粉煤灰掺量和减水剂掺量的影响,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着减水剂掺量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当减水剂掺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则会开始下降。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主要受水泥含量、减水剂掺量和矿粉掺量的影响。相关结论可供今后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马普托大桥工程为背景,使用吸水率达3.0%以上的粗集料Namaacha碎石(N石)和Hipermaquinas碎石(H石)研究高性能海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结果表明,N石的吸水速率以及饱和吸水量均大于H石,主要原因在于N石所含孔体积大于H石,且孔径比H石更大。根据2种碎石的性能,选择N石进行C40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水胶比为0.38,粉煤灰掺量为35%;选择H石进行C50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水胶比为0.33,粉煤灰掺量为20%。最佳配合比的C40、C50混凝土海水浸泡180 d的抗压强度与标养条件下接近,RCM法测试的365 d氯离子迁移系数小于1.6×10~(-12) m~2/s,具有抗海水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选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研究粉煤灰掺量、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和水灰比对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水灰比砂率粉煤灰掺量再生骨料掺量;影响7 d抗压强度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粉煤厌掺量水灰比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要求,优选出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再生骨料掺量80%,粉煤灰掺量30%、砂率45%、水灰比0.30,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该配合比配制的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满足C40自密实混凝土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用机制砂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了采用河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且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的混凝土的性能,并提出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优化技术、外加剂复掺技术、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复掺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要求与河砂(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复掺外加剂和复掺大掺量矿物掺和料等技术手段,试验配制出了初始坍落度大于24 cm、坍落扩展度大于60 cm、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在5~15 s、抗压强度等级达到C50以上的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