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氩氦刀治疗荷瘤兔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氩氦刀治疗荷瘤兔T细胞免疫的早期影响。方法①将3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3组,氩氦刀治疗组(A组)、手术切除组(B组)、肿瘤对照组(C组)。②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T细胞淋巴亚群结果(Th、TS及Th/Ts ):CD4(Th):A组有明显增加(P<0.05),B、C组有明显下降(P<0.05)。CD8(Ts ):A、B、C组均有明显减低(P<0.05)。CD4/CD8(Th/Ts ):A组有明显升高(P<0.05),B、C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分析,A组早期的细胞免疫效应好于手术切除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肺癌的价值。方法30例不可切除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125 I粒子植入术前或后1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6例,单纯 125 I粒子植入治疗。两组患者 125 I粒子植入2个月后行胸部CT检查,按RECIST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A组植入粒子552枚,9例行了2次动脉灌注化疗;B组共植入 125 I粒子603枚。CT复查显示:A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4例,进展(PD)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B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62.5%,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不可切除性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内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测量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CT值,并比较冷冻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30例患者自愿接受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灌注参数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应用Log-rank法计算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所有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的平均值由(5.61±3.13)mm缩小至(5.15±3.00)mm,依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好转率10.29%,总有效率98.52%。肿瘤直径最大层面病灶CT平均值平扫由术前(42.01±7.66)Hu 减少至术后(25.61±2.06)Hu ,增强由(66.99±7.65)Hu 减少至(29.66±2.06)Hu ,CT值明显降低。30例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的灌注参数改变分别为血流量(BF)由术前(48.32±8.41)ml ·100ml -1 ·min -1 减少至(28.73±8.92)ml ·100ml -1 ·min -1 ,血容量(BV)由(65.38±10.49)ml/1000ml 减少至(37.8±10.71)ml/1000ml ,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由(13.08±3.41)s减少至(10.01±3.38)s,渗透性(permeability,P)由(91.79±22.80)ml ·100ml -1 ·min -1 减少至(44.62±34.26)ml ·100ml -1 ·min -1 。以上所有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随访至2009年4月30日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氩氦刀冷冻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CT灌注成像能在早期反映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疗效,配合常规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可以在术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残留的病灶,对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结合植入 125 I粒子治疗肺癌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在MSCT三维重建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对瘤周及未冷冻区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再行MSCT三维重建定位植入 125 I放射性粒子;1、2、3、6个月后全部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复查。结果术后1、2、3、6个月随访,好转率分别为9.8%、19.6%、56.9%和46.0%;总有效率分别为31.4%、62.8%、98.0%和92.0%。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结合植入 125 I粒子治疗肺癌安全、损伤小、并发症轻、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放化疗后未控制病情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氩氦刀冷冻联合介入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NSE、CEA、CY21-1)含量及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值(I.S%、I.O.D%),观察其疗效及1年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血清标志物测定明显降低,(P<0.01);I.S%、I.O.D%值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79.0%(49/62),1年生存率80.6%(50/62)。结论氩氦刀联合介入对复治性非小细胞肺癌仍然有效。是解决复发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 摘要】 目的 比较氩氦刀或唑来膦酸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联合)、B组(氩氦刀)、C组(唑来膦酸)各28例;A组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结束后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B组单一使用氩氦刀冷冻消融骨转移癌局部组织;C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结果 ①A组止痛总有效率为85.7%,其中显效为35.7% (10/28),有效为50.0%(14/28);B组止痛总有效率为50.0%,其中显效为14.3%(4/28),有效为35.7%(10/28),C组总有效率为67.9% (19/28),其中显效为21.4%(6/28),有效为46.4%(13/2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平均起效时间:A组为(1.96 ± 2.26) d,B组为(1.43 ± 1.79) d,C组为 (11.67 ± 3.14) d, A、B两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疗效维持时间:A组为(146.68 ± 1.89) d,B组为(71.60 ± 2.94) d,C组为(112.99 ± 1.37) 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任丽香  赵卫  沈进 《工业加热》2010,(8):657-660
目的比较肺癌治疗中单纯卡铂灌注与卡铂灌注加栓塞进行药动学研究,并观察不良反应及疗效,明确灌注加主干栓塞优于单纯灌注。方法30例中晚期支气管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各15例。A组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300mg (其他药物依病理类型定),灌注后即加明胶海绵栓塞;B组只行单纯灌注。抽取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测定血液中铂离子浓度,绘制铂离子时间平均浓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术后反应,检验术前3d、术后10d血常规,摄术前3d及术后1个月X线胸片或CT。结果①A、B两组外周血铂离子时间浓度曲线均为单峰逐渐下降的曲线,峰值分别为(2.71±0.09)mg /kg和(4.37±0.28)mg /k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UC分别为(23.81±1.82)mg ·h/kg和(32.74±5.00)mg ·h/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术后化疗反应恶心、呕吐程度较B组轻(P<0.05);A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B组(P<0.05)。③术后1个月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与单纯卡铂灌注相比,灌注加主干栓塞可有效提高和保持肿瘤组织内铂浓度,降低外周血中铂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途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肺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组,15例患者共49个病灶;B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肺动脉灌注(PAI )组,20例患者65个病灶,分别行BAI 和BAI +PAI ,在DSA分为有血供和无血供两种,疗效评价用WHO的评价标准。结果A组总有效率(CR+PR)为65.3%(32/49);B组总有效率为61.5%(40/6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应以支气管动脉为主。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以及对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61例行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化疗以及同期52例单纯接受化疗的Ⅲb或Ⅳ期NSCLC患者。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行疼痛评估,FACT- G量表评估生活质量(QOL)。按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随访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① 26例患者术前伴有局部疼痛,冷冻术后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61例患者冷冻术后生活质量FACT- G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 与同期单纯化疗的患者比较,冷冻消融序贯化疗组肿瘤缓解率较高(34.4%比15.4%,P < 0.05)。③ 冷冻消融序贯化疗与单纯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9个月和9.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3.6%和3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为一安全、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可迅速降低肿瘤负荷,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不能根治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冷冻消融后序贯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纯TACE和氩氦刀联合TACE 2种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影响的差别。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纯TACE组(A组)和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组(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含量上升,其治疗前后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血清VEGF含量下降,其治疗前后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血清VEGF水平指标分析,TACE联合氩氦刀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很可能优于单纯TACE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支架置入对不同类型下腔静脉(IVC)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84例肝癌伴IVC梗阻患者经MRA和(或)DSA检查,分为外压型和栓塞型IVC梗阻。其中,47例外压型IVC梗阻分为支架置入组26例(A组)和对照组21例(B组);37例栓塞型IVC梗阻分为支架置入组20例(C组)和对照组17例(D组)。有适应证患者,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果经治疗后,A组和C组患者近期(1周内)梗阻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6.2%和90.0%(P>0.05);中期(6周后)梗阻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4.6%和30.0%(P<0.05);支架内再梗阻率分别为30.8%和75.0%(P<0.05)。A组和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0d和120d(P<0.05)。C组和D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d和55d(P>0.05)。结论对于外压型IVC梗阻,置入内支架能显著改善患者梗阻症状,延长生存期,主张积极施行内支架置入术;对于栓塞型IVC梗阻,置入内支架后发生再梗阻率较高,并不能延长生存期,可作为一种有限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的方法、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68例肝癌患者,术中经2次循环冻-融,1周后行肝动脉造影、TACE或灌注化疗,术后行增强CT或DSA随访。结果肿瘤最大径≤5cm的肝癌14例,术中完全消融。肿瘤最大径5~10cm的肝癌54例,其中29例术前未给予TACE,术中均未完全消融;25例术前行1~3次TACE,20例(80%)完全消融。全组病例术中无死亡,术后无出血、胆瘘、肝破裂及穿刺道转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CR1例,PR36例,SD21例,PD10例,1年生存率为98.5%(67/68例)。结论CT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19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单纯TACE组和氩氦刀联合TACE组(联合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AFP、肿瘤复发率及生存期情况。结果单纯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29%,联合组为88.04%;单纯TACE组肿瘤复发率为(42/100),联合组肿瘤复发率为(11/92);单纯TACE组血清AFP下降的程度明显低于联合组;通过30个月的随访可见各个时期的联合组生存率都要高于单纯TACE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14.
陆进  王卫东  徐平 《工业加热》2010,(10):814-816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06年8月在无锡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①胃癌加肝转移灶切除23例;②胃癌术后肝局部灌注化疗19例;③胃癌术后不规则治疗18例。结果 ①肝转移灶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0个月,其中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多发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两者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局部灌注化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与肝转移灶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局部灌注化疗组与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相比较,中位生存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多发转移灶切除比较,中位生存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不规则治疗中位生存期8个月,与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胃癌肝转移患者针对肝转移灶治疗能延长生存期。胃癌肝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可选择切除治疗,肝多发转移灶手术切除治疗无优势,局部灌注化疗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低剂量全肝灌注成像在氩氦刀治疗肝细胞肝癌(HCC)近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预行氩氦刀手术治疗的HCC患者20例,且术前2 ~ 3 d和术后30 ~ 45 d均行全肝灌注扫描,并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全肝灌注参数的变化;并与同期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全肝灌注辐射剂量对比。结果 ① 氩氦刀术前,瘤体的肝动脉灌注量(HA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值均高于瘤旁及正常肝组织的HAP及HAPI值,而门静脉灌注(PVP)值低于瘤旁及正常肝组织,且三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对比分析瘤旁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HAP、PVP及HAPI值,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94,0.084和0.988)。② 氩氦刀术后,瘤体HAP、HAPI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P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70)。瘤旁肝组织HAP、HAPI及PVP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正常肝组织HAP、HAPI及PV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③ 全肝灌注剂量低于常规上腹部平扫结合增强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20排全肝低剂量灌注是一种评价氩氦刀治疗HCC的近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建立氩氦超导手术系统(简称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肾癌的技术和探讨其原理、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7例肾癌患者采用氩氦刀,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肿瘤病灶行冷冻治疗。结果7例患者冷冻治疗后未出现出血、皮肤冻伤、感染或穿刺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7例在冷冻治疗后1个月,CT显示病灶区内出现低密度坏死区,5例肿瘤大小无改变,2例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肾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特别是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肾癌病例。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HCC患者行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术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NLR,分为低NLR组(NLR<3.5)和高NLR组(NLR≥3.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对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22.4个月,其中高NLR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低NLR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4.2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白蛋白、总胆红素、胆碱酯酶、NLR是影响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NLR是影响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术前外周血中NLR可作为HCC患者行氩氦冷冻消融术的预后指标,肝内原发灶越大、NLR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学科技术联合 125 Ⅰ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8例癌性梗阻性黄疸,A组9例,采用经食管逆行胆管引流(ERBD)术后CT引导下植入 125 Ⅰ粒子,B组9例,术中植入 125 Ⅰ后行胆肠吻合术,2个月后观察经两个方案治疗后缓解率并复查肝功能。结果A组肿瘤缓解率为44%,B组肿瘤缓解率为56%,两组肿瘤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学科技术联合 125 Ⅰ治疗癌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疗效,术中与CT引导下植入对于肿瘤缓解率、肝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CT引导下植入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对16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行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并用增强CT评价其疗效。结果 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后1个月局部有效率为100%,缓解率为93.75%,中位生存时间为19.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盘内注射的合适剂量。方法将240例LDH患者用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通过CT引导下穿刺突出椎间盘并分别注射4种剂量(分别为10、20、30和40ml )的医用臭氧(浓度为50μg /ml )。注射后即刻行CT扫描,随访观察6~12个月,对髓核汽化消融的程度、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0ml 组疗效较其他组差,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剂量的增加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盘内注射的合适剂量为20m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