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手术史。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行IMA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并摄肝区平片,观察肝区碘油分布及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均为巨块型,均位于肝脏前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57例累及S4、S5、S8段,29例累及S5、S7、S8。80例为右侧IMA参与供血,5例为左侧IMA参与供血,1例为双侧IMA参与供血。86例参与供血的IMA栓塞全部成功。未出现皮肤损伤并发症。结论IMA参与肿瘤供血一般多见于过去曾多次行TACE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且肿块位于肝前部。IMA TACE方法安全,技术可行,但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55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胃左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经过。结果 553例患者中66例中发现胃左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发生率为11.9%,主要供应位于肝左叶的病灶,其中80.3%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中发现此种表现,其中86.3%为富血供肝癌;栓塞成功率为92.4%。未发生异位栓塞。结论 胃左动脉发出的副肝左动脉是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之一,治疗中需注意造影技巧,仔细寻找,提高病灶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生性肝癌血供特点及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5例外生性肝癌经股动脉插管,肿瘤供血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治疗,用榄香烯350 mg肿瘤血管内热灌注化疗和顺铂60~80 mg加碘油8~15 ml乳剂及明胶海绵化疗栓塞.结果 5例患者共行10次经血管途径的化疗栓塞术.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以肝外血管为主,肝动脉部分参与供血.5例患者术后瘤体缩小30%~50%,4例AFP下降.结论 外生性肝癌有不同于肝内肝癌的血供特点,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外生性肝癌同样有效,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在胸部疾病中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eldinger法,对31例病灶为内乳动脉供血或参与主要供血的胸部疾病患者进行了内乳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31例患者中,20例肺癌患者进行单纯内乳动脉或与其他供血动脉共同灌注化疗,部分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疗效满意.4例中、晚期乳癌灌注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1例低度侵袭性胸腺瘤灌注化疗后明显缩小转放疗.6例大咯血经内乳动脉和其他出血动脉灌注止血药物及明胶海绵栓塞后完全止血.结论内乳动脉在一些胸部疾病中为主要供血动脉,经该动脉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4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肝动脉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的结果。我们将造影表现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边缘复发型)11例占27.5%,Ⅱ型(肝内播散型)23例占57.5%,Ⅲ型(隐匿复发型)6例占15%。造影表现特点是:血供相对不丰富,肝瘤结节染色浅淡;病灶常呈多发性;小病灶(直径<2.0cm)多见。我们认为介入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该早期(术后2~4个月)进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分析具有完整血管造影记录的263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例,采用介入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的方法评价靶血管近段的形态变化,观察其受损情况。结果发现:受损血管共85支,总受损率为32.2%,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次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所致的靶血管受损率。其中17.0%的损害导致选择性插管发生困难或失败,引起肿瘤侧枝循环形成而影响了介入疗效.受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可分为五类:1.毛糙或小波浪状(7.2%);2.局限性环形狭窄(14.8%);3.细线样狭窄(3.0%);4.串珠样狭窄(4.6%);5.完全闭塞(2.6%)。本文讨论了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以及与受伤后的血管外形改变的关系,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工业电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本文简介西安电炉研究所计算中心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CAD中有机组合了系统工作的硬、软件环境,开发了电阻炉、无心感应炉软件包、工业炉专用元器件数据库等。这些软件包有可靠的理论基础,较好的数学模型,融进了多种设计计算方法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数据,误差小,满足了工程设计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DSA下前列腺供血动脉的来源,为动脉栓塞治疗前列腺增生提供参考。方法对72例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病例,进行前列腺供血动脉造影,观察并记录前列腺供血动脉的来源、个数、优势供血动脉。结果前列腺供血动脉复杂(72例,共237支供血动脉),常有数支动脉同时参与供血,主要的起源动脉和个数为:膀胱下动脉69支、髂内动脉63支、阴部内动脉52支、直肠下动脉29支、膀胱上动脉14支。优势供血动脉63支,主要来源为:髂内动脉3支、膀胱下动脉20支、阴部内动脉6支和直肠下动脉2支。结论动脉造影检查可对前列腺供血动脉的来源和优势供血动脉作出正确判断,对指导介入栓塞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或同时伴有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BPF)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1例大量咯血患者经DSA检查发现19例合并有BPF,其中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3例;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2例;肋间动脉-肺循环瘘3例、支气管动脉-静脉畸形1例。按血流分流速度,分别或连合选用真丝微粒和线段、500~700μPVA颗粒、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1~4年,1周内止血18例,有效率94.7%;1年内有3例复发,复发率15.8%。结论BPF是诱发和加剧肺源性咯血的重要因素,介入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复发病例可重复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治疗肺部原发病变可减少咯血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的CT和DSA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6例HHT累及肝脏患者的临床及CT、DSA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增强表现为动脉期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肝静脉和门静脉早显、增粗。此期肝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灶状、小片状强化。门脉期部分病灶持续强化,同时肝实质强化,肝动脉密度减低,门静脉及肝静脉显示更清晰。CTA显示肝动脉变异。DSA表现为肝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增粗、迂曲;肝实质呈弥漫性团块状染色,肝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增粗,还可见肝动脉变异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窃血。结论 CT增强及DSA在HHT肝脏受累有特征性表现,对HH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确定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在评价脊柱肿瘤血供与DSA染色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诊断为脊柱肿瘤的患者在行栓塞术前作MR检查。根据血管造影表现,肿瘤分为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和乏血供组。通过对肿瘤强化区域的感兴趣区(ROI)分析,应用常规MR的强化程度和DCE- MRI参数评价肿瘤血供。结果 40例肿瘤分为乏血供组(16例)、中等血供组(12例)和富血供组(12例)。MRI强化程度在乏血供组和富血供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DCE- MRI在两组间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相对于MRI强化程度,DCE- MRI参数与DSA的关系更加密切。RSlopemax临界值为1.325时预测乏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87.5%,而临界值为1.85时用于预测富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96.4%。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CE- 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脊柱肿瘤血供,而且显示与DSA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医源性胆道出血中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21例。经皮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的部位后,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及栓塞治疗、结果 21例患者血管造影均证实有出血病变。血管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者17例(81.0%),对比剂外溢者4例(19.0%)。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栓塞者2例,单纯弹簧圈8例,明胶海绵颗粒 + 弹簧圈11例。1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85.7%(18/21),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大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成功。术后随访5 ~ 28个月,患者均未再发胆道出血,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栓塞所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选择性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术微创、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是诊断和治疗医源性胆道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旋转DSA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领域,随着技术及设备的不断进步,旋转DSA已经能使我们获得三维重建图像(3D DSA)。近年作为临床上较为实用的工具,已经应用于头颈部血管及腹部实质脏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本文就旋转DSA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系膜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方法 2012年4月—11月对52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在行经肠系膜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前先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了解患者肠系膜动脉的血管特点,尤其是病变区域的血管变化。按不同肠段对血管造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价。结果 造影显示,52例患者均出现血管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动脉增粗47例(90.4%),毛细血管像出现肠壁浓染51例(98.1%),静脉像可见静脉回流浓集49例(94.2%),直动脉迂曲紊乱50例(96.2%),以及边缘动脉迂曲8例(15.4%)。血管造影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相对较低。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区域血管会发生异常变化,DSA可较为敏感的发现这些变化,从而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