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的20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utherford临床症状分级,Ⅲ级9例,Ⅳ级7例,Ⅴ级4例;根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治疗指南Ⅱ分型,B型4例,C型7例,D型9例。分析术后一期、二期通畅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腔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2例出现并发症(10%),其中1例支架植入后发生远端栓塞,经溶栓治疗好转,另1例穿刺部位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5~37个月,平均(17±10)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5%(19/20),二期通畅率为100%(20/20)。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为13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导丝机械性开通的方法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5枚Wallstent支架,采用多普勒超声或DSA随访.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植入支架.经8个月~5年(平均26.2个月)随访,1例于术后23 d支架内急性血栓闭塞,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再次成功开通;1例于术后19个月临床症状加重,造影证实支架处髂总和髂外动脉闭塞并同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未经先期溶栓直接机械性开通完全闭塞的髂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材料与方法:18例髂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接受了机械性管腔开通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主要方法是采用导丝与导管组合逐渐通过髂动脉闭塞段。结果;成功通过18例髂动脉闭塞段,辅助球囊扩张随后血管内支架植入。平均踝肱指数从术前0.39±0.33(x±s)上升至术后0.86±0.13(P0.01)。所有患者的临床分级术后均得到提高。随访1~23个月(平均17个月),踝肱指数稳定在平均0.96,并且临床分级无显著变化。髂动脉吏架植入后的所有的髂动脉开通率是满意的。结论:完全闭塞的髂动脉用机械性血管再通和支架植入的方法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姚晔  张文龙  李琼  王嵩 《工业加热》2016,(11):1002-1006
【摘要】 目的 评估仰卧位顺行再通失败后,股腘动脉双通路技术在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顺行开通失败后改经腘动脉逆向穿刺并配合顺行开通术的股浅动脉CTO患者36例,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其中11例有静息痛,5例足趾缺血性溃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为(88.4±5.6) mm,平均踝-肱指数(ABI)为0.52±0.12。手术均先采用经对侧股动脉穿刺顺行开通,失败后取仰卧位结合透视或路径图导引下经腘动脉逆行穿刺,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后再作闭塞段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症状及血管通畅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开通闭塞段动脉,共植入支架68枚,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夹层、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间歇性跛行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1个月超声随访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6个月有6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无明显症状;术后12个月27例中有13例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复查造影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11例术前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6个月随访中未再出现静息痛。5例足部溃疡患者中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 3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愈合。ABI由术前0.52±0.12改善至术后1 d 0.83±0.16(n=36,P<0.05),术后1个月0.82±0.12(n=36,P<0.05),术后6个月0.75±0.10(n=36,P<0.05),术后12个月0.68±0.13(n=27,P<0.05)。结论 股浅动脉CTO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股动脉顺行和腘动脉逆行开通闭塞段技术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是股浅动脉CTO治疗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7例Leriche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65条患肢)中接受单纯PTA术2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后PTA结合支架植入5例,PTA结合支架植入50例,共植入支架97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42±0.22改善至术后平均0.83±0.1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9.8±2.8)个月,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90.7%,二期通畅率为96.4%。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手术期发生髂动脉球囊扩张破裂2例,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点血肿3例,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1例。对比剂肾病1例,最终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75%。1例二期处理后3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论 PTA术治疗Leriche综合征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近期通畅率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经皮肾动脉球囊成形术(PTRA)加支架术的疗效.方法对连续200例接受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用Judkins右冠脉造影导管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肾动脉造影,并对其中7例肾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直径≥85%)患者的8支狭窄血管行PTRA加支架术,所有病变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结果 200例受检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0.5%(21例);其中,99例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9.2%(19例).8支  相似文献   

9.
吴丹明  周玉斌 《工业加热》2010,(12):1004-1006
主髂动脉闭塞是最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腔内治疗认知的不断加深,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主髂动脉闭塞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对主髂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技巧和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成形及弹簧圈栓塞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注射毒品所致FAP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6.5岁,其中男性25例(78.1%)。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止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其中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25例(78.1%),弹簧圈栓塞股深动脉3例(9.4%),覆膜支架+股深动脉栓塞4例(12.5%)。平均随访(17.5±11.6)个月,随访率93.8%(30/32),3年血管支架累积通畅率为90.9%,3年总体生存率为91.3%。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注射毒品所致FAP破裂出血安全、快速,近中期疗效良好,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二期外科清创修复时间,二期彻底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4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43例成功的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5.7%和10.3%.临床随访35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无一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引起上肢缺血症状,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可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为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对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45~75岁,平均66岁。单纯左锁骨下动脉病变7例(闭塞3例,狭窄4例),单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双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9例患者患肢动脉压比对侧低20mmHg 以上,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无明显血压差。8例上肢有感觉异常伴脉搏减弱或无脉,7例有长期头晕病史,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显示有椎动脉逆流。临床诊断动脉硬化9例,病理诊断大动脉炎1例。1例合并右肾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2例合并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2使用材料与设备本组选择3种类型的镍钛合金自膨支架,有Protege(EV3,美国)7枚,Precise RX(Cordis,美国)1枚,Maris(Invatec,意大利)1枚。直径8~10mm,长度4~6cm。使用血管造影设备为西门子AXIOM ARTIS FA DSA系统。1.2介入方法1.2.1术前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用5F猪尾导管、猎人头管、西蒙管或单弯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形态、范围、侧支循环及其他脑血管供血情况,测量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长度,以便制订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对盗血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时可观察到整个盗血过程1.2.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导管鞘。将8F导引管与“y”阀、三通、压力盐水袋连接并排气,在黑泥鳅加硬交换导丝引导下,将导引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送入导丝并越过狭窄段至远端,选择直径8mm、长4cm球囊(Cordis,美国)沿导丝送入狭窄段,用压力泵在6~12atm下扩张1~2次,每次30s左右,间隔1~2min。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价血栓抽吸术、导管接触溶栓(CDT)、支架取栓等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肾动脉闭塞(ARAO)的有效性,初步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8例确诊为ARAO患者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多种技术血管内再通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以及血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8例ARAO患者均实现了肾动脉血运完全或部分重建,其中3例肾动脉主干闭塞患者中2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CDT 治疗,1例接受血栓抽吸术联合CDT治疗;2例肾动脉主干闭塞伴肾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患者接受支架取栓联合CDT治疗;3例接受单纯CDT治疗。治疗后40 h内所有患者腹痛缓解,收缩压由(142.0±20.8)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26.9±7.5) mmHg(P=0.052),实验室检查显示肾功能改善。随访增强CT表明受累的肾动脉及肾皮质灌注部分恢复。 结论 在一定时间窗内联合应用多模式个体化血管内治疗方案对ARAO血运重建安全有效,增强CT扫描强化肾实质可能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治疗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14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闭塞处再通,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9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12例,B组病变5例,C型病变2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6例.在球囊成形术(3例)和内支架成形术(16例)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82.9%下降到8.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大脑中动脉Mori C型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18例平均随访3.7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集18例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 ≥ 20 mmHg。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17例,无症状性狭窄1例。狭窄病变15例,狭窄程度均 ≥ 70%,闭塞病变3例(均在左侧)。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闭塞病变采取股动脉入路开通,1例闭塞病变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联合入路开通。术后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5.6%降至5.6%。围手术期内无脑卒中及死亡并发症。所有症状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8个月,1例症状性再狭窄,余无症状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闭塞性锁骨下动脉病变可行并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采用2枚或2枚以上支架对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2支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术,共植入17枚支架,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使用自膨胀支架,颅内段和椎动脉使用球囊膨胀型支架.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均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除1例动脉闭塞外,其余无再狭窄发生.结论多个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初步经验.方法对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血管造影及TCD、SPECT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8.3±4.7)%与(15.6±4.4)%,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3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SPECT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1例发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