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位有一定关系,相同或不同部位动脉瘤可产生不同或相同临床症状,旋转DSA技术是常规脑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结论 1.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与其生长部位及大小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 V-3000型DSA系统,对2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一系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颈的清晰度及血管分支解剖的图象.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常规DSA检查发现18例动脉瘤,其中6例(6/18)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7例(7/18)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加摄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介入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5例有明确头颅外伤史患儿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病例。经CT、MRI 检查,2例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别表现为右枕部颅内出血及左颞部颅内出血,另1例为后颅凹少量出血伴天幕缘少量硬膜下出血,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少量出血。5例患儿经DSA全脑血管造影分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C1段外伤性动脉瘤,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右大脑后动脉远端外伤性动脉瘤,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其中左颈内动脉C 1 段外伤性动脉瘤和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经GDC栓塞术治疗,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及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夹闭。另1例严密随访观察。结果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瘤经GDC栓塞术及2例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均获成功,未留任何后遗症;5例均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结论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及手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二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MRA在筛选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温岭社区2 124例颅内动脉瘤可疑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3D- TOF MRA和3D- DSA检查。分析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流行病学数据,3D- TOF 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其与3D- DSA检查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3D- DSA检查显示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为6.87%(146/2 124),其中男71例(48.63%),女75例(51.37%),平均年龄(41.23±11.56)岁;伴随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3D- TOF MRA检查显示149例颅内动脉瘤,其中5例为误诊,2例为漏诊,检查灵敏度为98.63%(144/146),特异度为99.72%(1 773/1 778),准确度为99.67%(2 117/2 124)。两种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纵径及颈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TOF MRA检查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其无创性优势更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初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期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及形态学表现。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14岁以下颅内AVM患儿14例,其中11例(78.6%)曾有自发性脑出血病史,头痛7例(50.0%),单侧肢体乏力5例(35.7%),2例(14.3%)伴有癫痫发作。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及全脑血管DSA资料。结果 DSA显示终末支供血9例,另5例为穿支供血;单支供血7例,另7例多支供血的患儿中4例为前、后循环联合供血。病变在侧裂面及凸面5例,侧脑室4例,脑底面3例,半球内侧面2例。10例病灶大小为0 ~ 30 mm,4例为30 ~ 60 mm。根据Spetzler?蛳 Martin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3例。结论 儿童期颅内AVM病灶虽然体积小、评级低,但其发病早、易出血,需要临床积极的综合治疗。DSA造影发现多数儿童期AVM呈幼稚型,其自然病程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价值和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2004年7月-2008年5月,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就诊,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囊状动脉瘤138例患者,共149枚动脉瘤。(剔除<2mm的微小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128枚(86%)囊性动脉瘤完全栓塞;12枚(8%)95%栓塞;9枚(6%)栓塞小于95%,其中4个为宽颈动脉瘤,5个为宽颈大动脉瘤。138例患者中93例(67.4%)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随访,DSA随访从6~36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4例(4.3%)复发,但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中期随访提示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破裂囊性动脉瘤栓塞的重点是栓塞瘤颈和载瘤动脉相邻的真性动脉瘤,远端如形成动脉瘤囊泡或假囊,栓塞时无需栓塞或致密栓塞。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经静脉DSA(IV-DSA)方法显示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囊性动脉瘤模型形态的可行性,总结动脉瘤模型静脉造影法的经验。方法胰弹性蛋白诱导法建立10只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动脉瘤模型,在同一体位和造影角度下对模型动物分别进行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和IV-DSA检查,测量动脉瘤各个径长,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比两种造影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种造影方法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模型的形态,测得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各径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V-DSA造影方法可较好的显示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动脉瘤模型的形态,可作为动脉超选造影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颅内无症状动脉瘤和症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寻找与动脉瘤破裂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 5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8个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及颈眼动脉段.通过旋转DSA,重建动脉瘤三维模型,并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比较不同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两组数据对比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与载瘤动脉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 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动脉瘤瘤颈部平均切应力分别为(5.54±2.89)Pa和(4.78±3.84)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动脉瘤临近载瘤动脉平均切应力分别为(6.6±3.47)Pa和(7.30±3.80)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动脉瘤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分别为0.33%和4.7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瘤壁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Microplex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33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3例,基底动脉顶端3例.结果 以支架辅助治疗的19例动脉瘤中13例完全致密填塞,4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70%~90%).以球囊辅助治疗的14例动脉瘤中9例完全致密填塞,3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结论 支架或球囊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支架或球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将导引管送至C2以上,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36例用GDC,6例Metrix,18例DCS,2例ORBIT,3例EDC,4例配合支架栓塞;65例患者,59例康复,3例后遗偏瘫,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59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无再出血,5例患者复查DSA,无复发.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纪庆  王志刚 《工业加热》2007,(10):710-713
近年来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发展,各种用于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也不断涌现,极大的促进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MicroVention公司最新研制的水凝胶水解式微弹簧圈(Hydrocoil),采用了独特的水解方式,进一步丰富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段。Hydrocoil在传统铂金圈上附有可膨胀、不可吸收的水凝胶物质,可提高栓塞材料占动脉瘤的体积比。目前临床上刚开始使用,现将Hydrocoil的特性、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和模型研究、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缺点,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动脉瘤患者中,小动脉瘤8例(〈12mm〉,大动脉瘤7例(12~25mm),巨大动脉瘤5例(>25mm).14例患者行动脉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结果 14个采用球囊行瘤腔内栓塞的动脉瘤中,3个月后DSA随访,10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部分栓塞.6例采用球囊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患者,3个月DSA随访皆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颅内大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的可脱性球囊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 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2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