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2)
人的基本认知从空间域开始,进而延伸至抽象的思维领域。概念隐喻式是理解抽象事物的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借助概念隐喻中的意象图式路径隐喻来分析"over"的原型意义及其在空间域的引申义,并详细阐述了"over"从空间域到抽象域的隐喻映射过程。了解"over"的原型意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Z1)
古汉语词汇中"捡取"是"取得"类语义的下位义之一,它是指用手将物件从地上捡取的动作。"捡取"具有[偶然发现地]+[无意地]+[不费劲地]的语义特征;其受事一般含有"重量轻、被抛弃或落掉"的语义特征。利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捡取"词组内的动词在各时期的演变。"捡取"词组里明代以前常用"拾","掇、摭、取"用例很少。明代起"捡(拣)"用例产生,从清代始占据核心地位。同时采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分析该词组内动词词义的内部结构,对动词词义扩展与受事语义变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由于"捡(拣)"词义的扩展,以及北方方言的影响,"捡(拣)"最终完成了对"拾"的替换。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3)
<正>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将熟知的、具体的概念通过相似点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上,进而达到对新事物的认识和表达的目的。研究词汇的隐喻对于我们理解词义、建立词汇的网络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交际中,动词的作用巨大,它能够描写和表达人们的意愿,也能够确切地反映出人们的认知思维。实际上,学习一门语言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解构和使用这门语言的动词上。1."walk——走"的隐喻认知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从语义标准,词汇概念结构和句法行为这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1):46-48
道教在历史上有很多种称呼,概念相似的有"黄老""道家""道教",在名称正式确立之前,"道教"一词也曾指代过儒家、佛教,随着社会的发展,"道教"的词义范围逐步缩小,最终成为专有名词。本文对"道教"一词进行梳理、研究、总结,以期将"道教"的词义的演变及定型揭示出来,也便于对"道教"词义的起源与流变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
概念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跨域隐射是理解概念隐喻的关键。在此理论启发下,针对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隐喻的必要性。借助生动的语言实例,展示了高中学生如何有意识地通过概念隐喻"自助"而"可持续"地学习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6):28-30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和模仿提供了条件。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解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且探讨了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模因的表现手段,模因模式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8):111-112
本文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对"花儿"中的转喻进行了分析。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作为ICM的一种形式,转喻是人类概念形成的基础。研究发现,"花儿"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概念转喻,如整体与部分模型、范畴与属性模型、植物与人模型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地研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都涉及到了级转移现象:概念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上的转移向度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特点,而人际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上的转移是自下而上的规律。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以期揭示语法隐喻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重要和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词义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反映了认知主体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而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心"和"heart"作为非常重要的人体器官,均被英汉民族当做了思维器官,同时,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均被当做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者被认为是一词多义演化的认知机制,因此对比"心"和"heart"词义演化过程不仅能揭示词义演化的路径,而且对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
语义研究是语言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语言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更是潜藏着语言重大奥秘的领域。然而,由于语义研究的繁杂性、多学科交叉性、使得语义研究无明显的系统性。徐通锵也因此提出"语义学著述一般都缺乏系统性,各章节之间往往缺乏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语义学这门课程和阅读语义学相关教材和著述的时候也明显感到语义学的庞杂和繁复,这种局面亟待改善。《意义与认知范畴化》是张维鼎教授集自己多年来在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认知语言学》《语义学》《文化语言学》课程的经验和心得,悉心撰写而就的语义学著作。该书不同于传统的语义学教材,另辟蹊径,"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经验范畴化和隐喻为视角和线索,探讨和审视传统语义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张维鼎,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