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活体猪胫骨的骨端和骨干进行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探讨其对活体长骨的损毁效果,为骨肿瘤的临床RFA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活猪3头,麻醉下行胫骨的骨干、骨端RFA,于RFA后即刻处死动物,获取骨干、骨端标本,观察RFA对骨端、骨干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损毁情况。结果 肉眼观察RFA灶见中部为灰白色、椭圆形的凝固性坏死区,周围呈灰褐色的出血充血带,外围为正常组织区。骨端松质骨RFA灶坏死面积平均为(4.08 ± 0.73)cm2,最大为5.24 cm2;骨干骨髓RFA灶坏死面积平均为(7.58 ± 1.41) cm2,最大为8.98 cm2。骨端松质骨RFA灶坏死面积小于骨干内骨髓RFA灶坏死面积,二者均小于RFA?蛳 Ⅰ型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标定的RFA坏死面积(软组织内单次RFA)。RFA对骨端及骨干密质骨的直接损毁作用甚微,镜下观察见消融针道旁的密致骨坏死区宽0.01 cm,且紧邻消融灶的密质骨及其周围的肌肉等软组织坏死现象不明显。结论 RFA可以有效损毁松质骨和骨髓组织。RFA对松质骨的直接损毁范围略小于软组织,对骨髓组织的损毁在长骨纵径方向略长于软组织,但对密质骨的直接损毁作用有限。完整的密质骨可以阻挡热量的传导,能有效保护周围重要组织。  相似文献   

2.
影像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是一种安全、近期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肾上腺恶性肿瘤、骨肿瘤及脾功能亢进的治疗。RFA与动脉栓塞化疗、化学消融或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等联合应用,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介入治疗肿瘤的方法,将会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会  胡继红  赵卫 《工业加热》2012,(10):879-883
【摘要】 影像导向下消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近年该技术逐渐应用到骨肿瘤的治疗。消融治疗能有效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为临床失去外科手术的骨肿瘤患者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文从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能量聚焦消融以及冷冻消融治疗骨肿瘤的原理、应用范围、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活体猪胫骨行经皮多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观察骨端及骨干多极RFA灶的病理及影像改变,探讨与影像改变对应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 麻醉状态下,于8只实验活体猪胫骨骨端、骨干的相同位置行多极RFA,于术后按实验设定时间处死实验动物,获取骨端、骨干标本,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活体动物RFA部位X线、CT检查,肉眼观察标本及测量后行骨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X线及CT检查示骨端多极RFA灶早期无明显影像学改变;随后边缘出现低密度带,为肉芽组织吸收坏死骨质至骨密度减低所致,并向中部逐渐扩展;随后在低密度区外缘见骨质硬化带,为肉芽组织成熟形成的纤维组织内新骨形成所致,并向内缓慢填充。骨干多极RFA灶影像及病理改变大致与骨端相同,但易合并骨干病理性骨折及死骨形成。结论 多极RFA灶X线及CT影像改变能反映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可作为骨肿瘤RFA灶的有效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BPI)观察术后24h,3、6个月疼痛评分。结果全组20例治疗后随访6个月全部存活,术前20例患者平均每日最强疼痛评分为8.1分(范围6~10)。RFA术后24h,1、3和6个月治疗后平均最强疼痛评分分别减低为6.1、4.6、3.3和3.0分(P<0.001)。治疗前每日平均疼痛评分为6.3分,RFA术后24h,1、3和6个月平均疼痛评分分别减低为4.0、2.3、2.1和1.9分(P<0.01)。RFA术后所有患者KPS积分都有所提高,随访患者骨肿瘤CT值有下降。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1例椎板破坏患者RFA术后有下部肢体感觉减退,给予泼尼松注射后,48h内下部肢体感觉恢复。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近期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是一种新颖、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活体猪股骨、胫骨骨端和骨干进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观察骨端和骨干损毁后的修复情况,探讨活体动物长骨损毁后RFA灶的修复情况,为骨肿瘤的临床RFA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云南小耳猪6头,在麻醉下,于不同时间分次对股骨、胫骨骨干、骨端行RFA,并于RFA后即刻、3、10、24 d和5、8、12周处死动物,取骨干、骨端标本,进行骨切片和HE染色,镜下观察RFA灶组织学改变。同时采用X线和CT检查3、10、24 d和5、8、12周骨干、骨端RFA后的骨质修复情况。结果 RFA后3 ~ 10 d,骨质RFA边缘充血出血带内见炎性反应及肉芽组织形成;RFA后10 d, RFA灶边缘可见低密度的骨质吸收带;RFA后24 d可见RFA灶外缘最先形成的纤维组织内有新生骨质形成,X线和CT检查见RFA灶边缘的骨质吸收带更宽,而且RFA灶骨质吸收带外缘的骨质增生硬化;5、8、12周时,RFA灶修复性骨质增生更明显,骨端RFA灶低密度骨质吸收区缩小,骨干髓腔因骨质增生而狭窄。RFA灶邻近的骨外膜可有反应性成骨,形成骨膜下条状骨痂。结论 RFA后3 ~ 10 d,在RFA灶边缘的出血充血带可见炎性反应及肉芽组织形成,10 d时表现纤维性修复,24 d时表现骨性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巨大肝癌24例,每个病灶进行射频消融1~4次,其中22例患者结合1~6次TACE治疗,术后通过增强CT或MR评价疗效,所有病例随访12~37个月。结果10例病灶完全坏死,余14例病灶大部分坏死,1年生存率83%,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3例患者现仍存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巨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源于His束旁房性心动过速(AT)的电生理特征,分析经右侧His束旁与左侧主动脉无冠状窦途径行导管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普通电生理检查及激动标测明确为源于His束旁局灶性AT患者12例,年龄12~64(47.4±14.6)岁。于右侧His束旁标测并行RFA,若消融失败或出现交界区心律、房室传导阻滞,则改为经主动脉无冠状窦途径RFA。结果 心房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12例患者AT,AT平均周长(327±76) ms。10例患者均于AT发作时消融10 s内AT终止,2例患者消融不成功。经右侧His束旁成功消融2例,经主动脉无冠状窦途径成功消融8例。术后平均随访1~6年,无AT复发。结论 源于His束旁AT具特征性,导管RFA治疗安全有效,经主动脉无冠状窦途径RFA可作为优先考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