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基因(1、2、3、9)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80例在我院行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脉造影任何节段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一次冠脉造影减少0.4mm者为冠脉粥样斑块有进展),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详细记录每例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冠心病易患因素等,以及检测每例患者的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两组患者MMP-1、MMP-2、MMP-3和MMP-9基因启动子部位的序列,分析两组多态频率。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上述基因的多态比率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分别为41.9%比18.4%,P<0.05和77.4%比46.3%,P<0.01);斑块进展组hs-CRP的浓度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0.26±0.44)mg /L比(0.02±0.14)mg /L,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 为1.45~110.29,P<0.05和OR为2.99,95%CI 为1.04~8.63,P<0.05)。斑块进展组中MMP-3(-16126A/6A)基因型和MMP3(-16126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斑块进展组(87.1%比53.1%,P<0.01和93.5%比75.5%,P<0.01)。MMP-1(-1607GG)、MMP-2(-955A/C)和MMP-9(-1562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斑块进展组与非斑块进展组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女性、高浓度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MP-3启动子区域5A/6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标志。  相似文献   

2.
袁正  叶晓丹  董生 《工业加热》2008,(11):779-783
目的评价MR磷谱分析( 31 P-MRS)早期监测肝细胞癌(HCC)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对15例因HCC接受化疗栓塞治疗的患者(共17个癌灶)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8h内进行 31 P-MRS检查,5名健康志愿者也接受相同参数的检查以作为对照。比较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磷酸单酯(PME)和磷酸二酯(PDE)水平;分别计算化疗栓塞前后PME、PDE、与三磷酸核苷比值(PME/NPT)、PDE/NPT,并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临床随访资料比较,考量各指标在早期评价疗效中的价值。结果HCC治疗后PME水平(中位数:1.38×10 7 ;范围:0.665×10 7 ~6.21×10 7 )低于治疗前(中位数:2.98×10 7 ;范围:0.846×10 7 ~102.5×10 7 )(P<0.05)。临床随访发现治疗有效病灶 31 P-MRS中,治疗后48h内与治疗前相比PME/NPT(P<0.01)和PME/PDE/NPT(P<0.01)比值均下降;临床随访中治疗无效的病灶,PME/NPT比值下降(P<0.05),而PDE/NPT比值轻度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细胞肝癌化疗栓塞治疗前和治疗后48h内,31 P-MRS中PME/NPT和PDE/NPT的比值变化对早期评价疗效和指导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兔VX2肝癌模型TACE术后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24只荷VX2瘤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2ml;TAE组:单纯碘油(UFLP)0.5~0.8ml栓塞,TACE组:碘油抗癌药混悬液(UFLP+THP)栓塞,UFLP0.5~0.8ml,THP2mg。于术后2周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TAE组和TACE组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及MVD的变化呈正相关(r S =0.537,P<0.01;r S =0.423,P<0.05)。结论TACE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通过调控其下级基因VEGF的表达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影响肝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彩霞  冯艳  谷涛 《工业加热》2010,(10):800-804
目的   探讨p53介入治疗对VX2兔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开腹方法将VX2瘤细胞分别植入4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左叶,建立VX2兔肝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12只/组),分别进行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A组、B组、C组分别注入水化碘油、Ad p53、Ad p53+水化碘油。术后1周处死肿瘤兔,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 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实验组(A,B,C组)观测到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碘油栓塞后,肿瘤区MMP 2、PCNA表达略有降低,VEGF表达略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d p53组与 Ad p53+水化碘油组的MMP 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组的MMP 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组(P < 0.05);MMP 2与VEGF及PCNA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MMP 2、VEGF及PCNA的增高预示着肿瘤高转移、高增殖能力,肿瘤血管高形成能力。Ad p53及Ad p53+ 碘油介入治疗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烯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HCCC-9810和胰腺癌细胞BXPC-3的增殖和凋亡影响,为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四硝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HCCC-9810和胰腺癌细胞BXPC-3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诱导细胞凋亡。结果多烯紫杉醇可明显抑制2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且该抑制效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HCCC:χ 2 =24.42,P<0.01;BXPC-3:χ 2 =24.68,P<0.01),根据增殖曲线和统计学分析,选取0.4mg /L为多烯紫杉醇最适实验浓度。凋亡分析实验显示多烯紫杉醇可诱导2种肿瘤细胞株的凋亡(HCCC:χ 2 =30.05,P<0.01;BXPC-3:χ 2 =25.22,P<0.01)。结论多烯紫杉醇有抑制BXPC-3和HCCC-9810的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在兔VX2肝移植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兔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S,10只),TACE组(Lipiodol+ADM,10只)和内皮抑素组(Lipiodol+ADM+ES,10只),多排螺旋CT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增长率(GR);术后1周取出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3组肿瘤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组(270.86±148.94)%,TACE组(-8.91±21.77)%,内皮抑素组(-20.40±36.07)%,3组间相互比较,对照组呈明显正增长,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CE组与内皮抑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MVD值分别为80.00±17.14(对照组)、84.22±16.45(TACE组)和57.00±13.26(内皮抑素组),内皮抑素组MVD值最低,与另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TACE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VEGF165mRNA:对照组为(0.85±0.056),TACE组为(1.10±0.087),内皮抑素组为(0.72±0.065),TACE组表达水平最高,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VX2肝移植瘤的介入治疗中应用内皮抑素后,肿瘤明显缩小,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低,MVD的分布减少,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 )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l6例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行MR DWI 并与DSA或CT造影检查相对照;分别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并对比肝内转移灶与原发灶的ADC值。结果碘油沉积良好者11处,其余7处沉积欠佳;正常肝实质的ADC值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变化(t=0.54,P>0.05)。沉积欠佳组ADC值明显低于沉积良好组(t=4.81,P<0.01),沉积良好组术前ADC值与术后相比有所升高(t=6.81,P<0.01),而沉积欠佳组未见明显变化(4处稍降低)。另外,DWI 发现12处肝内转移灶,转移灶与原发灶之间ADC值对比,两者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1)。结论DWI 可以灵敏地发现转移性病灶,也可以用来评价TACE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数—— — 踝臂指数(ABI )、弹性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振动觉阈值(VPT)之间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664例,其中男362例,女302例;共1328条腿。根据ABI 检测分成ABI <0.9、0.9~1.3和≥1.33组,观察其与VPT的相关性;观察PI和RI 与VPT的相关性。结果当ABI <0.9和ABI ≥1.3时,VPT分别与ABI 成负相关(r=-0.57,P<0.05)和正相关(r=0.61,P<0.05);VPT与PI成负相关(r=-0.68,P<0.05),与RI成正相关(r=0.83,P<0.01)。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率、血压、血脂、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后,多元逐步回归提示只有RI与VPT独立相关(SE犤B犦=0.471,P<0.05)。结论T2DM患者中,周围动脉狭窄或硬化越严重,其振动觉阈值越高,即神经病变越严重,其中血管阻力指数与振动觉阈值成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穿刺活检并发动静脉分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穿刺肝活检证实且行TACE的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65例和临床确诊为HCC行TACE的患者160例。比较穿刺活检患者和临床确诊患者肝动静脉分流的发生率以及TACE的疗效,并分析穿刺活检引起动静脉分流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24例(36.9%)发生动静脉分流,对照组20例(12.6%)发生动静脉分流,研究组和对照组动静脉分流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研究组TACE的碘油积聚良好患者56例(86.2%),对照组碘油积聚良好患者140例(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动静脉分流可能与肿瘤的大小、穿刺进针次数相关。结论肝癌患者穿刺活检明显增加了动静脉分流的发生率,但并不影响肝癌TACE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TACE)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肿瘤患者进行术后护肝治疗,治疗组在TACE后静脉滴注S-腺苷蛋氨酸1000mg /d;对照组TACE后静脉滴注甘利欣30ml/d(含甘草酸二铵盐150mg )治疗。两组均在TACE术前第1天,术后第2、4、8天抽血查肝功能。结果肝功能各指标在TACE前后均发生明显变化,术后第2天ALT、AST、TBIL及DBIL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第4天起各指标开始逐渐下降。治疗组总TACE前TBIL、DBIL、ALT和AST与术后第8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T、AST及TBIL、DBIL在TACE术后第8天有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TP)及白蛋白(A)TACE前与术后第8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15例(60%)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出现下降。结论S-腺苷蛋氨酸对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有保护肝功能作用,近期保护急性肝损害疗效满意。S-腺苷蛋氨酸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增加TACE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鉴别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7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DSA表现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52例)和动脉血栓形成组(2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病时间、梗阻部位、发病肢体性质、临床表现、缺血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动脉栓塞部位好发于髂股动脉(χ2 = 5.44,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部位(P = 0.02)。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 = 4.15, P < 0.05)和运动障碍(χ2 = 9.42, P < 0.05) 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对侧动脉搏动相对正常 (χ2 = 18.10,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 = 10.01,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 = 9.11,P < 0.05),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 = 5.44, P < 0.05)。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合并糖尿病(χ2 = 12.37, P < 0.05)、高血压(χ2 = 7.96, P < 0.05)及吸烟(χ2 = 8.18, P < 0.05)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者(χ2 = 14.00, P < 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 = 4.24, P < 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 有助于鉴别两者的临床因素包括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对侧动脉搏动情况),梗阻的部位,既往有无间歇性跛行及栓塞史,缺血程度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高危因素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266例肝癌患者接受536次介入治疗,患有门静脉癌栓或血胆红素升高(>34μmol/L)者为高危组,余患者为低危组。高危组74例(27.8%),低危组192例。高危组采用更加超选择性栓塞、较少的栓塞剂用量和较少的手术次数(为1.4和2.3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期。结果全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5和7.6%,P=0.07)熏高危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5%和16%,低危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3%和18%,低危组生存期长于高危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高危因素肝癌患者TAC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显著增加。采用适当的技术,TACE对高危因素肝癌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吲哚氰绿潴留率(ICGR15)评估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前肝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HCC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前测定ICGR15,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Child-Pugh评分。根据介入化疗栓塞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肝功能轻度损伤组(M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S组)。分析介入化疗栓塞后3组间ICGR15改变的差异。结果介入化疗栓塞后3组间ICGR15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化疗栓塞前不同的Child-Pugh分级间ICGR15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ild-Pugh分级相比,ICGR15能更准确地评估介入化疗栓塞前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HCC患者80%发生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HCC非手术治疗最常用方法之一。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提出了《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内容包括HCC概述、TACE适应证和禁忌证、TACE围手术期处理、TACE手术操作、TACE并发症及其处理、TACE随访和疗效评价以及基于TACE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5-FU缓释微球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起始部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1ml ;B组(碘佛醇对照组)注射碘佛醇0.5~1ml ;C组为碘油组(疗效对比组),注射超液化碘油0.5~1.0ml ;D组为5-FU缓释微球组,注射5-FU缓释微球10mg 和碘佛醇1ml 混合溶液。4组实验动物于治疗1周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坏死程度,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治疗1周后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瘤生长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碘佛醇对照组(P﹤0.05),与碘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FU缓释微球组和碘油组肿瘤坏死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碘佛醇对照组和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69±0.18、1.75±0.27和8.03±0.63,5-FU缓释微球组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FU缓释微球经动脉灌注可抑制肝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坏死,是有效的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58例,A组(26例)行TACE结合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放射治疗;B组(32例)单纯行TACE。对比两组疗效。结果A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3%、23.0%,平均生存期15.5个月,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9例,总有效率(CR+PR)为46.2%(12/26)。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9%、6.3%,平均生存期7.5个月CR2例,PR6例,CR+PR为25.0%(8/32)。A组的生存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门脉癌栓能明显提高其疗效,并具有创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s 2 O 3 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与生存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肝脏左、右叶分别移植VX2肿瘤模型的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2组,移植瘤术后3周,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超液化碘油(UFLP)1ml加As 2 O 3 2mg(实验组)和UFLP1ml(对照组)。给药3周后,所有动物均处死,分别取得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凋亡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肿瘤组织中有大量呈黄色的凋亡细胞,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未观察到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均未发现细胞核内有黄色颗粒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100%(16/16),其中强阳性1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0。实验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为37.5%(6/16),其中强阳性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同样为0。两组肿瘤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癌组织与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 2 O 3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生存素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支架置入对不同类型下腔静脉(IVC)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84例肝癌伴IVC梗阻患者经MRA和(或)DSA检查,分为外压型和栓塞型IVC梗阻。其中,47例外压型IVC梗阻分为支架置入组26例(A组)和对照组21例(B组);37例栓塞型IVC梗阻分为支架置入组20例(C组)和对照组17例(D组)。有适应证患者,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果经治疗后,A组和C组患者近期(1周内)梗阻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6.2%和90.0%(P>0.05);中期(6周后)梗阻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4.6%和30.0%(P<0.05);支架内再梗阻率分别为30.8%和75.0%(P<0.05)。A组和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0d和120d(P<0.05)。C组和D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d和55d(P>0.05)。结论对于外压型IVC梗阻,置入内支架能显著改善患者梗阻症状,延长生存期,主张积极施行内支架置入术;对于栓塞型IVC梗阻,置入内支架后发生再梗阻率较高,并不能延长生存期,可作为一种有限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