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是重要的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关键因素。血管内炎症反应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再狭窄病因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4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行PTA治疗,在PTA前后直接测试血管狭窄局部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PTA后患者血压由205±35/114±14mmHg下降至162±16/92±5mmHg(P0.05),局部血小板粘附率为53.9±2.0%,高于PTA前的45.1±2.6%(P0.05)。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由PTA前的54.7±9.4%上升至64.8±5.7%(P0.05)。上述数据初步表明PTA后血管狭窄、局部内膜受损,活化了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因素在PTA后血栓形成以至再狭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地位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T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再狭窄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研究,建立颈动脉再狭窄家兔动物模型.方法取颈部正中切口,无菌暴露兔右颈动脉;在颈内动脉(ICA)起始部及颈总动脉(CCA)近心侧距动脉分叉2cm处用动脉夹临时夹闭;自颈外动脉(ECA)远端结扎并由结扎近心侧穿刺进入导丝、球囊导管,撤除CCA动脉夹进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于PTA后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学及形态学分析(左侧颈总动脉作正常对照组).结果 PTA后早期CCA主要病理改变是血栓形成,中晚期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由中层移行之内膜并失控增殖伴有基质增多;第1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 (1mmHg =0.133kPa),平均170mm Hg ,舒张压90~145mmHg ,平均120mm Hg ;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S ,平均135mmHg ,舒张压降为80~125mmHg ,平均85mmHg 。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最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动静脉畸形,最近有人将其应用于创伤性病变和PTA、TIPS等介入操作之中,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内皮化进程较长以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困扰覆膜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2013年2月对12例SSS患者(锁骨下动脉狭窄7例,闭塞5例)行腔内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TA)4例,支架植入8例(8枚支架)。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12/12)。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46 ± 0.28提高至术后的0.89 ± 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6.7 ± 7.9个月,1例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PTA术后13个月再狭窄,给予支架治疗后好转;1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PTA术后23 d出现患肢末梢微血管栓塞,经改善微循环、扩血管等治疗后好转,无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内治疗SSS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因盗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肢乏力、温度低等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ASO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肢静息痛,其中10例(47.6%)伴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患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SA检查。PTA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于术前和术后 1、3、6、12个月分别检测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并作CTA 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9例患者共38条病变肢体,54支血管为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分别为胫前动脉25支(46.3%)、胫后动脉18支(33.3%)、腓动脉9支(16.7%)、腘动脉2支(3.7%);肢体PTA技术成功率为89.6%,单血管PTA技术成功率为85.2%。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3、6、12个月患者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肢体血管再狭窄率为39.5%(15/38),肢体血管通畅率为55.3%(21/38),肢体保全率为81.6%(31/38)。结论 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虽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保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ATD浸软溶栓或尿激酶溶栓术,对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3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7例,动脉4例,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4例,人造血管2例,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结果 PTA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消失.DSA或B超随访1~20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