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 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予3D CRT,常规分割,总剂量DT 40 ~ 60 Gy/4 ~ 6周,观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48例均引流成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1.85 ± 54.73) μmol/L,术后1、2及3周总胆红素分别下降为(129.68 ± 23.58)、(88.29 ± 15.70) 和(48.58 ± 11.61) μmol/L;经3D CRT后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6例,稳定9例,肿瘤总有效率81.3%;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1%、37.5%;中位生存期18.5个月;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BD + 支架植入联合3D 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恶性肿瘤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术后疗效、并发症及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8例因胃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于我科行PTB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门诊以及病历回顾等方式随访。结果 PTBD术后25例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主要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出血及引流管移位等。平均生存期123 d,3、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57.14%、25%和7.14%。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肝转移。结论 PTBD对于胃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术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的可行性、影像学表现及其与Oddi 括约肌功能异常(SOD)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3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确立病例入选标准、PBM诊断参考标准。由2名高年资医师阅片,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胰管显影病例,影像学测量其胆胰共同管长度,并经校正得到实际数值,与正常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对非PBM型胰管显影者分析,结合临床及现行的SOD临床诊断标准,作出初步诊断。结果42例胰管显影的病例中,临床初诊PBM38例,SOD4例。PTC显示38例PBM患者胆总管、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高位汇合,共同管较长,为(12.6±7.9)mm,明显高于正常长度标准6mm(t=5.15,P<0.05);且十二指肠乳头开口越远,共同管越长。4例SOD中,1例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3例考虑为胰胆管间纵行括约肌缺如。结论PTC是诊断PBM的可行方法之一,结合临床可初步与SOD影像诊断相鉴别。但诊断PBM首选无创性诊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9例应用经皮经肝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良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的经验,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9例均为不宜或不能外科治疗者。良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34例。均采取经皮经肝胆道穿刺,38例穿刺成功者再行阻塞段胆管开通术。28例获得开通,其中17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EMBE),2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术,9例行多侧孔导管引流术。另10例未获开通者则仅行外引流治疗。结果:各引流方式均获较好疗效,但以 EMBE 治疗者最优,单纯外引流者较差。结论:(1)经皮经肝胆道内、外引流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操作,可适用于不宜外科治疗的良恶性阻塞性黄疸者。(2)几种引流方式可以互补,而应以 EMBE 作为最佳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防治术后的胆道感染。 方法 对我院78例因梗阻性黄疸接受PTCD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前和术后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术后胆道感染25例,感染率为32.05%。χ2检验表明患者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有无胆道感染、术前生活质量评分(KPS)ALT、ALP、GGT、TBIL、引流方式、每日平均引流量与术后胆道感染率有关,进行非条件多元logistic分析,采取向前逐步选择自变量的方式,并选择有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并得出方程:P = ■其中X1为每日平均引流量,X2为ALP,X3为术前黄疸天数。 结论 术后的平均引流量、ALP、术前黄疸的天数是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对不能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及早行PTCD术,同时积极调整肝功能,术后紧密观察引流量的多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术后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胆道钳夹与毛刷活检的诊断敏感率,探索胆道疾病病理学检查新途径.方法连续92例阻塞性黄疸接受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治疗.PTCD过程中,影像监测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向胆道内引入活检钳和毛刷对梗阻段钳夹和毛刷活检,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检查.结果 92例钳夹活检患者90例成功获得组织块,技术成功率97.8%(90/92).钳夹活检敏感率较毛刷活检敏感率高 (88.0%比76.2%,χ2=4.251,P=0.039).结论 PTC下胆道钳夹活检操作简单,创伤小,敏感度高,是  相似文献   

7.
郑琳  郭晨阳  黎海亮  余朴  李亚楠 《工业加热》2013,(12):1007-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43例在C臂CT引导下PTCD治疗,B组3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研究终点是穿刺成功(自穿刺开始至安全地将导丝置入合适的胆管内)。观察指标是穿刺次数、穿刺透视时间、总穿刺时间、辐射暴露剂量及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平均每例穿刺(1.1 ± 0.3)次,显著少于B组的(2.8 ± 0.6)次。A组穿刺透视时间为(13.1 ± 2.7)s,穿刺时间为(46.9 ± 9.7)s,均显著短于B组(33.7 ± 6.2)s及(90.7 ± 17.2)s。A组辐射暴露剂量(2.61 ± 0.53)mGy也低于B组(6.75 ± 1.23)mGy。B组有6例出现胆道出血。结论 在PTCD治疗中,由C臂CT引导穿刺胆管较常规透视引导所需穿刺次数及时间更少。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X线透视联合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7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其中70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8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行PTBD术,穿刺右叶胆管52例,穿刺左叶胆管26例,并常规造影。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大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梗阻性黄疸症状逐渐改善,术后1 ~ 2周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1)。结论 X线透视结合超声实时引导下PTBD是一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陈保银  庞林元 《工业加热》2016,(10):880-884
【摘要】 目的 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途径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MOJ)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5年6月行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MOJ患者136例,其中经ERCP途径53例(ERCP组),经PTCD途径83例(PTCD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结果 ①低位梗阻中ERCP组和PTCD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7%和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位梗阻中ERCP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PTCD组(77.8%和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RCP组和PTC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和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梗阻中ERCP组有效率明显高于PTCD组(93.2%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梗阻中ERCP组有效率明显低于PTCD组(66.7%和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RC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7.5%和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梗阻中和ERC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TCD组(4.5%和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梗阻中ERC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TCD组(22.2%和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ERCP组和PTCD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3.67±2.25) d 和(19.75±3.7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PTCD组的手术花费分别为(23 764.23±2 437.76)元和(24 863.45±2 983.37)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ERCP和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MOJ均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对于低位梗阻患者而言经ERCP更有优势,对于高位梗阻患者而言经PTCD途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泡沫敷料在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后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90例PTBD术后患者引流管敷料进行分组,治疗组使用泡沫敷料进行引流管护理,对照组使用传统纱布敷料,然后评价引流管周围皮肤的皮疹发生率、敷料更换的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引流管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率15.6%低于对照组48.9%(P < 0.01)、敷料更换的频率(1.92 ± 0.36)d/次低于对照组(1.03 ± 0.42)d/次(P < 0.01)。结论 使用泡沫敷料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引流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方法 31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中,进行PTC下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8F鞘,活检钳经鞘内送入并对病变狭窄段行胆道钳夹活检,获取多个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1例患者30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敏感性96.8%).结论 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获取组织学病理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致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接受经皮介入引流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致梗阻性黄疸患者89例,选择性别、年龄、术前梗阻时间、梗阻类型、术前感染、引流方式、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值,接受引流治疗次数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梗阻类型(P = 0.043)、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P = 0.036)、血清肌酐值(P = 0.032)、接受引流治疗次数(P = 0.007)及术后是否行抗肿瘤治疗(P = 0.015)5个因素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阻部位位于肝总管以上(P = 0.037)、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 ≥ 10分(P = 0.003)、仅接受1次引流治疗(P = 0.036)及术后未行抗肿瘤治疗(P = 0.021)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论 在对肝门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时,梗阻部位、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接受引流治疗次数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崔宁  李晓群 《工业加热》2014,(8):693-69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双极射频消融(RFA)导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取20例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2例胆道支架再堵塞),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路径双极RFA治疗,消融功率为5 ~ 12 W,单次消融时间为60 ~ 120 s,消融持续时间平均4.66 min(1.5 ~ 8.5 min),有效消融范围平均为5.76 cm(4 ~ 10 cm)。消融后导入球囊扩张阻塞段,再植入胆道金属支架,观察术后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RFA治疗:17例植入胆道支架,其中11例支架植入前用球囊扩张;1例单行球囊扩张术未放置支架;2例胆道支架再阻塞后消融(1例球囊扩张)。术后未出现胆漏、胆道感染、肝贯通伤、腹膜炎等并发症。20例胆道引流均获成功;中位随访期为3个月(0.5 ~ 10个月);术后1、3个月分别有19例和14例支架通畅,术后1、3个月分别有19例和14例生存,随访期内,20例患者中8例生存,12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44 d(13 ~ 330 d),支架通畅中位时间为90 d(13 ~ 210 d)。12例死亡患者中8例因恶病质、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但随访期内总胆红素等指标无升高。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导管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型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金属支架引流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的胰腺癌合并胆道梗阻患者42例,选择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血清CA19- 9、总胆红素、胆管狭窄长度及术后是否化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TNM分期、CA19- 9及胆管狭窄长度4个因素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和CA19- 9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论 在对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时,TNM分期和CA19- 9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随着各种新颖的穿刺器械不断开创、操作技术的提高及医学理念的更新,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缓解胆道梗阻。为更好地应用此项技术,本文就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预防、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制订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差异,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其中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肝功能Child Pugh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 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  相似文献   

18.
目的精确测定肝内扩张胆管位置,设计穿刺途径,提高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成功率。方法对7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PTC,其中30例采用经皮肝穿靶胆管定位方法穿刺为实验组,43例采用传统法为对照组。实验组:在CT或MRI 片上,取肝内胆管扩张最明显的层面,选择外周直径合适,与预计针道走行方向呈锐角的肝内胆管分支为靶胆管,靶胆管中点作为穿刺进入点,测量穿刺进入点至背部体表的距离为h值,h值为确定穿刺层面的参考值;分别测量靶胆管两端至腹部(矢状面)正中线距离为a值和b值,(a-b)值为靶胆管体表投影区的参考值;穿刺点定在h值层面与右侧肋膈角下2个肋间隙肋骨上缘相交点,针尖对准靶胆管体表投影区进行水平穿刺。对照组:取右侧腋中线肋膈角下2个肋间隙(常为第8~10肋间隙肝脏中部)肋骨上缘为穿刺点,针尖指向胸10~胸12椎体之间进行水平穿刺,至接近椎体右缘2~6cm处。结果实验组穿刺次数为1~4次,共62次,每例平均2.07次,成功率为48.4%;对照组穿刺次数为1~9次,共186次,每例平均4.33次,成功率为23.1%;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 2 =14.294,P﹤0.01)。结论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靶胆管定位穿刺准确测定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肝脏损伤等并发症,对PTC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