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他的创作思想在俄国作家中独树一帜,他以独特的精神人格和审美意向成为文学界关注的中心。本文以《罪与罚》为具体研究对象,旨在考察陀斯妥耶夫斯基矛盾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88-92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中那只"有强烈意识的耗子"不喜欢按照理性与利益的规定去做事,在此意义上,他无聊。但"耗子"还有一种愿望,他相信在"二二得四"的人类利益清单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宝贵的尊严意识:人想要做他愿意做的事,想要证明自己是人,而不是被理性操控的提线木偶或是钢琴上的琴键。他为此否定规则,否定理性,甚至拥抱苦难,制造破坏和混乱。这个主题在陀氏之后作品中得以延伸,其笔下主人公多抱此否定思想并走向毁灭。"耗子"的"尊严意识"是这部小说精神意涵的核心,也是打开陀氏其他作品思想世界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2)
<正>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出现前,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中已经有了复调的因素,只是不明显,直到陀斯多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才在这位作家笔下成形。复调小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形式,也带给我们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文学视野。在复调小说出现后,先后有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对复调小说作了解读,其中有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等,但直到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3)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5)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部作品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长篇小说中采用了一种复调思维。书中处理作者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对话立场,从而打破了西方传统小说独白统一的模式,开创了新的艺术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正式进入中国理论界的视野,并引起了中国文艺理论家的关注,掀起了一股持续至今的"巴赫金热"。经过十余年的理论消化与吸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运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行作品分析的论文大量涌现。文学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引入不仅在中国的古代小说和现当代小说这两方面中,更是在国外文学作品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9)
"小人物"指的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处于社会阶层底部的人们。"小人物"是在专横野蛮的专制制度中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他们天真爱幻想,是奴性意识的化身。通过对"小人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作者对人物的观点、态度,作品的意义等。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的代表有《驿站长》(普希金著)中的维林,《外套》(果戈理著)中的巴施马奇金和《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中的杰符什金。他们都具有"小人物"的典型特点,但又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本文将以这三人为例来研究分析"小人物"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7.
<正>在林龙安看来,一个成熟的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都密不可分。只有清楚国家策略,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西马长老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身上有一种无形而神奇的力量。那些心烦、胆怯、自卑、痛苦的人,在见到佐西马长老后,忽然就恢复了平静。穿过文学的天空,将神思从遥远的俄罗斯拉回厦门,禹洲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禹洲地产)董事局主席林龙安也给了记者类似的感触。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本文以拉季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流放经历为例,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对俄国作家各类"流放情结"作品,包括革命家政论作品中的流放现象进行分析,藉以揭示"流放情结"对于俄国文学的意义及其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筑创作的困惑 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说到:“当下的中国文学,……总觉缺少了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却又很难说得清。……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出现不了伟大的作家,出现不了我们时代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现不了新的曹雪芹?出现不了新的鲁迅或者胡适式的大家?……诚然,我们拥有不少优秀的富于才华的作家,……可是,与我们心目中“伟大”的目标相较,距离还是显而易见的。”(引自2006年7月5日的《光明日报》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一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聊斋志异》中人物的名字,不仅是人物区别与他人的标示,同时也传达出蒲松龄对笔下人物的评价,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和价值趋向,以及其独特的审美情趣。蒲松龄笔下的人们命名,尽显了他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丰富了《聊斋志异》的人物命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