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在实验犬模型上评价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经导管封堵20只犬的左心耳,并于术后2周至6个月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生长情况、有无血栓和移位。采用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及内皮生长情况。透射电镜检查内皮及组织细胞有无生长异常。结果 14只犬即刻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检查封堵器无移位,表面无血栓,左心耳完全封闭。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封堵器表面覆盖纤维内膜组织,上有内皮细胞生长,3个月则完全被内皮覆盖。透射电镜检查见内皮细胞、封堵器附近心房肌肌节及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肉眼及光镜下见肺、脾、肝、肾无栓塞或梗死表现。结论 新型左心耳封堵装置操作方便、安全可行,长期植入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封堵犬左心耳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国产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封堵左心耳。分别于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通过解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等方法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14只实验犬中11只成功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因术中封堵器大小不合适,回收后再次植入成功),2例房间隔穿刺时穿刺针误入心包引起心包积液而终止手术,1例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脱入左心室,无其它手术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分别处死实验犬,术后1个月大体观察见封堵器表面覆盖稀疏细胞,其上有内皮细胞,未见血栓及赘生物。术后3个月TEE检查见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左心耳被完全封堵,左心房内无血栓形成;大体解剖见封堵器表面完全被内皮细胞覆盖,肝、肾、脾脏无血栓栓塞或梗死灶。结论 新型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左心耳完全可行,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验证一种建立实验犬经皮左心耳封堵途径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犬房间隔穿刺后在不同体位左房造影后测量左心耳颈部直径,沿导丝送入输送封堵器的鞘管至左房中部,沿鞘管送入猪尾导管至左心耳内,沿猪尾导管推送输送长鞘进入左心耳内,退出猪尾导管经长鞘管造影观察鞘管在左心耳内的位置。术后1 h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检查,即刻处死5只实验犬,取心脏观察房间隔穿刺位置、左房及左心耳内损伤情况。其余犬术后1 h及2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1个月。结果 术中1只犬因心脏压塞死亡。8只犬在RAO30° + CRA20°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左心耳形态,3只在RAO30°,1只在RAO30° + CAU20°清楚显示左心耳形态,测量左心耳颈部直径为 (13.6 ± 5.2)mm,输送长鞘管均成功送入左心耳远端,无气栓、血栓、心脏压塞,2只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血肿吸收。术后即刻处死犬取心脏观察心包腔内未见血性液体,1只犬左房后壁轻度血肿, 2只左心耳上缘内膜轻度损伤可见血肿,手术操作时间(58 ± 12)min,透视时间(10.1 ± 2.5)min。其余犬术后及2周经胸超声随访无心包积液。随访1个月无猝死、卒中、感染。结论 应用本方法可安全有效的建立输送左心耳封堵器至左心耳内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自主研究开发的LACBES左心耳封堵器,探讨其封堵左心耳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8只健康杂种犬,经股静脉途径应用LACBES封堵器封堵左心耳,术后测量封堵器压缩比例,造影定性评估残余分流;术前术后监测左心房压,分析左心耳封堵后对左心房压的即时影响。结果8只实验犬均成功植入LACBES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器压缩比例为10%~15%。1只封堵术后有少量残余分流。2只术后死亡与操作相关,原因分别为封堵器移位及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无器械相关死亡发生。术后即刻左心房收缩压升高,由术前(25.4±2.8) mmHg升至(27.5±3.4) mmHg(P<0.05),15 min后恢复至(25.3±2.8) mmHg。结论 LACBES封堵器封堵左心耳即刻成功率高,残余分流率低,左心房收缩压短暂升高,器械相关并发症低,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左盘无铆型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20只健康成年犬,经皮房间隔卵圆窝穿刺、球囊扩张术建立犬PFO模型。将20只犬分为实验组(植入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和对照组(植入双铆型PFO封堵器),每组10只。术后1、2、3和6个月分别通过对心脏大体标本、光镜、电镜检查,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0只犬均成功进行了房间隔卵圆窝穿刺和球囊扩张术,右房造影可见对比剂由右房进入左房,成功建立了犬PFO模型。 实验组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10,对照组成功率为9/10。19只犬术后1、2、3和6个月分别取出心脏大体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PFO封堵器的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封堵器表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附着。术后1个月实验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盘面无血栓和赘生物。至术后6个月,封堵器表面组织逐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术后1个月对照组封堵器左侧盘面除中央铆钉外可见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覆盖,术后6个月1只犬的左盘铆钉上仍无组织覆盖。结论 新型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设计科学,与双铆型PFO封堵器相比较,完全内皮化的时间缩短,可有效的封堵PFO,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子荣  杨栋  徐曌  张邢炜  丁建平 《工业加热》2016,(12):1035-1039
【摘要】 目的 采用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重建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并进行测量,探讨其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CLAA)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AF患者27例,年龄43~80岁,平均(67.3±11.5)岁;非瓣膜性AF 25例,瓣膜性AF 2例。15例完成PCLAA术。术前行心电门控MSCT检查,通过AW4.4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左心耳三维结构,空间向量测量左心耳开口长短径及深度,与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作比较,选择合适尺寸左心耳封堵器及植入位置,植入左心耳颈部。术后3个月TEE复查左心耳和(或)MSCT三维重建。结果 AW4.4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下,外测法测量左心耳开口长径与封堵器最终选择有显著相关性(r=0.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法与封堵器最终选择有相关性(r=0.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手术患者随访3个月,TEE或CT三维重建复查均未见血流渗漏。结论 心电门控MSCT三维成像技术能够重建AF患者左心耳三维结构,为PCLAA术前提供封堵器植入重要数据,也为术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倩倩  陈笋 《工业加热》2013,(5):431-434
【摘要】 经皮左房室瓣修复是近年介入心脏病研究的新领域,由于其微创的特点已是左房室瓣修复术的首选方式。自1984年Inoue等完成首例经皮球囊左房室瓣成形术(PBMV)以来,PBMV术治疗左房室瓣狭窄在全球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短期及中远期临床效果。应用PBMV治疗左房室瓣狭窄患者时,左房室瓣瓣膜的解剖条件及年龄等都是患者良好预后的必要条件,也是选择病例时的参考因素。近年来左房室瓣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经左房室瓣边对边修补术和瓣环成形术。这些新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虽初步证实其可行性,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改进。新技术的发展或许会成为高风险左房室瓣关闭不全患者的福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并测得肺静脉数量、开口大小以及各个肺静脉走行方向,其中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大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64层螺旋CT构建左心耳形态,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界嵴及界嵴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连接部位的关系分别存在2种形态变异。③64层螺旋CT构建左房顶部形态分为突起型(9.0%)、凹陷型(32.9%)、平坦型(58.1%)3种,有12.5%存在局部凹陷。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继发孔ASD患者49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封堵器),对照组15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ASD直径、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室收缩压(RVSP)、封堵器腰部直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及1、3和6个月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9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34例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 ~ 32 mm,对照组为14 ~ 34 mm。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对照组1例可见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残余分流消失,其他患者均未见心房水平分流,封堵器未影响右房室瓣返流。术前、术后心电图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Sunflower封堵器与SHSMA封堵器治疗ASD同样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16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IVSD,经胸超声(TTE)大血管短轴观室间隔回声失落,且其分流束位于时钟11点半~1点钟之间,测得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2(平均1.4±1.1)mm,VSD直径为3.5~12mm(平均6.4±4.6)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为4~14(平均6.5±4.8)mm,均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腰部直径6~14mm)。结果16例IVSD患者15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93.8%,2例术后即刻左室造影及超声检查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反流。1例缺损过大,应用14mm封堵器不成功而放弃封堵治疗。术后1周心电监测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周至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下反流,ECG无传导阻滞等特殊异常表现。结论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安全、疗效好,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经导管植入国产左心室隔离装置(LVPD)Heartech治疗左心室壁瘤的效果。方法 构建4头山羊左心室壁瘤模型,建模12周后植入Heartech LVPD,术后16周处死山羊并取出LVPD,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建模前、建模后、LVPD植入前、植入后及植入16周复查时,左心室造影检测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射血量(SV)、心输出量(CO)、机械效率(ME)等指标。结果 Heartech LVPD植入16周后检测数据与植入前相比,LVESV分别为(25.02±1.81) ml和(40.71±4.93) ml(P<0.01),LVEDV分别为(51.53±3.33) ml和(61.51±4.67) ml(P<0.01),LVEF分别为(50.13±2.99)% 和(33.90±4.29)%(P<0.01),SV分别为(26.39±2.01) ml和(20.79±2.17) ml(P<0.01),CO分别为(3.54±0.38) L/min和(3.21±0.36) L/min(P<0.05),ME分别为(67.56±1.78)%和(48.88±5.07)%(P<0.01);LVPD表面内皮细胞生长情况良好。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Heartech LVPD治疗左心室壁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左心耳封堵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Watchman封堵器、ACP封堵器,还有部分封堵器处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该文就目前左心耳封堵器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手术方式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不同腔内修复术式治疗5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4例。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26例(A组),分支支架技术重建10例(B组),复合手术重建20例(C组)。术中使用国产覆膜支架26例,进口覆膜支架30例;全身麻醉48例,局部麻醉8例。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100%),无手术死亡患者。A组植入裸支架11例,覆膜支架15例;C组4例先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再作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6例先作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覆盖左锁骨下动脉。3组患者出院时CTA检查显示支架形态均良好,无明显移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漏发生在A组有4例(15.4%),B组1例(11%),C组1例(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92.9%)患者获平均23.5个月随访,死亡5例(9.6%),原因为心肌梗死(2例)、肿瘤(3例)。47例CTA随访发现6例仍有部分内漏,24例远端胸腹主动脉仍有夹层但未扩大,未作特殊处理,目前均在随访中。结论 “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和复合手术修复治疗累及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的。
  相似文献   

15.
李家峡水电站左坝肩由于受多条断层交切 ,坝肩抗滑稳定、变形稳定问题突出 ,成为控制工程成败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为此 ,对左坝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处理。经刚体极限平衡法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复核分析 ,处理方案可行 ,经多年运行验证 ,处理措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观察兔胃左动脉栓塞前后DSA改变,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丝裂霉素明胶微球(MMC-MS)行胃左动脉栓塞并做栓塞后即刻造影;分别于术手6~8h、24h、72h及1、2、4周行再造影复查并进行栓塞部位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镜下可见MMC-MS主要栓塞于粘膜、粘膜下层血管,引起水肿和局灶性细胞脱落、糜烂,随着MMC-MS降解,4周时局部损伤恢复正常;DSA显示1周内栓塞血管无再通,2周有1例,4周有2例。结论 MMC-MS栓塞胃左动脉引起的组织损伤是可修复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建立经房间隔穿刺左心耳造影的动物实验方法,并确定左心耳造影最佳投照体位.方法 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按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应用猪尾巴导管行左心耳造影,高压注射器行180°连续左心耳造影(15 ml/s,总量120 ml).结果 8只犬房间隔穿刺成功并行左心耳造影,2只犬房间隔穿刺失败,其中1只犬行房间隔穿刺,穿破心室壁导致心脏压塞,术后死亡.每只犬获得左心耳连续造影图像各100帧,通过逐帧分析,发现左心耳在右前斜54°±5°和左前斜34°±4°投照体位所获得的图像最佳,在右前斜54°±5°投照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