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16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IVSD,经胸超声(TTE)大血管短轴观室间隔回声失落,且其分流束位于时钟11点半~1点钟之间,测得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2(平均1.4±1.1)mm,VSD直径为3.5~12mm(平均6.4±4.6)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为4~14(平均6.5±4.8)mm,均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腰部直径6~14mm)。结果16例IVSD患者15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93.8%,2例术后即刻左室造影及超声检查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反流。1例缺损过大,应用14mm封堵器不成功而放弃封堵治疗。术后1周心电监测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周至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下反流,ECG无传导阻滞等特殊异常表现。结论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安全、疗效好,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经右肱动脉穿刺,使用超滑导丝自腹主动脉闭塞端穿入内膜下腔,分别向两侧髂动脉行内膜下再通。右侧导丝顺利重入髂外动脉真腔,左侧使用了双向内膜下再通技术。2支导丝经双侧股动脉穿刺点引出体外。经两侧股动脉用对吻技术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放(主动脉下端支架1枚,双侧髂动脉支架5枚)。结果主-髂动脉闭塞经内膜下途径成功再通。治疗后主-髂动脉支架内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双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踝臂指数(ABI )由0.32上升至0.96。10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表现。结论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安全、可行,适用于慢性动脉硬化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探讨联合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162例经超声筛选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5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96例、肺动脉狭窄(PS)16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缺损和狭窄处直径,重复超声检查,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介入术后重复造影及超声检查评价封堵器位置、球囊扩张效果等。结果心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能明确诊断,对其部位、形态均能良好显示。上述两种方法测量50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4.93±2.73)mm和(5.66±2.7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96例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3.22±1.45)mm和(3.96±1.42)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16例PS瓣环直径,分别为(16.16±4.26)mm和(17.94±5.5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术中超声监测发现封堵器影响瓣膜开闭者9例,并经超声监测下重新调整位置直至正常。VSD及PDA介入术后造影共发现残余细小分流7例,24h后超声检查残余细小分流全部消失。16例PS患儿经球囊扩张后,右室-肺动脉压差均较术前下降超过50%,达到临床治疗标准。162例中除3例外均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病变直径测量与封堵器选择需以造影检查为标准,但在介入术前病例筛选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超声检查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盆腔内中、小血管的造影表现,为盆腔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并测量42具成人尸体的髂内动脉各分支起源、长度、外径和血管夹角。观察42例盆腔肿瘤患者和50例其他疾病的盆腔正常者双侧选择性髂内动脉的血管造影表现。结果①两侧髂总动脉间夹角平均为(58.9°±7.3°),髂内外动脉间夹角平均为(27.6°±5.3°);髂腰动脉多起自髂内动脉主干或其后干,分别占50.0%和30.2%。闭孔动脉主要起自髂内动脉,占84.8%。②在尸体上所测盆腔内中、小血管直径较动脉造影结果小,有显著差异。结论髂内动脉各中、小分支血管的起源、开口位置和走行有许多变异。  相似文献   

6.
张毅刚  李世杰  刘茹 《工业加热》2008,(12):850-852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失败病例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总结失败原因。方法选取15例VSD封堵不成功病例。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Philips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超声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情况。结果①膜周部VSD10例:膜部瘤8例,其中≥2个出口6例,膜部瘤基底部宽度8~18(10±2)mm,瘤深度3~10(6±2)mm;距主动脉瓣0~6(2±1)mm,距右房室瓣2~5(2±1)mm;均伴右房室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反流5例,为微量至少量。无膜部瘤2例。②嵴内型VSD5例:大小6~10(7±1)mm,距肺动脉瓣2~3(1±0.8)mm,距主动脉瓣1~2(1±0.6)mm;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右房室瓣微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脱垂4例;5例均成五彩花样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对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提高封堵成功率,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 和(29.5±3.3)mmHg (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 和(17.9±1.1)mmHg (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 ,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 ,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介入法建立犬房间隔缺损(房缺)模型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资料,分析DSA下建立犬房缺模型的操作要点。方法解剖测量15只(雄9,雌6)健康成年杂交犬心脏标本,得出犬房间隔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5只活体犬心脏三维CT结果,根据获得的透照体位及角度对20只犬进行房间隔穿刺。结果房间隔长(17.8±4.3)mm,宽(14.5±3.8)mm,卵圆窝长(11.2±2.7)mm,宽(8.7±1.9)mm。卵圆窝中点距冠状窦口中点(7.2±1.3)mm;距膜性房间隔中点(9.9±1.5)mm;距右房室瓣隔侧瓣中点(13.6±3.1)mm和距主动脉隆凸底部的中点(12.1±2.3)mm。卵圆窝中点距左房室瓣前瓣中点距离为(11.3±1.9)mm。房间隔平面与矢状面成角15°±5°,与冠状面成角75°±5°,采用右前斜75°±5°行犬房间隔穿刺,20只犬中18只成功建立房缺模型,1只因心脏压塞死亡,1只因误穿入左室死亡。结论建立犬房缺模型应该根据犬房间隔解剖特点和空间位置,来把握DSA下房间隔穿刺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单侧下肢肿胀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左下肢肿胀者32例,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髂静脉受压,所有32例均以左股静脉为穿刺入路,以10或12mm直径的球囊对髂静脉受压或闭塞段行预扩张,然后置入直径为10~16mm的自膨式支架。所有病例术后口服抗凝药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左下肢肿胀均于术后2d内逐渐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资料显示支架通畅率为100%,无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早期发现和治疗髂静脉受压能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