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慢性完全阻塞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疗效。方法360例STEMI 接受直接PCI 患者中,47例至少1支non-IRA慢性阻塞(甲组),另313例无non-IRA阻塞(乙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与乙组相比,甲组伴糖尿病患者比率增多(25.5%比14.1%,P=0.043),既往心肌梗死史较多(10.6%比3.2%,P=0.017),PCI 时较多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21.3%比10.9%,P=0.042)、临时起搏(38.3%比21.1%,P=0.009)和心脏电复律(21.3%比6.4%,P<0.01)。随访期中(平均42个月),甲组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增高(21.3%比10.9%,P=0.042),但两组住院期(6.4%比5.4%)和随访期病死率(4.3%比5.8%)无明显差异。结论尽管合并non-IRA慢性完全阻塞的STEMI 患者病情凶险,但辅助循环和心电支持下直接PCI 仍可改善其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均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治疗后即刻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29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h)和长时间组(LTG21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h)。记录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造影资料、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出院前心超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资料、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TG组的住院期间心绞痛次数较STG组明显减少眼(1.26±0.72)次/d比(1.75±0.88)次/d,P=0.040演,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STG组眼(57.2±8.6雪%比穴52.0±8.5雪%;P=0.037演。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术后较长时间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并可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性评价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ar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有关引用文献,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4.2作荟萃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65篇排除759篇,纳入符合标准的6篇文献进行分析,共计1027例患者。分析结果示:与75mg氯吡格雷常规维持剂量相比,150mg的高维持剂量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2,95%CI0.36,0.77);在严重并发症方面高维持剂量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OR=1.25,95%CI0.43,3.63)和次要出血风险(OR=1.25,95%CI0.77,2.02)。结论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可以通过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且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 且行急诊PCI 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 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 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 后6h内行直接PCI 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抗血小板新药,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方面都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传统药物。认识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对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尤其是对于抗血小板要求比较严格的神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同轴活检肺内病变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总结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201例经皮肺活检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大小、位置、深度、穿刺次数、患者体位、是否伴有肺气肿及手术经验对于气胸和出血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经皮肺活检主要并发症是气胸和出血,其中发生气胸48例(23.9%),出血23例(11.4%),无死亡病例,行胸腔闭塞引流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大小(P = 0.002)、病灶深度(P < 0.001)、穿刺次数(P < 0.01)、肺气肿(P = 0.015)及手术经验(P = 0.001)与气胸的发生显著相关,而病灶深度(P < 0.01)、穿刺次数(P < 0.01)及手术经验(P = 0.005)与出血的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OR = 5.796,P = 0.000)、病灶深度(OR = 1.902,P = 0.02)、有无肺气肿(OR = 2.753,P = 0.021)为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手术经验(OR = 0.396,P = 0.022)为气胸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穿刺次数(OR = 8.401,P = 0.000),病灶深度(OR = 2.493,P = 0.010)是出血的危险因素,有手术经验(OR =0.313,P = 0.047)为出血的保护因素。结论 穿刺次数是气胸及出血发生的最主要的风险因素,穿刺次数超过2次显著增加了气胸及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眼(49±8)岁和(48±7)岁,P=0.135演、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P=0.015)和输血量眼(273.1±491.5)ml和0ml,P<0.001演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眼(12.0±4.0)d和(4.6±3.3)d,P<0.001)演和操作时间眼(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演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治疗急性肾脏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价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肾动脉栓塞并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急性肾出血患者,重点分析栓塞的临床疗效、栓塞前后肾功能变化及栓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栓塞范围22%。术后3d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心率有所恢复,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3d肌酐水平增高(P=0.000),尿素氮轻度降低(P=0.346),术后7d,肌肝呈轻度降低(P>0.05),BUN则降低明显(P=0.011)。5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1例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最后接受透析治疗。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栓塞范围较大(U=1.500,P=0.006)。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急性肾脏出血合并肾功能不会明显加重肾功能恶化,控制栓塞范围是减少并发症的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将10个长度0.8~1.0mm、宽度0.35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h后,将10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h和6h,Z=-0.958,P=0.338,3h比9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h死亡13只;48h死亡1只,溶栓后8d和12d各死亡1只)。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建立评估冠脉病变的数学模型。方法1024例行冠脉造影患者分为病变组(625例)和对照组(399例),评估肾功能损害等冠心病的临床危险因素,以Logistic回归结合ROC曲线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并建立评估冠脉病变的回归模型。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尿蛋白∶肌酐比值>7.25μg /mg (OR=3.6;95%CI 2.6~4.9;P<0.00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0mmol/L(OR=3.2;95%CI 2.3~4.4;P<0.01),GFR<60ml/min·1.73m 2 (OR=2.3;95%CI 1.4~3.8;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50%(OR=2.3;95%CI 1.4~3.6;P<0.01),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OR=2.1;95%CI 1.6~2.9;P<0.01),吸烟史(OR=2.0;95%CI 1.4~2.8;P<0.01),男性(OR=1.8;95%CI 1.2~2.6;P=0.002),糖尿病(OR=1.6;95%CI 1.1~2.4;P<0.05)及高血压(OR=1.5;95%CI 1.1~2.1;P<0.01)为冠脉病变相关的独立因素。建立评估冠脉病变回归模型:P/(1-P)=EXP(-2.453+1.270×尿蛋白∶肌酐比值>7.25μg /mg +1.158×hsCRP>20mmol/L+0.819×GFR<60ml/min·1.73m 2 +0.813×LVEF<50%+0.761×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0.676×吸烟史+0.594×男性+0.459×糖尿病+0.425×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0.811,切点为0.977,灵敏度49.0%,特异度92.7%。结论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模型对无创评估冠脉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基因(1、2、3、9)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80例在我院行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脉造影任何节段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一次冠脉造影减少0.4mm者为冠脉粥样斑块有进展),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详细记录每例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冠心病易患因素等,以及检测每例患者的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两组患者MMP-1、MMP-2、MMP-3和MMP-9基因启动子部位的序列,分析两组多态频率。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上述基因的多态比率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分别为41.9%比18.4%,P<0.05和77.4%比46.3%,P<0.01);斑块进展组hs-CRP的浓度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0.26±0.44)mg /L比(0.02±0.14)mg /L,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 为1.45~110.29,P<0.05和OR为2.99,95%CI 为1.04~8.63,P<0.05)。斑块进展组中MMP-3(-16126A/6A)基因型和MMP3(-16126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斑块进展组(87.1%比53.1%,P<0.01和93.5%比75.5%,P<0.01)。MMP-1(-1607GG)、MMP-2(-955A/C)和MMP-9(-1562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斑块进展组与非斑块进展组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女性、高浓度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MP-3启动子区域5A/6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症介入在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资料。分析导管在2级动脉和3~4级动脉开口造影时出血阳性率差异;经导管灌注缩血管药、止血剂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结果导管在2级和3~4级动脉开口处出血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21.4%(12/56)和100%(56/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前、后(24h内)平均收缩压分别为(93.14±18.63)mmHg和(116.84±13.6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和血凝酶20例,技术成功率80%(16/20),临床成功率55%(11/20)。再出血9例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7例成功,2例失败,接受手术治疗。经导管灌注血凝酶和明胶海绵条栓塞共45例(36例+9例灌注后再出血),技术成功率93%(42/45),临床成功率89%(40/45)。2种介入治疗方法比较,止血的技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8),临床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栓塞后因酗酒再出血,血管造影显示原出血动脉闭塞;1例患者仅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和栓塞,死于动脉性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肝动脉-门静脉瘘)。结论急症介入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诊断率、止血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受多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症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25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右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技术,选择性插管至双侧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行DSA明确出血部位后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插管成功率100%,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42.5±4.6)min,术后止血时间3~15min。术后止血总有效率100%。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血红蛋白及心率,差异具有显著性(t=29.49,P<0.01;t=16.51,P<0.01)。所有患者宫体按期复旧,转经后月经正常。结论TAE创伤小,疗效快速肯定,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对危及生命的产后出血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204例BCS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分别为下腔静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开通术和扩张术;经颈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及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结果BCSⅠa型22例进行了介入治疗,成功率95.5%(21/22);Ⅰb型成功率81.8%(9/11);Ⅱa型成功率97.3%(109/112);Ⅱb型成功率92.9%(13/14);Ⅲa型成功率88.9%(8/9);Ⅲb型成功率100%(2/2);Ⅳa型成功率92%(23/25);Ⅳb型成功率88.9%(8/9)。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急性心功能不全2例;肺动脉栓塞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对比剂外溢3例;心律失常2例;心脏压塞1例。讨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数—— — 踝臂指数(ABI )、弹性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振动觉阈值(VPT)之间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664例,其中男362例,女302例;共1328条腿。根据ABI 检测分成ABI <0.9、0.9~1.3和≥1.33组,观察其与VPT的相关性;观察PI和RI 与VPT的相关性。结果当ABI <0.9和ABI ≥1.3时,VPT分别与ABI 成负相关(r=-0.57,P<0.05)和正相关(r=0.61,P<0.05);VPT与PI成负相关(r=-0.68,P<0.05),与RI成正相关(r=0.83,P<0.01)。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率、血压、血脂、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后,多元逐步回归提示只有RI与VPT独立相关(SE犤B犦=0.471,P<0.05)。结论T2DM患者中,周围动脉狭窄或硬化越严重,其振动觉阈值越高,即神经病变越严重,其中血管阻力指数与振动觉阈值成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动脉内注射不同剂量重组葡激酶(r-Sak)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并发症,以探讨其相对合理的治疗剂量。方法成年比格犬24条,用介入技术建立犬脑栓塞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小剂量组(r-Sak5000u/kg)、中剂量组(r-Sak10000u/kg)和大剂量组(r-Sak20000u/kg)。栓塞后5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通畅情况,插管至左颈内动脉分别在30min内注入药物行溶栓治疗,在溶栓后0.5、1及2h复查DSA,观察栓塞血管的再通情况,并分别在溶栓前0.5h、溶栓后0.5h、1h及2h抽取犬静脉血检测PT、APTT和D-二聚体。24h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溶栓后2h内造影显示对照组、r-Sak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1/10)、40.0%(4/10)、90.9%(10/11)和100%(9/9),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完全通畅的比率分别为0、10%(1/10)、36.4%(4/11)、66.7%(6/9),也有统计学差异(P=0.005)。溶栓后PT、APTT在r-Sak各剂量组均显著延长(P<0.001);各组的D-二聚体在溶栓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各组P>0.05)。溶栓后r-Sak大剂量组有1例死亡,病理检查在其顶叶脑实质见出血灶,其余动物均存活。结论①在犬脑梗死的超急性期,r-Sak动脉内溶栓治疗有效、可行,r-Sak对含少量血小板的白色血栓有显著溶栓作用,剂量大或等于10000u/kg时血管再通率高,剂量再增加出血风险加大;②r-Sak在有效剂量范围内不激活犬的系统纤溶,但对犬的凝血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 ~ 27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 ± 7.6%、74.0% ± 9.2%和56.1% ± 13.5%;支架组分别为89.5% ± 7.0%、77.5% ± 9.9%和32.2% ± 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 ± 6.1%和64.2% ± 14.7%;支架组分别为94.4% ± 5.4%和39.0% ± 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 = -4.417,2.502,3.115; S χ =1.627,0.955,1.523;P = 0.007,0.009,0.041)。结论 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 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A组,78例)和常规PCI及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组(B组,10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回落> 70%的比率、大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21.14% 比5.67%,P = 0.011),心肌染色分级提高(1.12 ± 0.47比2.03 ± 0.32,P = 0.021),术后24 h ST回落幅度 > 70%的比率增加(85%比94%,P = 0.003),围术期大出血发生率减少(9%比4%,P = 0.03),30 d随访期间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明显降低。结论 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PCI能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的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