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引流管技术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双引流管技术治疗4例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病例的资料。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介入技术,建立1 ~ 2条引流道置入双引流管。结果 4例胆道并发症均患者表现为肝内胆管和胆总管多发狭窄合并胆泥形成。患者平均年龄55岁,供肝冷缺血时间11.4 h、热缺血时间6 min。胆管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端端吻合。双引流管自同一引流通道和2条引流道置入者各2例。4例分别行球囊扩张成形及引流术3、9、11、35次。1例治疗后无效,3例好转。结论 双引流管技术可选择性应用于吻合口和非吻合口多发胆道狭窄且胆泥形成的病例,反复的胆道塑形和充分引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左侧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我科收治的6例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患者。狭窄发病于肝移植术后6~110d,平均47d。2例患者因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支架失败改用左侧桡动脉入路,4例患者参考术前CTA直接经左侧桡动脉入路置入支架。合并肝动脉血栓的1例患者置入支架前使用尿激酶50万u溶栓治疗。合并肝内胆道扩张的2例患者同时行胆道穿刺引流术。结果6例患者支架置入均成功,1例合并肝动脉血栓患者溶栓成功,2例合并肝内胆道扩张患者胆道穿刺引流成功。术后随访36~148d,中位时间76d。随访期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支架狭窄,6例置入支架均通畅,各项肝功能指标好转。结论经桡动脉置入冠脉支架能够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5年10月肝移植术后发生的6例胆道并发症的相关资料,其中胆总管狭窄2例、胆总管狭窄并胆瘘1例、胆瘘1例、胆汁瘤2例。结果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5例,放置胆道支架1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结论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可减少再手术创伤,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狭窄的多层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以55例经皮胆道造影(PTC)或内镜逆行胆道造影(ERC)证实的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分析缺血型胆道狭窄(IBS)23例及非缺血型胆道狭窄(NIBS)32例患者的肝内、外胆道及肝动脉病变情况,根据二项分布样本总体概率的Z检验比较两组多层CT表现差异。结果多层CT检查中,54/55例(98.2%)胆道狭窄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胆管扩张,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的IBS患者漏诊。IBS患者肝门区胆管狭窄(21例,91.3%)、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16例,69.6%)发生率显著高于NIBS患者(分别为4例,12.5%和12例,37.5%)(单侧P值<0.01);胆总管吻合口狭窄(8例,34.8%)、肝外胆管扩张(8例,34.8%)、肝内胆管均匀扩张(6例,26.1%)发生率显著低于NIBS患者(分别为27例,84.4%、29例,90.6%和20例,62.5%)(单侧P值<0.01)。CTA发现16/23例IBS及5/32例NIBS患者肝动脉狭窄,IBS患者肝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单侧P<0.01)。IBS组5例合并肝内胆汁瘤及2例合并胆源性肝脓肿患者全部出现重度以上肝动脉狭窄。2/3例胆漏患者合并IBS,CTA发现1例肝动脉血栓、1例极重度肝动脉狭窄。结论IBS、NIBS在胆道狭窄部位、继发性胆管扩张部位和肝内胆管扩张多层CT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肝门区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为IBS主要表现;CTA还能发现相关血管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分析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在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到2006年9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治疗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使用13枚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治疗,其中1例由于病变长度,需要2枚支架;1例出现再狭窄需要第2次支架植入。所有病例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随访中未出现与支架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在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有极好的技术成功率和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UG 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术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治疗失败后,立即行UG PTCD,将导丝沿肝内胆管、胆总管引入十二指肠。与ERCP对接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或行梗阻物理因素解除。结果 10例均获得成功。UG PTCD与ERCP对接获得成功后的患者,术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主要并发症为发热、血清淀粉酶升高和短暂血性胆汁。结论 UG PTCD与ERCP联合治疗是解决ERCP失败后的一种新探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显提高ERCP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出血发生与处理措施。方法无法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39例,经常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后,一步法或二步法穿刺扩张胆道,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临床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指标改变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处理胆道出血。结果全部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成功,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60μmol/L降至158.2μmol/L,使用止血药物43例,11例轻微胆道出血,调整引流管及应用止血药后停止,5例严重胆道出血,4例肝动脉损伤,其中3例肝动脉栓塞治疗成功,1例失败。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可并发胆道出血,能及时有效控制,术者应不断提高穿刺水平,减少胆道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介入处理经验。方法我院502例肝移植术后临床上疑有肝动脉并发症的32例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肝动脉主干内血栓形成(HAT)20例。对该20例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及PTA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3.98%(20/502),发生在术后2~19d,中位时间为4.5d,20例血栓形成部位均位于肝动脉吻合口处,其中5例溶栓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3例使用支架,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而使用弹簧圈作栓塞和带膜内支架。20例均经介入溶栓治疗后获肝动脉再通。溶栓疗程2~11d,平均2.5d。结论经肝动脉内尿激酶持续性溶栓及PTA和内支架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6例肝动脉狭窄(HAS)者采用PTA或支架植入治疗,3例肝动脉闭塞者先行动脉开通,再行PTA或支架治疗,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盗血综合征(GSS)者行胃十二指肠动脉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即刻、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即刻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4.6%(11/13)。其中HAS的有效率为6/6,HAT为3/3,GSS为1/1,肝动脉闭塞为1/3。近期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肝动脉血流减少或消失,术后3 d 丙氨酸转氨酶(t = 2.68,P < 0.05)和总胆红素(t = 2.94,P < 0.05)显著下降。随访2 ~ 34个月,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采用介入放射技术处理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安全、有效、创伤小,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介绍全新设计经皮经肝胆道引流管肝门部胆管折叠技术,以单一入路实现双侧胆道支撑引流;研究该技术在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肝门部非吻合口胆道狭窄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10例原位肝移植后非吻合口胆道狭窄患者。胆道狭窄处予球囊扩张,胆道引流管置入后,在肝门部胆管内折叠成Y形,实现左、右肝管并肝总管三向支撑引流。分析其技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并发症率及复发率等。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10/10。9例临床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有明显改善。26个月(中位数)的随访中,未见复发。2例有轻微并发症。1例治疗失败,行第2次肝移植后死亡。结论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管肝门部胆管汇合部折叠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原位肝移植后非吻合口肝门部胆道狭窄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其技术成功率、疗效、安全性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Gateway 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再次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Gateway 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38处),其中择期手术32例,急诊手术4例。38处狭窄中22处位于后循环,16处位于前循环。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2.6% ± 12.6%, Gateway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33.8% ± 15.2%,Wingspan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23.6% ± 13.9%,治疗成功率为97.4%。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择期手术置入支架32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急诊支架置入4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择期手术穿支动脉闭塞1例,导丝穿破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1例在介入术中发生,1例在支架置入后24 h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1个月内再发同侧卒中2例,占5.5%(2/36)。在1 ~ 24个月(平均9.6个月)的随访中,30 d内脑卒中和31 d ~ 1年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1.1%(4/36)。DSA复查10例,2例出现再狭窄,均位于大脑中动脉。结论 Gateway 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还需更大量样本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如何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 (1mmHg =0.133kPa),平均170mm Hg ,舒张压90~145mmHg ,平均120mm Hg ;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S ,平均135mmHg ,舒张压降为80~125mmHg ,平均85mmHg 。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最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初步经验.方法对4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经动脉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溶栓后即刻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1例患者溶栓后3d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1d后肝动脉再次闭塞,2周后行第2次肝移植.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必须谨慎实施,以避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对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5 ~ 43个月。 结果 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12例假性动脉瘤植入覆膜支架后被立即隔绝,无内漏,载瘤动脉远端血流通畅。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平均随访23.5个月。1例合并白塞病患者术后4个月因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其余10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无移位、无内漏等相关并发症。 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4例,另1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多发重度狭窄。狭窄率80%~95%,狭窄段长度10~20mm。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血管残余狭窄均小于20%,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全部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均消失。本组5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分别行DSA检查随访,均未发现再狭窄,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风险及短期预后。方法   2010年1月 - 2011年9月收治27例后循环缺血患者,29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 ≥ 70%,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采用球囊扩张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监测血脂、血糖、血压。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超声,12个月时复查DSA。结果 27例患者的29处重度狭窄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80% ~ 99%,平均92.55% ± 5.26%,中位狭窄率95%;术后狭窄率0% ~ 15 %,平均3.27% ± 4.60%,中位狭窄率0%,手术并发症0。术后随访12个月时,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12个月时随访DSA,支架内内膜增生1例,再狭窄0例。结论 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劈离式肝移植2例,活体肝移植3例)发生HVO,实施支架植入(4例)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介入技术要点。结果介入治疗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入路,2例采取右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造影显示HVO发生在肝左或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3例,在肝总静脉与肝右静脉吻合口2例。5例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术后肝静脉与右心房间压力梯度从(15.4±5.6)mmHg 下降到(1.9±1.2)mmHg 。术后随访9~482d,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前明显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前伴有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的2例术后腹水均缓解,消化道出血停止。结论HVO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危害严重,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mm,直径5~7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mmHg ,降至术后140/80mmHg ;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μmol/L降至术后118.5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T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