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累及椎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95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MRI 矢状位T2W影像将患者分为3组。A组:病变椎体后缘无突出,17例;B组:病变椎体后缘轻度突出,与脊髓未接触,23例;C组:病变椎体后缘严重突出且与脊髓接触,8例。术后1周观察疗效,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疼痛总缓解有效率为83.3%(40/48)。A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4.1%,(16/17);B组有效率82.6%,(19/23);C组有效率62.5%,(5/8)。3组间疼痛缓解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术后出现根性疼痛加重,B组1例,C组2例,患者服用止痛剂缓解,未手术处理。3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例,1例和2例,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并发症少,当病变累及椎管甚至脊髓时仍可考虑用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长期生活质量。方法随访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5例,用形象类比(VAS)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下腰部功能活动障碍(OLBPDQ)量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大于1年的生活质量,并观察骨水泥渗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6.5个月(13~42个月)。术前、术后1d、3、6个月及1年以上随访时VAS疼痛分值分别为8.96±1.11、4.58±2.56、3.16±2.28、2.11±0.27、1.63±0.21;ADL量表(Barthel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54.34±13.21、84.28±18.30,较术前提高了55%;OLBPDQ量表穴ODI指数雪术前、术后分别为25.64±13.84、17.52±10.71,较术前下降了32%。两组间P值均<0.05。术后CT证实少量骨水泥渗漏5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临床症状。结论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仅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而且可长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少量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对患者长期生命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伤后3个月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行PVP术的22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RI 表现分为骨髓水肿组(组Ⅰ)和无骨髓水肿组(组Ⅱ),手术前后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不同骨折时间的VAS变化的差异,了解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2个月,术前VAS评分组Ⅰ为7.77±0.73,组Ⅱ为7.44±0.88,总体为7.63±0.79。术后1d VAS评分,组Ⅰ为3.61±0.51,组Ⅱ为3.88±0.60,总体为3.72±0.55。随访时VAS评分组Ⅰ为3.46±1.05,组Ⅱ为3.56±0.73,总体为3.50±0.91。所有患者无骨水泥渗漏造成的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良好(约90.9%)。结论对于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疗法;MRI 对于病变的评估非常重要,术前MRI 出现骨髓水肿信号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存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并与单纯性(不合并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分析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95例患者、176节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本组研究中除外多节段骨折、合并肿瘤病史、影像资料不全和术后随访不配合患者。入选43例分A、B两组,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为A组,25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术前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分析两组术后1周局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与B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明显(P<0.05);两组间术后1周疼痛缓解的程度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外漏发生率相似(P>0.05),但两组间骨水泥外漏类型分布有差异(P<0.05)。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椎体内裂隙样变对PVP的止痛疗效、功能改善与骨水泥外漏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骨水泥的外漏类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远期疗效。方法17例患者19处椎体血管瘤,13处椎体无压缩骨折,6处椎体已发生压缩骨折。17例患者均诉不同程度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5例发生压缩骨折的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4例)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在DSA监测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5.8±8.7)个月。结果19处血管瘤椎体PVP均获得成功,术中每个椎体注射PMMA2~6ml,4例发生椎旁渗漏,2例发生硬膜外渗漏,但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1例椎体其上椎间盘发生渗漏。短期随访显示17例患者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2例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患者症状消失,其余3例患者症状仍存在。长期随访示2例患者疼痛加剧,系邻近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引起。结论PVP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球囊多次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33例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累及椎体76个。在X线监测下,使用单球囊先后置入多个椎体,并多次扩张,改善椎体高度,骨水泥填充。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状况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33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周内疼痛明显缓解,无并发症。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由术前平均(6.46±1.40)分降至(1.65±0.4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由术前平均71.38%降至22.92%。球囊扩张压力为120~300psi,平均为171.2psi;球囊扩张次数为2~6次,平均扩张3.3次,仅1个球囊在第6次扩张中破裂。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平均分别丢失(14.43±4.18)mm和(10.49±3.70)mm,术后平均分别丢失(9.79±3.64)mm和(5.52±2.83)mm。Cobb角由术前平均23.33°±6.33°,矫正至术后12.51°±4.32°。2例2个椎体前侧缘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椎体无明显骨水泥渗漏的X线表现。结论应用单球囊多次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疗效满意,并降低了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 1.5)ml,128节腰椎为(4.5 ± 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 ± 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 ± 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 ± 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 < 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及PVP联合治疗25例(共32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随访并分析其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椎体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及PVP,其中有15例患者行碘化油 + 吡柔比星乳剂化疗栓塞,所用碘化油平均1.8 ml[(1.4 ± 1.0)ml],吡柔比星10 mg,其余10例行吡柔比星10 mg灌注化疗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5例患者行椎体肿瘤血管化疗栓塞后1周内20例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缓解率80%),1周内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8例患者各1节椎体行双侧穿刺,其余均为单侧穿刺,技术成功率100%。11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3 ± 1.6)ml,21节腰椎为(4.2 ± 1.5)ml,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0.0 ± 5.6)个月,PVP术后24 h,1周及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25/25)、96%(24/25)、84%(21/25)、82.6%(19/23)、78.9%(15/19)和69.2%(9/13)。结论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椎体疼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 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 ~ 5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新发骨折的部位、分布、发生概率、是否邻近治疗椎体及邻近与非邻近治疗椎体的相对危险度、两组新发骨折的时间等。结果   A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7%,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6%;B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38%,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2.5%。两组新发骨折的概率、部位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邻近治疗椎体与非邻近治疗椎体新发生骨折的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1.076和0.952,两组邻近治疗椎体同非邻近治疗椎体相比均无明显更高新发生骨折的风险。A组和B组新发骨折发生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9 ± 8.5)个月和(13.6 ± 16.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PVP并不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比非邻近者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骨水泥灌注量、灌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共218个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胸椎73个椎体,腰椎138个椎体,骶椎7个椎体,共218个椎体。手术在DSA监视下进行。根据椎体形态、破坏范围及穿刺点位置选择进针途径。结果150例218个椎体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胸椎注入骨水泥2~5ml ,平均3.5ml ;腰椎注入3~8ml ,平均5.5ml;骶椎4~7ml ,平均5.5ml 。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34例,89.3%;部分缓解15例,持续时间以及食管和吻合口的酸暴露时间均高于正常人。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1.1.3设备与材料10%;无效1例,0.7%。150例中渗漏至椎间盘12例,硬膜外囊10例,椎旁静脉丛3例,椎旁软组织4例,骨水泥外漏发生率13.3%。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缓解或消除由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