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兔VX2肝癌模型TACE术后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24只荷VX2瘤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2ml;TAE组:单纯碘油(UFLP)0.5~0.8ml栓塞,TACE组:碘油抗癌药混悬液(UFLP+THP)栓塞,UFLP0.5~0.8ml,THP2mg。于术后2周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TAE组和TACE组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及MVD的变化呈正相关(r S =0.537,P<0.01;r S =0.423,P<0.05)。结论TACE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通过调控其下级基因VEGF的表达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影响肝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Lp-THAE诱导兔肝VX2肿瘤细胞凋亡。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种植性VX2肝癌,均分成Lp-THAE组、THAI组和对照组,处理后2~5d处死动物,在肿瘤中央部位、外周部位和非瘤肝区正常组织取材。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典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FITC-AnnexinV/PI双染色双变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THAE组肿瘤中央与外周部位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7.769±2.417)%,(4.129±1.172)%,P<0.01,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6.483±1.404)%,(9.478±0.964)%,P<0.01,坏死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3.559±5.053)%,(33.460±1.840)%,P=0.093。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百分率总和分别为(60.042±13.979)%,(42.938±8.979)%,P<0.01。THAE组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凋亡细胞百分率和坏死细胞百分率都显著大于THAI组和对照组(P<0.01),肿瘤中央部位的细胞凋亡指数、凋亡细胞百分率都显著大于肿瘤外周部位(P<0.01)。结论Lp-THAE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引起肿瘤细胞坏死是其作用机制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建立评估冠脉病变的数学模型。方法1024例行冠脉造影患者分为病变组(625例)和对照组(399例),评估肾功能损害等冠心病的临床危险因素,以Logistic回归结合ROC曲线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并建立评估冠脉病变的回归模型。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尿蛋白∶肌酐比值>7.25μg /mg (OR=3.6;95%CI 2.6~4.9;P<0.00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0mmol/L(OR=3.2;95%CI 2.3~4.4;P<0.01),GFR<60ml/min·1.73m 2 (OR=2.3;95%CI 1.4~3.8;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50%(OR=2.3;95%CI 1.4~3.6;P<0.01),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OR=2.1;95%CI 1.6~2.9;P<0.01),吸烟史(OR=2.0;95%CI 1.4~2.8;P<0.01),男性(OR=1.8;95%CI 1.2~2.6;P=0.002),糖尿病(OR=1.6;95%CI 1.1~2.4;P<0.05)及高血压(OR=1.5;95%CI 1.1~2.1;P<0.01)为冠脉病变相关的独立因素。建立评估冠脉病变回归模型:P/(1-P)=EXP(-2.453+1.270×尿蛋白∶肌酐比值>7.25μg /mg +1.158×hsCRP>20mmol/L+0.819×GFR<60ml/min·1.73m 2 +0.813×LVEF<50%+0.761×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0.676×吸烟史+0.594×男性+0.459×糖尿病+0.425×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0.811,切点为0.977,灵敏度49.0%,特异度92.7%。结论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模型对无创评估冠脉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MP-2、TIMP-2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意义及化疗栓塞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25例单纯手术切除,22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行Ⅱ期切除,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MMP-2、TIMP-2蛋白表达。结果有、无转移或完整包膜的肝细胞癌MMP-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6.518、6.038,P<0.05);与单纯手术组相比,TACE组肝细胞癌MMP-2表达明显降低(χ 2 =4.854,P<0.05)、TIMP-2表达明显增高(χ 2 =5.144,P<0.05);MMP-2与TIMP-2表达存在显著负相关(r=-0.392,P<0.05)。结论MMP-2、TIMP-2与HCC的侵袭转移潜能相关,化疗栓塞有助于抑制HCC侵袭与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鉴别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7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DSA表现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52例)和动脉血栓形成组(2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病时间、梗阻部位、发病肢体性质、临床表现、缺血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动脉栓塞部位好发于髂股动脉(χ2 = 5.44,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部位(P = 0.02)。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 = 4.15, P < 0.05)和运动障碍(χ2 = 9.42, P < 0.05) 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对侧动脉搏动相对正常 (χ2 = 18.10,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 = 10.01, 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 = 9.11,P < 0.05),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 = 5.44, P < 0.05)。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合并糖尿病(χ2 = 12.37, P < 0.05)、高血压(χ2 = 7.96, P < 0.05)及吸烟(χ2 = 8.18, P < 0.05)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者(χ2 = 14.00, P < 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 = 4.24, P < 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 有助于鉴别两者的临床因素包括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对侧动脉搏动情况),梗阻的部位,既往有无间歇性跛行及栓塞史,缺血程度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最佳受孕时机。方法 选择山东淄博市妇婴保健院收治输卵管不通的不孕患者635例950条输卵管行介入再通,对术后不同受孕时机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介入再通后受孕率1 ~ 4个月组与5 ~ 8个月组、9 ~ 12个月组有明显差异(χ2 = 82.629, P < 0.05、 χ2 = 170.08, P < 0.05),以后逐渐递减,5 ~ 8个月组与9 ~ 12个月组则无明显差异(χ2 = 24.297, P﹥0.05)。前6个月受孕率明显高于后6个月(χ2 = 154.51, P﹤0.05)。前4个月输卵管妊娠率较高,以后逐渐递减,半年后明显降低。结论 成功介入再通后4个月内为最佳受孕时机,我们主张前半年积极采取受孕措施创造受孕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基因(1、2、3、9)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80例在我院行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脉造影任何节段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一次冠脉造影减少0.4mm者为冠脉粥样斑块有进展),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详细记录每例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冠心病易患因素等,以及检测每例患者的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两组患者MMP-1、MMP-2、MMP-3和MMP-9基因启动子部位的序列,分析两组多态频率。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上述基因的多态比率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分别为41.9%比18.4%,P<0.05和77.4%比46.3%,P<0.01);斑块进展组hs-CRP的浓度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0.26±0.44)mg /L比(0.02±0.14)mg /L,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 为1.45~110.29,P<0.05和OR为2.99,95%CI 为1.04~8.63,P<0.05)。斑块进展组中MMP-3(-16126A/6A)基因型和MMP3(-16126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斑块进展组(87.1%比53.1%,P<0.01和93.5%比75.5%,P<0.01)。MMP-1(-1607GG)、MMP-2(-955A/C)和MMP-9(-1562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斑块进展组与非斑块进展组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女性、高浓度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MP-3启动子区域5A/6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组(0.5~0.6mm,15只)。取同系大鼠的股动脉血0.6ml 与0.15ml 凝血酶溶液混匀后,注入微导管内制备成线样血栓。将切好的栓子经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注入,建立MCAO模型。使用GE Signa1.5T超导成像仪,3英寸环形表面线圈行大鼠脑MRI 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栓子组15只,9只发现脑梗死灶(60%),中等栓子组和大栓子组所有大鼠均出现脑梗死灶,小栓子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皮层下及基底节的占93.3%(28/30)。小栓子组9只,在24h或死亡时的平均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的(14.41±8.72)%,中等栓子组30只占(48.29±18.57)%,大栓子组15只占(73.68±18.29)%。3组之间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1,P<0.01)。小栓子组9只,平均生存时间(301.1±23.02)h;中等栓子组30只,平均生存时间(277.43±20.27)h;大栓子组15只,平均生存时间(59.93±25.03)h。大栓子组与另2组之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6,P<0.01),而中等栓子组的生存时间与小栓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区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在3~18h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8,P>0.05)。结论经过改良后,中等栓子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适中、存活率高、脑梗死部位恒定而rCBV持续降低,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癌门静脉支架植入术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12例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依次接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量曲张静脉栓塞前(P1)、栓塞后(P2)和支架植入后(P3)门静脉主干(PV)、未累及的门静脉分支(PVB)、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V组P1为(45.17±2.25)cm H 2 O,P2为(48.33±2.20)cm H 2 O(P<0.01),P3为(39.33±2.44)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VB组P1为(38.08±2.97)cm H 2 O,P2为(38.83±2.94)cm H 2 O(P>0.05),P3为(37.41±2.37)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V组P1为(44.67±2.13)cm H 2 O,P2为(48.17±2.20)cm H 2 O,(P<0.01),P3为(41.67±2.20)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MV组P1为(45.25±2.21)cm H 2 O,P2为(48.42±2.19)cm H 2 O(P<0.01),P3为(41.25±2.24)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可使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支架植入可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下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三者之间的影像解剖学关系,评估改良式TIPS,即经肝段下腔静脉入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64例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 B级40例,C级24例,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后行CT多层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后处理,将测量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Child-Pugh B级者肝段下腔静脉的长度与C级者相比前者较长(P<0.05)。以肝段下腔静脉穿刺点为A1,肝右静脉开口2cm处的穿刺点为A2,门静脉分叉部穿刺点为B1,门静脉右支开口2cm处的穿刺点为B2,A1B1线的长度与A2B1线的长度相比前者较短(P<0.05),A1B2线和A2B2线与B2点所在门静脉右支径线的夹角大小相比前者较小(P<0.05)。A1B1线和A1B2线分别与所在门静脉径线的夹角相比前者较大(P<0.05),A2B1线和A2B2线分别与所在门静脉径线的夹角相比前者较大(P<0.05)。结论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改良式TIPS具备安全性及可行性,较传统TIPS术式还具有分流道走行顺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导引下 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兔VX2肿瘤模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在20只兔两侧大腿肌肉内建立VX2肿瘤模型,3周后待肿瘤灶长至直径约2cm备用,每只兔随机选择一侧肿瘤灶作为治疗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治疗侧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活度为0.9mCi 的 125 Ⅰ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对照侧肿瘤灶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于术后即刻、72h、1、2、3周在CT导引下分别穿刺距粒子0.5~1cm、1.0~1.5cm处组织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后即刻、72h、1、2、3周距粒子0.5~1.0cm处对照侧和治疗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3±0.67)%和(5.48±0.66)%(P>0.05),(5.45±0.58)%和(11.60±0.87)%(P<0.05),(6.07±0.69)%和(18.8±0.64)%(P<0.05),(5.94±0.43)%和(37.20±0.39)%(P<0.01),(6.30±0.58)%和(36.56±0.67)%(P<0.01)。距 125 Ⅰ粒子1.0~1.5cm处各个时间点对照侧与实验侧细胞凋亡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植入后72h细胞凋亡率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且随距 125 Ⅰ粒子的距离增加,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Graves病(GD)介入治疗前后凋亡调节蛋白Fas、FasL、Bcl-2、Bax、P53表达改变,了解GD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凋亡因子表达情况及凋亡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5例GD患者的150μm PVA微粒及平阳霉素栓塞甲状腺动脉治疗,于术前、术后44例次成功穿刺甲状腺取标本行切片免疫组化分析,其中术前15例次、栓塞术后1年内16例次、术后1年以上13例次。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积分法检测GD患者Fas、FasL、Bcl-2、Bax及P53表达情况。结果①术后15例中9例停药6个月以上无复发,为长期缓解,6例少量抗甲状腺药物(ATD)维持(用药量<术前用药量的1/4,甲状腺功能正常)为好转。②Fas和FasL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均高于术前GD甲状腺组织(P<0.05)。③术后1年内组与术前组Bax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均较强(两组比较,P>0.05),但术后1年以上Bax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高于术前组(P<0.05);Bcl-2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别。④术后P53阳性细胞数及着色程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D后促凋亡基因Fas、FasL、Bax及P53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无增强。表明GD介入栓塞治疗是从甲状腺腺体细胞凋亡调节的水平发挥了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12例急性STEMI 接受急症PCI 患者资料。比较严重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组)和其他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出血组年龄较大[(70±9)岁比(65±13)岁,P=0.04],女性多见(51.9%比23.1%,P<0.01)、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88.9%比69.4%,P=0.03)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4%比1.3%,P=0.02)使用率增加;住院期间和1年临床MACE发生率增高(分别为18.5%比5.7%,P=0.008;37.0%比14.3%,P=0.00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女性、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出血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9,95%CI :2.21~5.90,P<0.01)。结论急性STEMI 患者急症PCI 并发严重出血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女性、高龄和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眼(49±8)岁和(48±7)岁,P=0.135演、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P=0.015)和输血量眼(273.1±491.5)ml和0ml,P<0.001演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眼(12.0±4.0)d和(4.6±3.3)d,P<0.001)演和操作时间眼(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演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Onyx胶栓塞治疗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18例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患者,按Drake标准分为小型10例、中型6例、大型2例,应用Onyx胶共行24次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经治疗后,完全栓塞12例(66.7%),致残(症状较术前加重)2例(11.1%),其中中型组完全栓塞3例(50%),与小型组完全栓塞9例(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死亡病例。供血动脉长度大于2cm与小于2cm完全栓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nyx胶栓塞治疗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畸形团大小和供血动脉长度对完全栓塞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0T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提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行3.0T TOF MRA及脑血管DSA检查。所有图像由3名医师分成2组在工作站上进行读片。第1组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分别独立阅读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第2组由1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同时阅读MIP和原始数据图像(source image)。以DSA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评价3.0T 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果DSA共检测20枚动脉瘤(19例),其中颈内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5例,大脑前、中动脉各1例。TOF MRA总体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94.8%、89.4%和91.4%。第2组的诊断有效性最高,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242,P>0.05和χ 2 =0.172,P>0.05)。结论3.0T TOF MRA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很好显示颅内动脉瘤。MIP结合Source图像可提高3.0T TOF MR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对206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组32例,共38处病变;无再狭窄组174例,共229处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术前及随访时均行MMP检测,比较两组PCI前后MMP1、MMP 9变化;按最小管腔面积(MLA)分为MLA > 5 mm2、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组,比较3组的MMP 1、MMP 9水平。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MP 1水平无明显差异,无再狭窄组PCI前后MMP 9水平无明显差异,再狭窄组术后MMP 9明显升高,手术前后分别为(2.03 ± 0.56)ng/ml 比 (2.89 ± 0.33)ng/ml(P < 0.05);MMP1水平与MLA面积无关;MMP 9水平在MLA > 5 mm2组明显低于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各为(1.45 ± 0.32)ng/ml、(2.93 ± 0.45)ng/ml 和 (3.09 ± 0.65)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MP 9水平较术前升高,但与再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