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电脑》2003,(Z1)
CPU 和内存无疑是决定整个PC 性能的关键部件,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也在不断更新进步。目 前国内市场上的CPU 和内存都不约而同地分为两大阵营,CPU 方面是Intel 和AMD 对垒,而内存则是 DDR SDRAM 和RDRAM 争雄。无疑,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哪个阵营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阿亮 《大众硬件》2006,(2):122-124
半号体技术的突破已为CPU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随着主频的不断提高,整个系统将对内存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纵观PC技术的发展,每次内存技术的提升都对整体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内存平台升级换代,且新一代Vista操作系统呼之欲出的时候,选择内存应该抛弃传统的老观念了。  相似文献   

3.
回铎 《微电脑世界》2002,(23):85-87
《微电脑世界}}评测实验室曾在 2002年第22期做过一个P4商用台式 电脑的横向评测,在使用PC Wor旧 Bench 4的测试中得分最高的PC并不 是CPU主频最高的产品,也不是磁盘 性能最好的产品,而是内存带宽最大 的产品。可见,为了让计算机随着高速一 的CPU真正轻舞飞扬起来,整个系统 都需要齐步跟进,而内存就是CPU的 一个好伙伴。  相似文献   

4.
如今,PC的技术更新已经远远超出人们对性能的期望,超常规的内存、CPU、硬盘的升级速度,令整个  相似文献   

5.
cmh 《软件世界》2004,(6):50-51
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PAT技术实际上就是种内存加速技术,Intel通过在北桥软件中设置“Bypass Patch”让处理器对内存的数据访问请求少一个时钟周期,另外又通过构建“Optimized Patch”(优化路径)让内存控制器对内存芯片的颗粒和BarnK选择时间上减少一个周期。这样一来二去.CPU在内存数据读取上减少了两个时钟周期.就达到了提高PC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JimC 《微型计算机》2003,(22):105-106
内存作为PC硬件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对一台电脑的整体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CPU等硬件性能不断提升,内存的带宽限制往往成为CPU的运算瓶颈,进而影响到整台电脑的性能。更大的容量、更高的频率和带宽、更稳定的性能,是时下人们对内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CPU同计算机系统的唯一的数据传输通道,内存对于整个计算机系统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这几年CPU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存瓶颈问题成为了业界和用户日益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存研发厂商们也不断推出更新的内存技术,SDRAM、DDR SDRAM、Rambus就是这种要求下的产物。这三种内存已经占据了现在内存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Rambus出现的同时也给PC领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内存技术:双通道内存技术。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PC领域,其实在工作站/服务器应用方面,已经有厂商利用了此类技术,比如Server WorksHE/HE SL已经提供了对于4通道PC133 SDRAM和2通道PC133 SDRAM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CPU仍然在摩尔定律驱使下不断向前发展着。同时对内存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继DDR之后谁将是未来内存市场上的当红明星,是DDR的“铁定继承人DDR II?还是曾经热炒一时的QBM内存技术?或是能带来前所未有带宽的Rambus XDR DRAM?下面就展望一下未来的内存技术:  相似文献   

9.
超频CPU和显卡可以让PC游戏性能提升,然而对于内存而言,超频同样显得重要,而且在超频CPU的同时,内存也同样需要进行超频设置。尽管不少用户很少在内存超频上打注意,但是对于每一个游戏用户而言。内存的超频更加值得关注,而如何设置内存超频以及如何让内存超频更稳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Mindon 《电脑自做》2004,(12):80-85
尽管硬盘的容量在不断地跨越一个个高峰,但其读写性能提升的步伐却跟不上CPU、显卡、内存等其它PC核心部件的发展。现在的PC硬盘仍然采用温切斯特(winchester)技术,早在1973年,温切斯特技术就已经应用在IBM3340硬盘上。由于硬盘属于机电(磁)一体化设备,在读写操作中存在着很多机械动作,机械动作速度的提升必然存在一个瓶颈,而到最后,机械部分的速度每提高一点点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PC(个人计算机)的内存是仅次于CPU(中央处理器)的重要硬件资源,PC用户必须对内存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方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地使用内存。在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中级)中有关这部分的测试也是考生们失分较多之所在。笔者在论述PC内存如何合理使用的同时有意结合了一些考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对学员们有所启发和帮助。CI,U、DOS与内存在PC中,CPU所能访问的内存容量是由其地址总线的数目所决定的。早期的8086(包括8088)中的CPU含有20根地址线,所以内存容量只有2”(即IM)字节。80286的地址线为24根,故能…  相似文献   

12.
黄宇 《微电脑世界》2000,(43):11-11
内存技术蓬勃发展,各大厂商都在加紧自己新型内存技术的发展,其中尤以RDRAM和DDR的较量最为激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几种内存的技术比较。 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是目前主推的PC100和PC 133规范所广泛使用的内存类型,它的带宽为64位,3.3V电压,目前产品的最高速度可达5ns。它与CPU使  相似文献   

13.
陈杉 《电脑自做》2005,(9):121-124
在尖端科技的推动下,个人电脑性能飞速提高,但在PC的三大组件(CPU,内存.硬盘)中,硬盘性能提高的进度是最缓慢的,虽然新一代的硬盘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单碟容量,更大的缓存以及革命性的STAT接口,也只能使得硬盘达到40-60M/S的平均传输速率,虽然硬盘的容量与日俱增,但用户却只能看着疾速飞驰的CPU和高频内存在等待着硬盘指示灯的常亮不息。  相似文献   

14.
飞刀传奇 《电脑》2004,(12):95-104
十年之前,PC硬件技术在短短一年中经历了重大发展,无论是CPU技术还是内存技术以及打印相关的外设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正所谓十年一个轮回。站在通往2005年的门槛,回顾今年的技术发展之路不禁让人喜上眉梢,展望明年技术发展动向也让人感到充满无限希望……  相似文献   

15.
从Pentium时代的EDO内存,到PentiumⅢ时代的SDRAM内存。再到Pentium4时代的DDR内存和目前Intel 9×5平台的DDR2内存,内存标准已经在这近20年中更替了数次。虽然内存的容量、速度、价格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内存更新换代的根本目的仍然在于提高系统的带宽,以满足CPU和主板芯片组不断攀升的带宽要求。由于内存历来都是PC系统中最大的性能瓶颈之一,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内存技术的改进甚至比CPU以及其它产品更令人激动。作为PC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部件,在DDR3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内存的精彩“人生”吧。  相似文献   

16.
经常会有菜鸟问这样的问题:影响电脑性能的关键部件是哪一个?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等,都对电脑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内存更是不可忽视。有经验的攒机高手,总会建议用户在内存的选购上不要吝啬,因为内存历来都是系统中最大的性能瓶颈之一,从某种角度来看,内存技术的改进甚至比CPU以及其它技术更为令人激动。从286时代的30pinSIMM内存、486时代的72pin SIMM内存,到Pentium时代的EDO DRAM内存、PII时代的SDRAM内存,到P4时代的DDR内存和现在的DDR2内存,内存经历了多次从规格、技术、总线带宽的不断更新换代。每一次变革都能给PC的性能注入新鲜的活力,让电脑的速度就像高速列车一样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越来越快。当然在享受电脑带来极速快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内存的“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掀开昨天的一页,重温辉煌的内存发展历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一.内存有什么作用。在计算机系统中,对性能影响最大的部件是CPU.其次就是内存。如果我们将机箱打开.可以在处理器附近看到内存的身影。那么,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CPU的任务是处理数据.而在处理之前,它必须先获取数据.处理完之后再将结果传送出去。而在这一过程中.给CPU供应数据并提供数据传送服务的便是内存。  相似文献   

18.
33%有多大?     
自PC66规范的内存升至PC100之后内存速度的提升就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低速内存与高速CPU形成了PC性能的瓶颈。为了解决这种不匹配的现象,英特尔公司看奸的是Rambus DRAM产品。  相似文献   

19.
显卡性能的好坏,是现在多媒体电脑性能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对于游戏和图像处理之类软件,显卡的性能是决定因素,其次才是CPU和内存之类。而且显卡也是非常特殊的PC硬件,与CPU不同之处在于,要完全发挥显卡性能,还需要不断更新显卡的驱动程序。  相似文献   

20.
Mindon 《电脑自做》2005,(5):86-89
当CPU、显卡、内存的性能以及PC构架在突飞猛进时.而硬盘的性能提升却显得慢条斯理。人们常常把硬盘形容为PC系统的“瓶颈”。这反倒使硬盘的性能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那么,影响硬盘读写性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