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卢瑟福背散射分析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热退火对采用气相沉积方法在AlN基体上制备的Cr/Ag薄膜的界面结构的影响,样品的退火温度范围为200-650℃,实验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达到350℃时,Cr/Ag界面开始互扩散,当退火温度超过550℃,大量铬原子通过银层向试样表面扩散。  相似文献   

2.
SiCp/Al系统界面状况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iCp/Al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及抗弯强度等机械性能与SiCp/Al系统的界面状况密切相关,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受界面反应及界面处Si元素的富集两种作用综合的影响,界面反应的影响较大,是决定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主导因素,而Si元素富集则居次要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卢瑟福背散射分析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热退火对采用气相沉积方法在AlN基体上制备的Cr/Ag薄膜的界面结构的影响,样品的退火温度范围为200~650℃。实验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达到350℃时,Cr/Ag界面开始互扩散;当退火温度超过550℃,大量铬原子通过银层向试样表面扩散。  相似文献   

4.
烧结致密的α-SiC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1200℃×10h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层氧化膜具有β-方石英晶体结构.氧化膜的生长由O2通过SiO2晶格间隙的扩散控制. SiC/Fe界面反应剧烈,界面稳定性极差. SiC表面氧化能有效阻挡该界面反应,提高其稳定性. 900℃以下长时间保温,氧化 SiC/Fe界面十分平直,无明显反应的迹象,界面十分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稳定性越来越低,在局部区域内开始发生反应,并逐渐扩展到整个界面,最终导致氧化膜遭到破坏,失去阻挡界面反应的作用.氧化膜与SiC、Fe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所造成的应力集中,以及氧化膜中存在的孔隙可能是导致氧化膜在热处理过程中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给出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CVD)技术制备的SnO2/Fe2O3双层薄膜结构的俄歇谱(AES)剖面分析、透射电镜(TEM)断面形貌和扫描电镜(SEM)表面形貌的实验研究结果。AES剖面分析和TEM断面形貌图显示在SnO2与Fe2O3界面区有一个约35nm厚的过渡层存在,其质地松散。实验还发现这个界面过渡层的存在缓解了层间应力,增强了SnO2薄膜的附着力,对该双层膜的气敏特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当SnO2层厚大于270nm时,其控制作用几乎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6.
SiC表面氧化及其对SiC/Fe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烧结致密的α-SiC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1200℃×10h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层氧化膜具有β-方石英晶体结构.氧化膜的生长由O  相似文献   

7.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SnO2/FeO3纳米复合粉体,用X射线衍射(XRD)、Moessbauer谱研究了它的物相,晶粒度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在700℃以下时,它可能是以四方SnO2纳米晶为主体(其平均粒径为3.0nm),α-Fe2O3纳米晶包裹在SnO2晶界的复合相,其中α-Fe2O3结晶很不充分,54.7%聚集于晶界。这种复合相的结构阻碍了SnO2晶粒的长大,有利于煅烧后保持纳米晶结构。  相似文献   

8.
平行于液/固界面的层流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张先满  陈再雨  罗洪峰 《材料导报》2021,35(7):7145-7154,7168
Fe/Al界面反应涉及轻量化设计中的钢/铝焊接、铝合金铸造过程中铝熔体对模具钢的腐蚀及提高耐腐蚀、耐磨损性能的热浸镀铝涂层的制备等工业领域,在此过程中由于Fe、Al原子的互扩散而在界面上生成脆性的Fe-Al金属间化合物(IMC)层,该IMC层对上述的各种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根据最终的性能要求来控制该界面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诸多文献从钢/铝焊接、钢热浸镀铝等方面研究了Fe/Al界面反应,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该界面反应大多为非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反应扩散过程,界面处生成的Fe-Al IMC厚度很薄且脆性较大.同时,合金元素及其交互作用会对这一界面反应产生复杂影响.具体表现在:Si易在IMC晶界处富集,对IMC的生长起抑制作用,Zn则可加速Fe/Al界面反应,但Si、Zn的影响与其存在形式有关;Fe-Cr-B铸钢热浸镀铝时会在反应界面上生成周期性层片结构(PLS),而Cr、Zn等合金元素会对生成PLS的界面反应产生重大影响,其中,Fe-Cr-B铸钢中的Cr含量是基础,只有Cr含量位于特定范围内,该界面反应才会生成PLS;Al熔体中的Zn会导致界面反应由Fe/Al转变为Fe/Zn,发生该转变时Al-Zn熔体中Al的临界含量为0.3%(质量分数,下同).本文从纯Fe/Al固液界面反应入手,阐述并讨论合金元素对这一界面反应生成IMC的类型、形貌及厚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了Fe-Cr-B铸钢热浸镀铝时界面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最后,对Fe/Al界面反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FePO4·4H2O,LiOH·H2O,LiF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一步固相混合烧结法制得F掺杂LiFePO4/C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F掺杂量对LiFePO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和SEM分析表明,所得样品均为橄榄石型LiFePO4,颗粒粒径在1~2μm。电化学测试表明,LiFePO3.97F0.03/C在0.1C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44.7mAh·g^-1,1C放电比容量为123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1.
共聚物对PVC/PE共混物相容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室合成了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BD-b-PMMA),氢化聚丁二烯段得到含聚乙烯结构的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HPBD-b-PMMA)作为聚氯乙烯/聚乙烯(PVC/PE)共混物的增容剂。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增加了PVC/PE体系的相容性。共混物中加入共聚物后,体系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都有提高。动态粘弹谱和扫描电镜也证实了共聚物的增容作用。共聚物使共混体  相似文献   

12.
Fe-Al 基复合材料化学相容性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Fe-Al 是一种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结构材料, 利用高强度、高模量的颗粒、纤维或晶须增强是进一步改善其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方法, 通过热力学计算预测增强相和基体的化学相容性, 以方便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相容性及阻尼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硬段的聚氨酯高聚物,并进行了其动态力学性能和热分析(DSC)测试,结果表明在PPO(Mn=2000)-MDI-BDO体系中,硬段含量不影响Tg。随着硬段合量的增加,tanδ峰值降低并呈线性关系。硬段分布对该聚氨酯体系的相容性及阻尼性能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HPVC/TPU共混物的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不谱,动态力学分析,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物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中TPU分子上的氨基与HPVC分子上的氯形成了类氢键结构。HPVC与TPU分子间有一定的相容性,并且TPU的结构组成与共混对体系的相容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聚体Surlyn对PET/PA-6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动态力学分析和广角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离聚物Surlyn对PET/PA-6共浊 相容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具有不同分子量的PSF-PET共聚物。考察了这种共聚物对于聚砜/热致液晶聚合物(PSF/TLCP)共混物的增容改性效果。这种增容剂的增容改性效果与其分子量的大小有关,分子量较大共聚物的增容效果较好。与未增容体系相比,只加入少量分子量较高的PSF-PET共聚物,原位复合体系的多项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液晶聚合物分散相分散更均匀,且仍然以微纤状分散在基体中。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经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碾磨处理后的PVC/SBS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碾磨的PVC/SBS共混体系的GPC曲线峰型变宽,峰位向高分子量部分移动,Molau实验和FT—IR均表明在碾磨过程中有PVC—SBS共聚物生成,SBS与PVC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PVC的冲击强度为4.6kJ/m^2,以PVC与SBS共碾磨产物(MCB)为增容增韧荆可使PVC/MCB(100/59)的冲击强度高达68.1kJ/m^2。少量超细CaCO2的加入可提高共混体系的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通过碾磨可获得既增韧又增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PU软段结构对PU/PMMA IPN中两组分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同步法合成了4种聚氨酯/聚甲基两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PU/PMMA IPN)利用DDC、TEM和动态力学谱(DMS)等手段综合研究了IPN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和相态结构,用基团贡献加和方法计算了各种PU和PMMA的溶度参数δ,结合PU软段链结构讨论了各种IPNK呈现不同相容性和相态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聚碳酸酯/聚乙烯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聚碳酸酯与聚乙烯(PC/PE)及聚碳酸酯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C/PE-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研究表明,PE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C的抗冲击性能,而PC/PE-g-MAH体系的力学性能及混溶性优于PC/PE体系。红外光谱表明,接枝PE与PC共混时,发生酯交换反应,冲击断口及样条截面的扫描电镜发现,PC/PE-g-MAH的相态分布均匀,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粉末冶金法制造的SiCp/LY12复合材料的超塑性。测定了热挤压态SiCp/LY12复合材料的拉伸、压缩m值,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超塑性的影响,确定了超塑性成形工艺参数,并初步分析了SiCp/LY12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超塑拉伸试样断口形貌和断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