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测井信息定量研究库车坳陷山前地区地应力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山前挤压区的地应力分布,对油气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利用电阻率、声波测井等测井信息间接地定量分析地应力的基本方法是先用统计方法建立稳定构造区测井信息与最大地应力之间的关系,求得垂向地应力正常分布;建立电阻率、声波时差与正常地应力关系的定量统计模型;根据山前挤压区井的电阻率、声波时差分布特征选择统计模型;应用模型和测井信息定量分析井筒方向的地应力分布;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地应力进行对比,相互检验.在塔里木盆地地应力研究中,轮南构造稳定区地应力的计算结果与声发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山前地区二者一致性较好,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根据不同条件采用适当的地应力统计模型,应用测井信息进行单井剖面地应力分析,有可能获得连续的地应力纵向分布信息,确定井筒方向的地应力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图7表2参7(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异常高压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构造挤压应力导致流体增压是间接通过储集岩体应变实现的,流体压力增量与构造挤压体应变具有正比关系。统计表明,库车坳陷北部中生界围闭的紧闲度及挤缩率与超压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分析显示,围闭的紧闭程度及挤缩率可以表达岩层体应变。所有这些分析证实、构造挤压作用是导致库车坳陷北部中生界储集层流体增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新源  皮学军 《勘探家》2000,5(2):18-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聚集具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山前挤压断背斜型黑油聚集,盐拱张性构造型油气聚集下双重构造型天然气聚集。盐上目的层为上第三系,盐下目的层为白垩系及下第三系底砂岩。  相似文献   

4.
异常压力与油气藏的同生关系——以库车坳陷为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为例,研究挤压背景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大规模抬升早期阶段是天然气注入的主要时期,同时也是气藏压力急剧增加的时期。克拉2气藏的成藏模式总体为深大断裂沟通储集层和烃源岩层,在深部超压的驱动下油气运移至储集层成藏。储集层在成藏早期不是强超压,并且不完全封闭,可以存在流体排出过程。随着天然气替换构造圈闭中的地层水和成岩作用逐渐进行,储集层封闭性加强,气藏压力不断升高,最后形成超压气藏,气藏强超压形成于距今2Ma以来。异常高压与气藏的形成均是构造作用和保存条件演化的结果,二者本身不具备因果关系。气源断层与盖层完整的匹配是控制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图4参16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冲断构造带储油构造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坳陷发育有冲断构造带,逆冲方向自北向南,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到上新世。根据冲断构造成因和圈闭条件,可刊分出6种储油构造:背斜、双重构造、重迭断坡背斜、冲断三角带、下盘断坡带和膏盐岩刺穿构造。  相似文献   

6.
黄泽光  翟常博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6):501-505,516
该文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的受力环境、变形层、形变区、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形变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塔西南坳陷的应力特征,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表现为很强的扭动特征,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变化较大,不同区块主形变期及形变特点差异明显,造成深坳陷及麦盖提斜坡带构造类圈闭不发育、断裂垂向输导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7.
库车坳陷迪北致密砂岩气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北气藏位于库车坳陷东部迪北斜坡带中段,产层主要为侏罗系阿合组,次为阳霞组。该气藏储集层连片,源储紧贴呈“三明治”式叠置,有利于油气大面积高效率聚集;持续生排烃、持续强充注,有利于油气高丰度聚集;晚期调整、构造翘倾,导致气藏类型多样化,总体具有致密砂岩气藏特征。从烃源岩、储盖组合和构造等条件分析,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具有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竹林  翟光明 《勘探家》1998,3(3):50-53
库车坳陷为第三纪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该区油气资源丰富,油源条件比较优越;有五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构造成排带分布,构造圈闭发育;勘探领域广阔,由于该地地面和地下条件都十复杂,因此要加强综合研究,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膏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都发育巨厚的膏泥(盐)岩,这两套膏泥(盐)层对于该坳陷的油气聚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膏泥(盐)岩有关的圈闭发育了3套储盖组合:①白垩系厚砂岩与其上覆下第三系膏盐岩层;②上第三系吉迪克组砂岩与上覆膏泥岩;③盐上康村组─库车组的砂泥岩互层段。库车坳陷构造变形比较强烈,圈闭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与膏盐层有关的圈闭主要有两类:①盐层之下挤压型的(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下第三系底砂岩;②盐层之上的引张型(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康村组和库车组。在盐层上、下存在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模式,即盐上拱张背斜油气藏和盐下挤压背斜气藏,而断层是源于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进入储集层的重要通道,并且盐下以天然气聚集为主。  相似文献   

10.
杨申谷  邹华耀 《河南石油》2004,18(2):20-21,24
依南构造侏罗系埋深大于3000m,处于异常高压体系下,下侏罗统发育天然气气藏。侏罗系纵向上储盖组合发育,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横向上边界断层亦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据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泥岩实测孔隙度分析,地层为正常压实,对异常高压的形成无明显影响。气态烃的生成使地层孔隙流体体积增大,长石伊利石化使地层固体体积增大,构造抬升使地层维持原始地层压力,因此,控制依南构造带侏罗系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抬升作用、气态烃的生成作用及长石伊利石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克拉2气田为例,讨论了天然气在地层水中溶解—释放作用对气藏形成的影响,估算了因地层抬升所导致的水溶气释放为游离气的量,分析了影响水溶气与气藏中游离气组分分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释放作用对克拉2气田天然气组分分馏起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在地层沉降和抬升过程中,由于地层温度、压力的变化,地层水选择性溶解和释放天然气组分;②在大规模水平挤压过程中,C2+烃类气体随着边底水的迁移而流失;③地层异常高压导致大量C2+烃类溶解于地层水中,致使气藏中甲烷相对富集。此外,水溶气释放对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文章还通过天然气在水中溶解—释放模拟试验,分析了甲烷气体在地层水中因压力变化而释放的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状况。总结了克拉2气藏水溶气成藏过程及其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库车坳陷已在5个层系(组)中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从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系统分析了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指出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多,含油气层系多,且多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分布。油气聚集受盆地构造格局、区域盖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刘庄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庄地区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钻探与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较好,并具备形成众多圈闭类型的基本地质条件,分布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是断块油区隆起带上增储上产,扩大和探索油气资源的前景区。  相似文献   

14.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含流体测井响应较复杂,首先表现在储层气性测井响应纵向变化大,随着埋深的增大,声波时差降低,密度增大,中子孔隙度减小,变化幅度非常大;其次,储层普遍低阻,测试发现较多的低阻储层产气,不出水,而高阻储层产水现象却时有出现。这些特点导致含气性识别与气水差异分辨难度较大。文章在充分利用测试成果的基础上,以测试的储层类别作为标准样本,通过与测井曲线间关系的研究,寻找出能表征不同含气级别的测井信息,以此建立起储层含气(水)识别模式。对于含气性识别,充分考虑了埋深对含气响应的影响,将不同埋深储层的孔隙度曲线值校正到同一深度,然后以测试结果为依据,确定不同含气级别的测井值域。对于气水差异识别,把对水反映较敏感的电阻率与中子孔隙度曲线进行一定校正和含水信息的放大处理,建立气水识别指标,然后用测试结果对指标进行气水差异的标定。综合含气性识别与气水差异分辨结果对储层含流体性质及丰度进行判别,识别出气层、水层、含水气层、含气层等储层类型。利用测试结果对模型的判别结果进行了检验,符合率较高,达90%以上,判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在挥发油藏开发中,生产井井底油层出现油气分离时,油气两相区域范围给予定量、快速评价的方法还很少的问题。根据油气两相区和单相区流体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挥发性油井井底油层油气两相区半径的计算方法,为准确评价挥发性油藏的开采提供必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尽管处于同一构造样式内,克拉2背斜构造核部和两翼部位的储集层物性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人有关库车坳陷所受构造应力的"大尺度-南北向"分布模式无法解释上述"小尺度-东西向"的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镜下岩石组分和成岩特征统计表明,克拉2背斜褶皱核部和两翼部位的储集层表现出明显的压实分异特征,压实分异特征主要受控于中和面之上地层在褶皱变形过程中所受张应力的差异,这种张应力在背斜的轴部表现最强,向两翼方向减弱.克拉2气田背斜褶皱内部,核部储集层所受到的张性应力明显强于两翼,这种有利于保存储集层物性的张应力补偿了其他应力对储集层所造成的压实效应,成为储集层压实分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付广  孟庆芬 《断块油气田》2004,11(2):4-6,25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通过等效深度法研究了乌尔逊凹陷大一段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得到大一段具有2~8MPa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高值区位于乌15井、乌17井和海参1井之间.由此向凹陷四周逐渐减小。大一段由于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存在,使其毛细管封闭能力增强.对扩散相天然气可形成较强的抑制浓度封闭作用,使其内断层在垂向上具封闭性,这是造成其下油气聚集与保存数量在乌尔逊凹陷最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叶军 《天然气工业》2001,21(4):16-20
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气田首获深层上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单井高产工业气流,再次证实了川西地区深部致密-超致密砂岩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真正形成了新场气田从浅层(300m)至深层(4800m)各种不同类型气藏立体勘探开发的壮观场面。本文从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利用碳同位素和轻烃气相色谱方法,对X851井及邻区须二气藏天然气进行了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和岩石有机地化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对新场须二气藏形成机制的认识:即以须二段自身和下伏马鞍塘、小塘子组黑色泥、页岩与煤为气源,天然气呈水溶相经自西向东和自下往上两个方面的运移,于晚三叠世末开始在印支期形成的圈闭中富集,由上覆须三段形成区域性岩性封盖和流体压力及浓度封盖而成藏。文中同时论述了X851井发现须二高产工业气流对勘探深层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新场及其以西对龙门山前区域是勘探须二气最有利的地区,印支-燕山期古构造圈闭和复合圈闭的研究对于深部气藏的勘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