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合砂砂浆性能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废弃混凝土再生粗砂部分取代特细砂得到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合砂。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胶比、废弃混凝土再生粗砂取代率和粉煤灰取代率对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合砂砂浆稠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因素、各水平的影响权重和优选方案,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研究表明:水胶比是影响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合砂砂浆稠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主要因素;粉煤灰掺入对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合砂砂浆的强度有较大劣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和特细砂的大宗利用,将废混凝土再生粗砂、废砖再生粗砂分别与特细砂掺配,得到建筑垃圾再生混合砂,研究其对混凝土表观密度、和易性、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再生混合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可达到设计和易性和强度要求,并有利于降低容重;废砖再生混合砂混凝土的韧性优于普通混凝土,而废混凝土再生混合砂混凝土的韧性劣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骨料砂浆干缩性能对比试验,研究了废陶瓷再生骨料对砂浆干缩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废陶瓷再生粗砂取代率、粉煤灰取代率和水胶比对废陶瓷再生混合砂砂浆干缩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废陶瓷再生骨料有利于降低砂浆的干缩。废陶瓷再生粗砂取代率是影响废陶瓷再生混合砂砂浆干缩的主要因素。粉煤灰取代率在7d以前对砂浆干缩的影响较大,7d以后影响变小,粉煤灰取代率为10%时对废陶瓷再生混合砂砂浆干缩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废陶瓷的再生利用和特细砂的大宗利用,将废陶瓷再生粗砂与特细砂掺配,得到废陶瓷再生混合砂。研究了其对混凝土表观密度、和易性、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试验得出结论:配合比相同时,废陶瓷再生混合砂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优于同龄期普通混凝土相应值,并有利于降低容重,但流动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将建筑垃圾中分拣出的废混凝土破碎为再生砂,将经筛分处理的建筑垃圾再生砂分别取代0%、30%、50%、70%和100%的天然砂作细骨料配置M5、M7.5级水泥混合砂浆。试验结果表明:砂浆用水量随再生砂掺量的增大而增大,用建筑垃圾再生砂代替天然砂配制中低强度砂浆有较好的和易性,控制稠度在70-90mm,随着取代率的增加用水量会增大,当掺量30%左右可获得良好的颗粒级配,强度也较高,随着建筑垃圾的取代率持续增加再生砂浆的抗压强度会下降,但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3种不同强度等级再生砂浆砌体进行轴心受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细集料砂浆砌体抗压强度高于现行规范规定砌体的标准值和设计值,这可为再生细集料砂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类似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振  秦拥军  刘志刚 《混凝土》2015,(3):122-125
依据GB/T 25176—2010《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集料》,将收集的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来源的废弃混凝土破碎细集料分为I类、II类和III类。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细集料类别、再生细集料取代率和粉煤灰掺合率对砂浆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依据极差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和各因素水平的影响权重,通过功效系数法进行多指标分析,得出掺粉煤灰再生砂浆的最优配合比。  相似文献   

8.
建筑垃圾再生细集料砂浆砌体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砖混结构物拆除产生的废砖进行破碎筛分后形成的细集料,全部代替天然砂配制出不同强度的混合砂浆.通过3种不同强度等级再生细集料砂浆砌体沿通缝抗剪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细集料砂浆砌体抗剪强度高于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及2010年修订)的标准值和设计值.可为再生细集料砂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类似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不同粒径、掺量的建筑垃圾再生细粉对聚苯颗粒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细粉替代灰钙粉,细粉最大粒径为0.075mm时砂浆干表观密度最小,改变细粉粒径和掺量对砂浆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影响,但粒径越小砂浆软化系数越小;再生细粉替代水泥时,砂浆干表观密度值较低,对于不同细粉粒径,随着掺量的增加,28d抗压强度逐渐降低,而软化系数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对混合建筑垃圾骨料砂浆和天然河砂骨料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胶凝材料用量相同、砂浆稠度相近时,混合建筑垃圾骨料砂浆除吸水率稍偏大外,其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天然河砂骨料砂浆,其他物理性能与天然河砂砂浆基本相近,能有效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建筑垃圾再生砂浆的性能,选用水洗法和纳米材料掺入法复合强化再生砂浆的力学性能,通过再生砂浆标准稠度试验、表观密度试验、保水性试验、抗压试验和SEM对再生砂浆基础指标、抗压能力与微观形貌进行了综合评价。稠度、表观密度以及保水性试验结果表明:水洗强化后,再生砂浆流动性变好、表观密度和保水性下降;在复合强化中,随着纳米材料掺量的增加,再生砂浆流动性逐渐变差,表观密度提升,保水性逐渐变好。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抗压强度明显变大;水洗强化后,抗压强度在不同龄期中,均随着纳米材料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得出纳米材料的推荐掺量为1.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未进行水洗强化和纳米材料强化的再生砂浆水化反应遭到抑制;复合强化中,随着纳米材料掺量的增加,再生砂浆水化反应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2.
伴随城市建设发展,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管理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同时城市建设也使城市周边的砂石等原材料消耗殆尽。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将是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必由之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展利用再生骨料配制M5-M20再生砂浆试验研究,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再生细骨料替代率、钢纤维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对再生砂浆的抗压、抗折强度及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抗压、抗折强度明显增大,对砂浆的抗冻性影响不大;聚丙烯纤维对砂浆的强度及抗冻性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改变砂浆的脆性;随着再生细骨料替代率的增加,强度及抗冻性均显著增强;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砂浆强度及抗冻性明显降低。经过数据拟合,再生砂浆的抗压强度相比抗折强度与抗冻性具有更好的相关性。采用正交分析法得出不掺粉煤灰、再生细骨料替代率为45%,钢纤维掺量为1.5%,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1%时,再生砂浆性能最优。在此基础上,通过质量分数为1%、2%、3%、4%的HCl对骨料进行改性处理,结果显示,2%质量分数的HCl改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刘俊华  张霞  刘凤利 《混凝土》2014,(3):131-134,140
将建筑垃圾中分拣出的废混凝土和废砖破碎为再生粗砂,部分取代特细砂配成建筑垃圾再生混合砂,固定稠度和胶砂比,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废混凝土再生混合砂、废砖再生混合砂、废混凝土和废砖再生混合砂、特细砂和天然中砂对砂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应用可行性判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重庆市建筑砂浆常用的水泥、砂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所用水泥的凝结时间、强度等和长江砂、石灰岩机制砂、湖南洞庭湖砂的密度、级配、表观质量等,为建筑砂浆拌和物性能和硬化体性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采用砂样品照片与其技术指标的对应比较方法,以便帮助关注砂浆用原材料质量的有关人员直观了解砂浆用原材料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建筑垃圾中的黏土砖经破碎、筛分后作为再生细骨料制备干混砂浆,基于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砖砂对干混砂浆的用水量、稠度损失率、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且采用掺合料和外加剂对砖砂制备的干混砂浆的性能进行了优化,探索了砖砂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将固体废弃物应用于预拌砂浆符合环保、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讨论了废陶瓷再生粗砂与特细砂混合配成的再生混合砂用于配制预拌砂浆的可行性。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陶瓷再生粗砂取代率、水胶比和粉煤灰取代率对预拌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素各水平的影响权重和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保水剂与减水剂对再生骨料干混砂浆的性能影响发现,干混砂浆的保水率随着保水剂羧甲基纤维素掺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掺量达到0.2%时,保水率可达97.30%,但保水剂对其力学性能有负面影响,最终确定较佳保水剂掺量为0.1%~0.15%;萘系高效减水剂可明显降低再生骨料干混砂浆的用水量,干混砂浆的力学性能随减水剂掺量的增多呈总体增大的趋势,在灰砂比为1:3.5,保水剂掺量为0.15%,减水剂掺加量为1.6%时,干混砂浆试样的28d抗折强度可达7.46 MPa,28 d抗压强度可达30.41 MPa。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本地原状电除尘粉煤灰替代全部石灰膏,以特细砂部分替代中砂,辅以专门研制化学外加剂改性,制作新型建筑砂浆,推广应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将建筑垃圾、水泥及粉煤灰按一定配合比组成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可大大节约工程成本,对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在再生骨料含量、粉煤灰掺量、水泥掺量三个因素作用下,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三个因素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通过试验研究,选取最佳配合比,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地基处理,并通过静载试验对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证明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