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瀛 《饮料工业》2012,15(6):49-51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食品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关系到食品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分析总结了目前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就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2.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科学与产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以及如何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探索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食品化学教学体系,旨为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广西轻工业》2018,(2):145-146
《食品化学》是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基于工程认证的基础上,围绕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磊  阚欢  和润喜  刘云 《广西轻工业》2011,(10):134-135
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食品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食品化学与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化学角度与分子结构水平研究食品体系中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与功能及其在加工、贮藏中变化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有部分交叉,因此对其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构建良好的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食品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课。作为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为适应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3个环节对食品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培养出适应食品工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构建基于慕课的"食品化学"优质课程资源及与高效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食品化学"课程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思路创新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拓展知识、学用结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拓宽了道路,为教师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持续改进等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对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激发学生家国情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食品化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科学与文化结合、课堂与实践互补、传承与创新共振"教学理念,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新途径,为完善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食品化学课是高校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达到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白青云  赵希荣  赵立 《广西轻工业》2010,26(10):151-153
介绍了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食品化学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从师资力量、学生能力、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凯 《中国食品工业》2012,(8):64-64,66
《食品化学》课程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在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应当加强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及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改革,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各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食品化学课程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物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性质、营养与功能性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食品功能性的影响。国内高等院校的食品类专业均开设了食品化学课程,它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仅仅教授基础理论知识,未注重职业素养和爱国主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食品化学实验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实验教学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对食品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食品化学实验应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从思政融入课堂、拥抱新的教学载体、深度开放合作、建立合理的评定成绩规则和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食品领域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观点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广西轻工业》2019,(6):157-158
随着中国国际化贸易合作的纵深发展以及专业型人才在对外企业及贸易中的强大需求,开展《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是现今国内各大相关高校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选取切实可行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快速、自动化地评估食品中化学有害物质的风险定量模型。方法基于Spring MVC框架,集成食品化学有害物质定量评估模型以及对评估结果的可视化方法。结果形成了一套融合多源数据的食品安全化学有害物质电子化风险评估软件。结论阐述了信息化电子评估系统,实现了食品化学有害物质风险定量评估模型的流程化与自动化,使食品化学有害物质的定量评估模型能够在业务中广泛采用,从而提高了评估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食品化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融有化学、生物等经典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本论文在疫情特殊时期的教学背景下,将传统的线下教学搬到线上进行,从教学方式、教学平台、实践应用、反馈渠道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食品化学》课程的专业属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因材施教",开展了切实有效、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和实践途径,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的O2O混合教育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化学性污染主要是指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追求健康与质量,而绿色食品具有高营养、高质量、高健康以及无污染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加强对食品化学污染的控制力度,全面打造绿色食品工程,减少食品化学污染,进而在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追求的同时提高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控制食品化学污染措施,打造绿色食品工程展开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8.
《食品化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是为食品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食品化学》教学与改革和课堂思政密切结合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有力举措。本论文围绕该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内容、实践应用、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具体的实施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9.
OMO教学模式代表线上线下融合,是采用新技术软件为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本文从食品化学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建设思考,以线上平台为媒介,课前预习、课堂探讨、课后评价作为主线,中间贯彻专业能力培养、思想价值塑造,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研究旨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OMO教学模式融合的创新途径,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20.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食品组成,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科学。食品化学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支持,在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教学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支架式教学法"在食品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支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完成相关实验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