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交联琥珀酸酯木薯淀粉的黏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琥珀酸酯淀粉。着重研究药品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及反应时间对交联琥珀酸酯淀粉的Brabender峰值黏度和热糊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与峰值黏度成正比,但热糊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的添加量与峰值黏度成反比,但热糊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其它反应条件对淀粉的影响为峰值黏度和热糊黏度都是先增加后降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琥珀酸酐质量分数4%,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质量分数1.0%,温度25~30℃,pH8.5~9.0,反应时间1 h。  相似文献   

2.
四种酯化交联木薯变性淀粉的粘度和糊化温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取国内外四种不同产地的木薯原淀粉,采用Brabender粘度仪和NDJ-79型粘度仪对这四种木薯淀粉原料及其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的粘度及糊化温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广西产的木薯原淀粉具有的较高峰值粘度和较低的糊化温度。在同一工艺条件下,不同产地的木薯淀粉原料对变性淀粉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木薯淀粉,并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非糊化木薯淀粉存在着不同于原淀粉颗粒的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的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4.
高交联木薯淀粉非糊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木薯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提出高交联木薯淀粉与原淀粉颗粒不同,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微溶胀,呈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5.
淀粉化学变性技术是目前淀粉工业发展的方向。研究了木著淀粉经三偏磷酸钠交联和琥珀酸酐酯化变性处理后高温热糊特性的变化,指出了7个反应因素(交联时间、交联剂用量、交联pH、酯化时间、酯化荆用量、酯化pH、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发现变性后的淀粉高温热糊的粘度较原淀粉提高了5~10倍。  相似文献   

6.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为酯化剂,制备了交联辛烯基琥珀酸大米淀粉酯(CLOSRS)。结果表明,制备CLOSRS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酯化温度85℃、pH9.5、OSA用量4.0%、酯化时间2.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CLOSRS取代度为0.0198。大米淀粉经交联、酯化后,理化性质和糊化性能得到改善。其溶解度由2.73%升至15.88%,透光率由7.57%升至14.73%,冻融稳定性也得到提升;糊化性能中的峰值黏度由2246 cp升至5326 cp,回生值由1276 cp降至273 cp,糊化温度由82.45℃降至76.32℃。   相似文献   

7.
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盛建国 《食品科学》2002,23(5):29-31
介绍了经化学修饰后再进行预糊化制备得到的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并与国产预糊化木薯淀粉和泰国泰花牌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达到且超过泰国泰花牌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远远优于国产预糊化木薯淀粉。  相似文献   

8.
交联酯化作用对木薯淀粉热糊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三偏磷酸钠、丁二酸酐为变性剂,以水为介质对木薯淀粉进行改性并制备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工艺条件。以淀粉热糊粘度为评价指标,着重讨论了制备过程中淀粉乳的三偏磷酸钠的用量(对干淀粉的质量分数)、交联时间、交联pH值、丁二酸酐的用量(对干淀粉的质量分数)、酯化时间、酯化pH值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热糊粘度的影响,与原木薯淀粉的峰值相比较,热糊粘度提高了5~10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合成工艺并考察变性后产品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不同因素对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交联酯化度的影响,利用sas8.2统计学软件做显著性分析,优化合成工艺。结果: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的最佳合成工艺为:交联温度为35℃,交联剂用量为0.3%,交联pH为10,交联反应时间为3h,酯化剂添加量为10%,酯化pH控制在8.0~8.4,固定时间为1h,可得到性能较好的变性淀粉。结论:采用优选的最佳工艺合成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各项性能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产品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对用POCl3交联木薯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条件对产物交联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pH值和温度的影响最大。木薯原淀粉在碱性条件下,用POCl3处理,主要产品为淀粉磷酸二酯。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工艺优化及糊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合成工艺并考察变性后产品特性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不同因素对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交联酯化度的影响,利用SAS8.2统计学软件做显著性分析,优化合成工艺.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的最佳合成工艺为:交联温度为35℃,交联剂用量为0.3%,交联pH为10,交联反应时间为3 h,酯化剂添加量为10%,酯化pH值控制在8.0~8.4,固定时间为1 h,可得到性能较好的变性淀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活化60 min木薯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探讨机械活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体系pH值对木薯淀粉交联反应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交联反应有显著强化作用;最优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80 min、反应温度35℃、pH=10、环氧氯丙烷用量0.10 ml;在此条件下,制得交联淀粉沉降积为0.226 ml。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马铃薯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非糊化马铃薯淀粉存在着不同于原淀粉颗粒的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的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4.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利用醋酸酐与己二酸的混合酸酐制备了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利用Brabender黏度计,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评价了样品的糊化性质。结果表明:同一样品在不同测试温度下,样品的糊化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糊化过程中黏度差异性较大;而两样品在不同糊化测试温度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差异性;随着测试温度的提高,样品的峰值黏度呈下降趋势,回升值呈上升趋势。样品在1.5℃/min升温速度条件下的糊化温度低于在3℃/min条件下的;随着升温速度的提高,样品在冷却阶段结束时的黏度和回升值均呈下降趋势。在250 r/min条件下,样品的黏度显著高于在75 r/min条件下的;在250 r/min条件下,在95℃保温阶段,样品的黏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交联木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与交联剂三偏磷酸钠作用,制备交联淀粉。再利用五因素一次回归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交联木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的工艺条件并得出回归方程,确定制备交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交联淀粉乳浓度40%,pH值8.5,温度40℃,反应时间4h。同时时产品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黏度等性质进行了研究。与木薯原淀粉相比,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淀粉黏度较高.抗老化性、凝沉性及冻融稳定性得到改善,在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用POCl3交联木薯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条件对产物交联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PH值和温度的影响最大。木薯原淀粉在碱性条件下,用POCl3处理.主要产品为淀粉磷酸二酯。  相似文献   

17.
对木薯淀粉进行糊化预处理,以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为酯化剂,采用水相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S),并通过与颗粒木薯淀粉比较,研究水相法制备OSAS的反应条件和传质过程对酯化选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可提高酯化选择性,p H升高酯化选择性先增大后降低、在p H 9.0有最大值,较低范围的淀粉用量增大时利于提高酯化选择性、但过高的淀粉用量则会降低酯化选择性,过长的反应时间会降低酯化选择性,而OSA用量对选择性则无影响。糊化淀粉和颗粒淀粉比较结果发现,前者酯化选择性高达88%以上,约为后者的3倍,说明淀粉糊化后可显著降低或消除颗粒淀粉存在的传质阻力,从而可提高酯化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变性淀粉的Brabender黏度,研究了木薯淀粉的品质、交联改性程度、醋酸酯化程度、产品电导率对木薯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黏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品质的木薯淀粉所制备的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在糊化温度和峰值黏度上差异较大,采用品质较好的TS3木薯淀粉为原料,所得产品的糊化温度最低,峰值黏度和冷黏值最高;(2)随三偏磷酸钠用量的增加,变性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峰值黏度和冷黏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三偏磷酸钠用量为0.5%(对淀粉干基)时,所制备的淀粉具有较高的峰值黏度和冷黏值,分别为1106 BU和1695BU;(3)随醋酸酯化程度的提高,淀粉的糊化温度逐渐降低,峰值黏度逐渐提高,冷黏值随醋酸酐用量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醋酸酐用量4%(对淀粉干基)时,淀粉的冷黏值最高;(4)随产品电导率的降低,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峰值黏度和冷黏度升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木薯淀粉(NS)、交联淀粉(CS)、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S)和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COSAS)的颗粒形态、粒径分布、透光率、蓝值、黏温性、耐酸耐碱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4种淀粉的颗粒形状均呈尾端内凹或空心的半球形,粒径差异不显著,CS、OSAS和COSAS颗粒表面与NS相比较为粗糙。4种淀粉透光率大小依次是:NS>OSAS>COSAS>CS;随着交联度与取代度的增加,CS、OSAS、COSAS的蓝值变小。NS糊黏温性与耐酸耐碱性均较差,CS糊黏温性与耐酸耐碱性好,OSAS糊黏度高但黏温性与耐酸性较差,COSAS糊黏度较高,黏温性较好,具备一定耐酸耐碱性。  相似文献   

20.
陈奇  张根生  岳晓霞 《食品与机械》2006,22(5):64-65,73
木薯淀粉可作为肉制品中的黏结剂,对改善肉制品的组织结构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木薯淀粉糊化黏度的测定,以及脂肪、食盐、葡萄糖、大豆分离蛋白等肉制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对木薯淀粉糊化黏度的影响研究,为木薯淀粉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