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总结了珠江口盆地最重要的勘探领域-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并着重对富生烃洼陷与油气田,油气运移的主控因素与含油区带,油气分布与区域盖层,下构造层勘探与经济基底,水动力强度与油气运移方向及闭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在这一领域继续勘探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石油地质认识,并用以论证勘探方向和目标选择,中还对今后几年珠江口盆地增储挖潜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近年来油气勘探成果,认为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气源充足,储盖优良,圈闭条件优越,复合输导体系使油气运移顺畅无阻,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进而总结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特征,即表现为晚期—超晚期成藏,气藏类型单一,其在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珠江组下段,在平面上呈NE向条带状分布,明显受油气主运移方向的控制。通过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天然气分布主要受构造脊、圈闭与储盖的匹配、封盖及保存条件等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3.
番禺4-2构造的钻探成功是近期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一次重要突破。富生油洼陷、洼陷边缘断层、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岩储盖组合、挤压背斜构造和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时间配置是番禺4-2构造成藏的五大要素。在区域研究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框架内,认真分析这些要素有利于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4.
番禺4-2构造的钻探成功是近期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一次重要突破.富生油洼陷、洼陷边缘断层、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岩储盖组合、挤压背斜构造和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时间配置是番禺4-2构造成威的五大要素.在区域研究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框架内,认真分析这些要素有利于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阿尔及利亚416a-417区块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16a-417区块烃源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油气运移成藏模式;结合探井钻探情况,对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聚集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新近系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勘探程度的提高,地层岩性圈闭已经成为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为此,对珠江口盆地新近系这一主力含油层段进行了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的分析。认为盆地新近纪以来多期次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多种沉积体系的共同发育,2种类型坡折及其对应的低位体,以及2次构造运动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呈现出陆架区、坡折区各具特色、层序界面附近层段最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是成藏主控因素等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冀中地区文安斜坡带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斜坡带的重新认识对油田的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文安斜坡带生油洼槽的生油条件、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成藏特征研究后认为:文安斜坡带具有充足的油源,是油气运移的必然指向,但其总体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仍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同时,圈闭形成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具备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及时总结文安斜坡的成藏条件、基本成藏规律以及勘探开发成效,对斜坡带的研究以及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油气运移是成藏过程重要的组成单元,油气运移方向的正确分析对圈闭预测及油田的勘探开发部署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多基于运移中可能发生趋势性变化的示踪指标(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系统总结和分析现有各种示踪油气运移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原油物性指示、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示踪、含氮化合物、伊利石测年等方法),论述了不同油气体系中油气运移研究技术的选择方法,强调了综合运用多种示踪指标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文安斜坡带生油洼槽的生油条件、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成藏特征研究,及时总结文安斜坡的成藏条件、基本成藏规律以及勘探开发成效,对斜坡带的研究以及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所以主要从钻井测井不同程度对岩性、沉积相、构造、油气运储条件对文安斜坡进行重新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罗群  庞雄奇 《石油学报》2003,24(2):24-29
断裂控烃理论指出:“断裂是陆相盆地控制油气生、运、聚、散和分布的根本原因;断裂与油气藏的关系是枝与果、藤与瓜的关系;科学的勘探思路是以断裂为基本线索,沿枝(断裂)摘果(油气藏),顺藤(断裂)摸瓜(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的断裂控烃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对油气的生、运、聚、散和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腹地控烃断裂发育,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最有利取得油气勘探大突破的重要地区,其中牛东—一里坪凹陷的鄂博梁Ⅲ号—伊克雅乌汝—鸭湖—台吉乃尔构造带、中南隆起区的碱石山—落雁山—船形丘、大风山—红三旱三—四号构造带应成为取得油气勘探大突破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由于受到盐岩的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此文系统分析了下刚果—刚果扇盆地的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区平面上主要发育5个断裂带,纵向上主要发育上下两套断裂系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相对应可将断层分为三个级别的断层。断层的形成机制主要有盐活动及盐构造、重力滑脱作用以及古地貌格局。烃源岩的排烃时间与第三期断层活动时间相匹配,非常有利于油气沿断层进行垂向和斜侧向运移。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沿断阶带—碳酸盐岩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垂向运聚成藏模式以及沿盐下砂体—盐窗和Focus点运聚成藏模式共三种成藏模式。断层封堵较好,油源断层高度决定了油气运移高度和油气田规模,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层系及规模。研究成果可指导研究区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油气勘探理论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香增  任来义 《石油学报》2016,37(Z1):79-86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坚持深化精细勘探常规油气藏,积极探索非常规油气,揭示了低渗混合润湿孔隙介质通道中石油推进式运移的动力学条件与机理,创建了特低渗交替式石油成藏理论,厘清了油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指明了老油区勘探方向。在天然气勘探方面,揭示了上古生界砂体及裂缝输导、多期充注、原地或垂向运聚的成藏机理,其具有“广覆式”生烃、“大面积”成藏、储集砂体垂向叠置横向连片、近距离运移多层段聚集的特点;下古生界古地貌环境、储层岩溶及成岩作用、运移动力、铝土岩不整合输导体等因素控制了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聚集成藏。形成了对页岩气成因类型、赋存空间、赋存顺序的多项认识,并通过配套使用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及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领域的多项勘探工程技术,有力指导了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4.
烃气的垂向微运移是指油气组分中轻烃成分的运移,它运移距离较远,常对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近表层和烃源层的轻烃组分和图谱特征、甲烷碳同位素值等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深油气藏中的烃气可以运移至地表,具备开展地表油气化探的前提条件。根据井中垂向游离烃气、吸附烃气的分布变化规律,结合地史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烃气垂向微运移通量的高峰与构造运动具有一定的吻合性,在时间上也表现出旋回性。在塔北地区烃气垂向运移过程中,运移通量总体上具有向上阶梯状分段的递减现象,并具垂向微运移的“梯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  相似文献   

16.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应用效果分析——以黄河口凹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富烃凹陷之一,近几年勘探发现原油超过2×108m3,天然气超过100×108m3,成果显著。但成功的背后,仍存在众多疑问:地质条件良好的构造上竟然钻了干井,同一个油源的相似构造,钻井结果有的以油层为主,而有的井含气层位多;同一深度段的油层,在不同井中原油密度却存在较大差异。为解决这些疑问,笔者运用差异聚集原理,首先对黄河口凹陷渤中28-2E空圈闭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本区油气运移的模式。在此模式的指导下对渤中29-4构造开展了评价,准确预测了该构造含油气区域的分布范围,结果证明黄河口凹陷的油气运聚符合差异聚集原理。该原理能够很好的指导本区下一步的勘探,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化探在油气勘查中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基础上的化探技术是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痕量的油气组分,不同级次的异常均具有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区域异常可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区带异常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异常为评价圈闭或圈闭钻探先后排序提供了依据;矿置异常显示了油气田扩边外缘的方向。井中化探能随钻预测油气层,提供试油层位。文中以实践探例论述了化探的上述功能,指出了当今油气化探存在的混淆勘查阶段、急功近利、忽视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等制约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对研究区南屯组的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有3组油气运移路径,一是由贝西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贝西斜坡侧向运移;二是由贝西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呼和诺仁构造带运移;三是由贝西北和贝西南次凹向呼和诺仁构造带汇聚的油气,沿构造脊和断层走向向西南部运移。在明确运移路径基础上总结出3种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沿构造脊及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同向断阶“阶梯状”运移模式和反向断阶“牙刷状”运移模式,各种运移模式控制的油气富集部位和油藏类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有利区优选和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塔中83—塔中16井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层位多,油气性质差异大,油(气)、水分布复杂。以研究区现今油气特征为基础,结合塔中隆起成藏过程,从油气运移的动态角度,突出分析了"喜马拉雅期天然气气侵对现今油气性质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成因机理,得出:1)同一层位、不同区带的油气藏,因存在多个气源断裂,表现出"两端为气,中间为油"的特征;2)同一地区、不同层位的油气藏,因沿主要气源断裂气侵的天然气量有限,以及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值性,从下至上表现出"从纯气藏变为凝析气藏直至油藏"的特征;3)同一层位、同一区带,因局部构造形态(分割槽)和致密层的存在,油(气)、水分布突变。总结认为,气源断裂、不整合面作为优势通道主导运移方向,局部构造形态及致密层限定油气运移范围,二者是研究区油气性质和油(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预测勘探层位越深,越靠近气源断裂,则越有利于天然气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