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已用于处理含油污水的阳离子型人工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机理、制备方法、种类、性能、应用方法以及对含油污水的应用效果;并对改性阳离子型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包括铝系-合成有机高分子、铝系-天然有机高分子、铁系-合成有机高分子、铁系-天然有机高分子及其他无机-有机高分子等复合型絮凝剂,指出高分子化、复合化、多功能化是絮凝剂发展的方向,应充分发挥无机和有机组分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处理絮凝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和复合絮凝剂在废水处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列举了近年来这几类絮凝剂的研究成果和开发进展,并就我国絮凝剂的研发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较无机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具有较多的优点,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主要为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从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效果间的关系出发,评述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水处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制动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目前水处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单一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的优缺点及其改性产品 ,详细阐述了当前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重点聚硅酸盐类絮凝剂、硼泥复合型絮凝剂的研制情况。  相似文献   

6.
絮凝剂可以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絮凝剂在石化废水处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近年来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纳米级絮凝剂、淀粉改性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石化废水处理用絮凝剂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油井水泥降失水剂概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综述了国内外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过去和当前应用的降失水材料以及近年来最新研究开发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颗粒材料、水溶性改性天然高分子和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或有机颗粒材料.水溶性天然高分子材料有纤维素、淀粉、木质素、褐煤、单宁、瓜尔胶、干酪素等.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性能优异、种类繁多,已成为研究热点.另外,对于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发展趋势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保监管标准的不断加强,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对废水、污泥处理技术的挑战,单一种类的絮凝剂已无法满足各类污水处理需求,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在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克服了单一絮凝剂的缺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机和无机絮凝剂组合方法分析絮凝剂作用机理,可有效提高复合絮凝剂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有机高分子-无机铝复合絮凝剂比单一药剂的处理效果提高30%以上,能有效降低药剂投加量并减少絮凝剂的残留,特别对含油污水和造纸废水处理效果显著;有机高分子-无机铁复合絮凝剂具有较好的染料废水脱色和污泥脱水效果,可使污泥量减少60%;有机高分子与其他无机絮凝剂复合后,在特种废水处理中表现出很多独特性能。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显著的协同效应,使其在污水处理、污泥脱水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多功能、高效廉价、绿色环保型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的开发将成为絮凝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气田作业污水为研究对象,以透光率、沉降速度、沉降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烧杯实验法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硅酸铝铁(PFASS)和有机絮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酸胺(CPAM)、有机絮凝剂(XS-1)单独、复配使用,对气田作业污水进行处理,最终筛选出最佳处理药剂。并对反应时间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投加时机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两性高分子絮凝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分子改性的方法,合成了两种两性高分子絮凝剂APAM和CGAAC.并将产品用于膨润土悬浮液、印染厂污水、造纸厂污水的絮凝实验.通过测定处理前后的pH值、浊度、化学耗氧量,考查了它们的絮凝性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两性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以及阳离子絮凝剂的对比实验,充分显示出两性高分子絮凝剂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以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有机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学等学科,通过对岩石热解、有机物抽提、族组份分离、镜质体反射率、有机元素等相关地球化学参数的研究,从暗色泥岩厚度、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对延X井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认为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山西组、太原组生烃能力逐渐增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以腐殖型为主,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气态烃生成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重质油是非常优质的加氢原料,但是重质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氯、钙等杂原子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会造成催化剂失活、堵塞反应器和设备腐蚀等问题。相转移催化法是一种有效脱除非均相中杂原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加快反应速率等特点。综述了相转移脱除重质油中杂原子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常用相转移催化剂的优、缺点。从化学反应和溶解性等角度,阐述了有机氯化物、有机硫化物、有机钙化物的相转移脱除机理,并分析了相转移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空间位阻小、分子结构对称性好的相转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烷基链较长、含有较多羧基、酯基等官能团的相转移催化剂催化性能较好。最后对相转移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发性价比高、稳定性好、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相转移催化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葡深1井深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内容包括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模拟烃源岩各地质时期的热演化阶段。结果表明,葡深井下白垩统的登娄库组、营城组,少河子组均发育有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为中一差,有机质类型较差,有机质成熟较高(多处于高-过成熟状态)。综合认为生油潜力较差,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4.
运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方法,对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进行了显微组分组成与生烃组分剖析。三塘湖盆地烃源岩显微组分中富含镜质组、贫腐泥组,明显具有高等植物陆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的特点。显微组分含量与组成在各层段中呈现均不衡性,八道湾组为该区的主力烃源岩,孢子体和角质体是煤成油的最主要的生烃组分,渗出沥青体、微粒体的出现为该区烃类生成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以Z凹陷X井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碳(TOC)、生烃潜量(S1+S2)和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显微组分、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干酪根元素组成、镜质体反射率(R0)和孢粉颜色指数(SCI)等分析化验资料。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3个方面.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下白垩统银根组和苏红图组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热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但生烃潜量值高,是Z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和侏罗系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但生烃潜量值低,为次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西藏比如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如盆地下白垩统多尼组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为主,发育典型三角洲相沉积构造。通过对残留盆地不同部位观测点数据统计、样品测试与分析,认为多尼组烃源岩累计厚度巨大,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与Ⅲ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TOC主峰分布在0.40%~1.20%;有机质Ro主峰分布在2.00%~5.00%,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对多尼组烃源岩热演化指标Ro偏高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认为特提斯构造域独特的构造演化背景下,中生界的褶皱、堆垛加厚,以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等方面作用引起的中生界区域变质作用与局部构造变质作用,是导致中生界有机质高演化及其出现演化程度地区性差异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青藏高原油气勘探与评价应注重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与保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比如盆地中-上侏罗统烃源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如盆地中 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以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浊积沉积体系为主,不完整的鲍玛序列为其标志性沉积构造。通过对残留盆地不同部位观测点数据统计、样品测试与分析,认为拉贡塘组烃源岩累计厚度巨大,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与Ⅱ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TOC主峰分布在0.40%~1.20%;拉贡塘组有机质Ro主峰分布在2.0%~5.0%,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对拉贡塘组烃源岩热演化指标Ro偏高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认为特提斯构造域独特的构造演化背景下,中生界的褶皱、堆垛加厚,以及燕山期-喜山期岩浆、热液等方面作用,引起中生界区域变质作用与局部构造变质作用,很可能是导致中生界有机质高演化及其出现演化程度地区性差异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青藏高原油气勘探与评价应注重喜山期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与保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表海碳酸盐岩有机质的生烃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质类型指标中反映母质来源的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生烃能力的大小.目前积累的大量分析数据表明,许多地区沉积的贫有机质海相碳酸盐岩O/C原子比H/C原子比落在干酪根类型图上的Ⅲ型区域,同一套地层中碳酸盐岩干酪根H/C明显低于泥岩,碳酸盐岩干酪根镜检可发现无定形组微粒化、藻类体出现黑心结构、存在大量类似镜质组的显微组分,均表明其有机质生烃降解率很低(只相当于Ⅲ型干酪根),这是氧化的沉积环境对有机质改造的结果,符合有机相的分布规律.在研究其生烃数量与机制时,不宜采用有机碳丰度很高、原始降解率很高的低成熟泥灰岩的模拟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模拟热演化和地质热演化两个系列样品,研究了成熟作用对孢子体、藻类体等显微组分荧光性的影响。茂名油页岩从室温被加热至600℃的过程中,藻类体的荧光性在250℃~300℃发生突变,标志其化学结构中联系在芳香核上的各种官能团和脂族基团开始大量脱落,液态产物大量生成;之后,随着加热温度增高,藻类体荧光性消失,镜质体反射率猛增。伊敏盆地五牧场地区煤系烃源岩样品中,随成熟作用的增强,孢子体荧光光谱发生“红移”;同时,荧光强度衰减,这种变化与显微组分的成烃作用密切相关。在成熟作用初期,荧光光谱面貌的变化往往标志大量生油阶段的开始,而荧光的“淬灭”则与“液烃窗”的结束有关。上述研究表明,显微组分荧光性变化是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显微组分化学结构变化和成烃作用的特征。图4表2参2  相似文献   

20.
微波促进的有机反应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微波技术已在化学的每一个分支得到了应用 ,尤其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对微波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按照反应类型 :1 )烷基化反应 ,2 )缩合反应 ,3)氧化反应 ,4 )保护与脱保护反应 ,5)协同反应 ,6 )成酯反应 ,7)重排反应 ,8)加成反应 ,9)取代反应 ,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