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娟  严彪 《工程科学学报》2010,32(8):1029-1034
利用KKSO多相场模型,对亚共晶模型合金的层-棒转变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共晶形态的层-棒转变不是突变而是在一定成分范围内渐变的.在各向同性界面能条件下,当次要相体积分数远小于1/π时,共晶形态将发生层-棒转变,该相以棒状形式存在;当次要相体积分数在1/π附近时,层片共晶不完全向棒状共晶转变,且随着次要相体积分数的增大,转变时刻推迟;当次要相的体积分数远大于1/π时,层片状共晶不再向棒状共晶转变.共晶形态的层-棒转变趋势与初始层片间距有关,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定性一致.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在于:荒诞的世界,绝望的人生,他人就是地狱和向死而生的自由选择方式.鲁迅在<野草>中,注入了对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写出了人生世界的荒诞与绝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面时虚无的人生,鲁迅选择一种向死而生的绝望抗战的生命姿态,高扬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和崇高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闻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作为一位哲思型的作家,他苦苦追寻生命意义之所在,正视苦难,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拉紧了生命的琴弦,寻找救赎之路,并弹出美妙的旋律。他认识到人应该以超脱的态度对待死亡,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他以自我的生存方式体现着生命的意义并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向赞同王开岭的认识.他在<向儿童学习>一文中说,"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比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却实为一种‘减法'过程: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经验、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我常常反复玩味这些话,并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使我们的孩子保有这些美好的情感与品质.我认为,不管社会如何日趋复杂,我能做到的,就是先让自己内心坚实起来,相信真善美,把美好当作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并以此来影响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癌症是一种不受机体控制而异常增殖和分化不良的细胞构成,它的细胞形态、功能,均异于正常细胞,而且具有向四周浸润,并向远处转移的特性。大量实验证明,这是一个由渐变到骤变、量变到质变的持续过程,其机理可能是体细胞突变或基因调控失常。癌细胞的无限制生长、其本质具有破坏性。如病变持续生长,体积不断增大,将不能充分获得营养,而使部分病灶失去活力发生坏死,导致溃疡形成或出血,如累及感觉神经将会疼痛。消化系统早期癌症常表现为消化系统轻度功能障碍。因此很少能早期诊断,病人一旦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出血、黄疸等一系列症状时,常常已是晚期,很快进入恶液质、水电解质、酸硷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对生命的抒写.他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却只信仰生命的人,他用文学表达对生命的体悟,展现生命的美丽并探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9.
余华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他的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对死亡、荒谬、苦难以及绝望情绪主题的表达,都体现了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存在主叉的言说,本文以<活着>为代表阐述其中蕴含的深层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生命、死亡的认知与体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生命、死亡的本质特征的认知是正确的.大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积极的.大学生对死亡的体验是低度恐惧的、中度悲伤的,是高度理性的.女大学生对生命、死亡的认识比男大学生更准确.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显著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阿克塞尔·霍耐特认为要促进人的自由离不开相互承认的主体间条件.他确立了一个社会所需的爱、尊重和重视的承认原则.这种原则的证明经历了从本质论向历史进步论的变化.本质论认为人的认同和社会承认原则是超历史的、固定的,这种僵化的观点难免会抑制人们认同和承认关系的变化.历史进步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了人们认同的自由变化,但是因为它依靠较强的历史进步标准,所以它仍然可能迫使具体文化中的人们去承认某种他们并不接受的认同.霍耐特的前后两种路径都面临着同样一种困境:旨在作为自由之条件的承认关系反倒构成了对自由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以及审美领域的延伸,"设计艺术"也必将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审美等各个领域中去,这是人类社会展的必然。人类所创造的任何一个物质对象,都源于一种有目的的解决问题的行为的需要,它表现为某种具体操作性的技术行为,其最初形态可能是纯功能性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创造美的意识必将把某种"美的形式或规律"赋予或投射到该对象中去,从而将一种纯粹的"功能形态"转换为具有"功能"与"审美"的"复合形态",这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大眼睛的男孩子,十岁时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开始天真地思考人的命运.昆虫世界告诉他,每个细小的生命都有它们的生活.渐渐地,他发现可以听到天地问万物变化和生长的声音了,而且,那也正是自己生命变化和生长的声音.这是同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4.
<活着>中记录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他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经历了所有亲人的死亡,饱受饥饿之苦,大半生辛劳于土地,然而这些苦难不但没有摧毁福贵,相反激发了他活着的意识与渴望.苦难促使他从早年的浑噩生活中觉醒,使他学会了承担责任、关爱家人.经历了众多生死的福贵具备了包容苦难的生命包容力.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技术是他考察的-个重要话题.他的新作<人性的未来>一书,集中表达了他对基因干预、基因改善、自由优生与人性关系的看法.在这本书中,哈贝马斯以当前基因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考察了基因技术与人的道德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在反思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他从人类学的广阔视野出发,认为只有将人的生命置于主体间性中,才能避免在基因技术发展中对其他生命的控制和操纵.  相似文献   

16.
柏格森,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生命哲学的先河,从此,生命冲动的激流在整个欧洲漫延开来.他独特的智慧和思想以法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文风表现出来,使人充分领略到法国浪漫主义的情怀.就其实质来看,柏格森生命冲动哲学的最终结论遵循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人在创造物品功能的同时,也斌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表现其"性格",使之有生命.我们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当设计使物品在外观、色彩、肌理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物品具有"人情味"时,它就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是交流的媒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究其根源,和传统文化的先天不足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淡化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忽视了人对生命的尊重,造成内敛的民族性格和男尊女卑的人身依附关系,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生命而自杀.因此,必须深刻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科学的生命观,增添死亡教育等新的内容,尊重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他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作出的一种审美反应.他的思想脱出崇奉理性、膜拜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主流,属于关注人的感性样态,追求诗意生存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的.个极为重要的全新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由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由个人和谐到全体和谐、由原始和谐向现代和谐、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渐变演进,而儿还反映了当代中国由传统经济学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转变的深刻的、科学的革命.和谐产生活力,和谐创造需求.这是被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太平盛事所证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