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突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些精神,我尝试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写数学日记.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她独有的魅力,她让学生时刻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知识的逻辑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思维特征,教师于教学中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多姿多彩,热闹非凡,但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让我们在教学追求与教学生成的巨大反差中深思:数学课堂是否走入了"禁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力避以下五大"禁区".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促进,让学生学在乐中,学中有乐,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热情、多管齐下抓好课堂效率以及引到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这几方面进行了"教"与"学"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愉乐教学"是我教育教学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励信心等多种方法手段来实施"愉乐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实验"一词在数学教学中提及甚少.从广义上讲,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数学教具的使用和数学模型的演示也是在进行实验,只是形式单调,内容简略,且很少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我所谈的"数学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加强与丰富,扩展与深入,包括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把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善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进入初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对数学产生害怕的心理,随之会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相似文献   

10.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思考"板块是高中数学新课标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强调了数学在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实践活动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探索数学、应用数学,形成较高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字游戏.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教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学意识.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6.
"换书"风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捐书活动中,我班同学积极响应,捐书踊跃且所捐书籍质量很高.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也随之出现了. "孙老师,咱们班好多同学都让我来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在把书交到学校之前,先让同学们在班里互换一下?"午休时,班长在办公室找到我. "换书?为什么换?怎么换?"我感到很惊讶,学生们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好多同学捐的书都特好,有些同学看到了,想自己留下来,再从家里拿别的书补上."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提出了"亲爱的小朋友,你们注意了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这些都给了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小学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也日渐明显.纷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让各学科教师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选择哪种教学软件以及"辅在何时何处"尤其重要.我在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多年,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在数学学科中,利用"几何画板"这个工具软件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变革性的,它是一个动态讨论和研究数学问题的工具,它不但可以模拟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设计成一种实验课.因此"几何画板"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把数学表述为"人类生活的工具"、"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一种人类文化",能把数学当成"工具"、"语言"特别是"文化"来教学.新课标还指出数学教育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这些活动过程中蕴含着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和类比等重要的思维方法和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落实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需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教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实践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实践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让实践教育走进数学课堂,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