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完善英德市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整体防洪抗灾能力,英德市开展北江干堤防洪工程规划,将英德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由于英德市城区及北江干堤防洪保护区均位于飞来峡水库库区3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之内,需要配合飞来峡水利枢纽的防洪调度,共同调蓄北江洪水,以确保北江大堤及其下游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为论证英德市北江干堤防洪工程对飞来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的影响,通过英德城区局部调整与优化后的飞来峡水库动库容调洪二维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就英德市北江干堤防洪工程对飞来峡水库防洪调度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英德市北江干堤防洪工程建设后,英德区间的最大淹没库容明显减小,各防护区的淹没面积大幅度减小;同时,北江干流沿程水位和流量的提升速度加快,峰现时间提前。最后提出采取预留爆破口门和设置溢流堰口门等技术措施,将英德市北江干堤防洪工程的影响消减到工程实施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飞来峡水利枢纽洪水复核与防洪调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飞来峡水利枢纽入库洪水复核计算分析,水库特征水位和防洪能力与初步设计成果相符,水库防洪调度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实时优化的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3.
飞来峡水利枢纽为一综合利用工程,水库的运行调度比较复杂,需充分协调好防洪、航运和发电的矛盾。本文就水库的防洪和发电两部分的运行调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飞来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航运、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枢纽的防洪及发电运行调度都有赖于上下游的水情预报。在防洪方面,枢纽承担着保护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10.67万公顷农田和330万人口的安全,本枢纽与北江大堤、潖江天然滞洪区共同组成的防洪体系,近期可将下游防洪控制站石角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由于石角水文站距坝址约50km,区间集雨面积4350km~2,因此,水库需根据区间洪水预报进行控泄调度。同时,由于枢纽电站为径流式,正常蓄水位24m,当水库进行调洪超蓄时产生一定数量的临时淹没,需及时掌握库区水情及其发展趋势,迅速组织库区受灾人员进行临时疏散与安全转移。  相似文献   

5.
《广东水利水电》2009,(2):80-81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广东省建国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它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工程。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4097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9.04亿立方米,通过利用飞来峡水库蓄洪、潜江滞洪区滞洪、北江大堤挡洪等综合措施。使广州及佛山部分地区的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6.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以防洪为主,结合航运、发电的综合性水利工程。1 防洪效益 飞来峡工程建成后,可使北江大堤保护下的6.67万公顷农田及广州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考虑到目前北江大堤尚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飞来峡水库调洪近期考虑将200年一遇洪水削减为50年一遇。同时清东、清西围的防洪标准也可从目前的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1.1 广州市区防洪效益 广州市遭受特大洪灾损失有史可考证的是1915年洪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市区的洪灾损  相似文献   

7.
飞来峡水利枢纽建成试运行4年来,北江连年发生较大的秋季洪水,2002年8月洪水为秋季100年一遇洪水,飞来峡水库在调蓄北江秋季洪水、防洪减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飞来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微波通信工程是为飞来峡水利枢纽进行防洪调度指挥而建设的,即是为广州-北江大堤管理局-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三地之间提供防洪调度指挥话路和计算机联网的通信手段。它将为飞来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指挥提供一个完整的话音,图像,数据信号综合的调度通信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9.
飞来峡水利枢纽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工程概况 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广东省北江干流中游清远市飞来峡管理区境内,控制流域面积34097km~2,占北江流域面积的73%,水库总库容19.04亿m~3.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枢纽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养殖、供水。旅游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防洪方面,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大堤联合运用组成北江防洪体系,近期可将北江下游防御洪水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相当于1915年特大洪水),北江大堤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后,堤库联合运用可防御300…  相似文献   

10.
《中国防汛抗旱》2009,19(4):I0003-I0003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它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工程。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4097km^2.水库总库容19.04亿m^3。通过利用飞来峡水库蓄洪、湾江滞洪区滞洪、北江大堤挡洪等综合措施。形成了北江下游防洪体系,使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伊洛河洪水的特性及危害,指出了存在的伊洛河上中游控制性工程能力不足、对黄河下游造成的防洪压力大等问题,分析了伊洛河各级洪水对黄河干流的顶托情况、对黄河干流入汇口河势的影响以及对黄河干流河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①尽快编制并提请审批《伊洛河中下游防洪规划》,对伊洛河中下游进行全面治理;②在伊洛河上中游干流或支流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尽快明确伊洛河堤防优先加固的堤段及标准;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伊洛河流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⑤对入黄口利用透水桩坝进行整治,在入黄口设置观测断面;⑥明确伊洛河干流发生大洪水时橡胶坝的塌坝运用原则;⑦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伊洛河防洪建设与治理工作;⑧继续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2.
1 历史洪灾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以后,洪涝灾害加剧.据统计:在黄河夺淮(1194年)以前的1379年中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75次,平均每8年发生1次.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19次(不含黄河决溢水灾149次),平均5.6年发生1次.1856~1948年的93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85次,平均1.1年发生1次洪涝灾害(钱名开等,《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增江流域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特点出发,对增江流域的历史暴雨,洪水特性进行了分析,对防御增江的特大洪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潖江滞洪区洪灾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对渑江滞洪区洪水演进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在GIS平台上对渑江天然滞洪区百年一遇洪水进行了淹没范围、最大流速、淹没历时、淹没水深的计算,从而得出洪灾致灾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洪灾风险区划,为洪灾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北方以黄河为主的浑水河流多年来规划研究及运行管理的经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浑水单列的实用性质与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不同含沙浓度对河床形态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由长江看黄河,对黄河与长江以不同级别的洪峰洪量产生同样严重的洪水灾害,对国计民生产生同等影响,作了一定程度的原因分析,并重点突出黄河防洪的特点.防洪必须因河制宜  相似文献   

16.
洪涝灾害是松花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尤其是嫩江、松花江( 以下称为两江) 交汇处时常出现洪水遭遇 而造成的大洪水现象。以两江洪水在三岔河口附近的遭遇现象作为工程背景, 基于两江历史洪水资料分别采用统 计学方法及 Copula 函数 2 种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综合分析两江洪水的洪峰遭遇及洪水过程遭遇情况, 为提高 两江的防洪能力提供有力帮助。通过研究发现: 两江洪水以小量级洪水遭遇居多, 且遭遇发生在 8 月 7 日左右的概率最大; 通过计算还得到两江在同频率洪水下每日的遭遇风险以及遭遇概率最大时两江在不同频率洪水组合下的遭遇概率。采用 2 种方法所得的遭遇规律相同, 结论可信。洪水遭遇可通过上游水量调节等方式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流域洪灾损失越来越大.通过水情、工情、灾情调查分析,计算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初步摸清珠江流域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规划实施前、后面临的洪水风险,提出减少洪水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所在流域防洪提出更高要求,但流域内防洪系统是一个复杂且目标较多的庞大系统工程,其存在较多无法确定或定量因素.本文以分水江流域为例通过研究流域内水库群的防洪特点、现状防洪能力及典型洪水调度等,通过制定流域防洪联合调度方案,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从而为保障流域及下游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钱塘江河口是强潮河口,流域来水过大、下游潮位过高,沿江即可能造成非常高水位.半个世纪以来,上游兴修水库,流域洪水已得到部分控制.河口地区大规模围涂,河道趋于稳定.同时,沿江对洪水、潮汐的响应特性有一定程度变化.上游水库拦蓄了一些小洪水,汛前河道容积因此减小;大规模围涂缩窄了河道,加强潮波反射,影响波及杭州湾湾口;河道过水断面减小,杭州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高潮位比80年代高近50cm,70年代开始,年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次数几乎每10年增加1倍.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1813年洪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四十载 ,经众多的水文工作者大量的外业调查和历史文献考证 ,终于弄清了金沙江屏山河段 1 81 3年历史洪水的量级 ,为溪洛渡电站 ,乃至金沙江下段各电站设计洪水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其调查考证及分析工作亦为今后洪水调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