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排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是直接影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水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刮泥机油管老化、排泥气管堵塞、空压机功率偏小、储泥池排泥泵偏大等问题进行了改造,使排泥系统稳定运行。同时,优化气提升排泥时间,适当排出储泥池中的污泥,使其回流污泥浓度在10000~25000mg/L范围内,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浊度一般小于1NTU。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运行不稳定、投药量偏大、出水浊度偏高等问题,进行了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排泥与污泥回流系统的改造,取消了原集泥沟中的刮泥设备,改为气提装置排泥,并在高密度沉淀池外侧设置了储泥罐,污泥经回流泵回流;采用流量仪、投入式污泥浓度计检测回流污泥,且污泥回流点由单一的总管投加改至两根DN100分管投加,同时在每根回流污泥分管上安装污泥流量计及阀门,以有效地控制高密度沉淀池运行。改造完成后的生产性调试和优化研究表明,通过提高回流污泥浓度,增大絮凝区污泥浓度,能够有效降低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浊度,控制絮凝区污泥浓度为400~500 mg/L,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浊度能够确保在1 NTU以下,单池处理水量最高可达3 700 m3/h,超过设计负荷20%。 相似文献
4.
5.
6.
7.
针对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常规工艺对污染严重的源水处理效果欠佳以及传统沉淀池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以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为核心的全流程组合工艺中试研究。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最佳工况是:污泥回流比为1%,聚合氯化铝投量为40 mg/L,助凝剂PAM的投量为0.15 mg/L。粉末活性炭的最佳投量为20 mg/L,此时对CODMn的去除率为41.1%。在各组合工艺中,"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砂柱/臭氧柱/活性炭柱/超滤膜"为最优工艺流程。该组合工艺的出水浊度为0.02 NTU,CODMn为1.99 mg/L,UV254为0.021 cm-1,氨氮为0.19 mg/L,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此外,在投资有限、用地紧张的条件下,也可采用"粉末活性炭/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超滤膜"工艺。 相似文献
8.
针对低温低浊期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浊度偏高的问题,胜利油田民丰水厂首先对助凝剂PAM自动投加装置进行了改进和正确标定,然后进行了生产性调试。结果表明,增大污泥回流比和PAM投量可明显提高回流污泥浓度、改善混凝效果;在低温低浊期,絮凝搅拌转速不宜太大。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最佳运行参数:絮凝剂聚合硫酸铁投量为40 mg/L,助凝剂PAM投量为0.2~0.25 mg/L,污泥回流比为4%,絮凝池搅拌转速为10 r/min。通过调试,最终使沉淀池出水浊度控制在1.5 NTU以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从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入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计算出锈蚀段处梁的裂缝宽度及挠度,并与我国现行规范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有限元软件模拟局部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挠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广州市实时路况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想,阐述了该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基本组成,以提高人们对该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该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推广该实时路况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UASB启动和运行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颗粒污泥的培养与理化特性、水质条件、温度、pH和碱度、进水方式和产气率、工艺控制条件等因素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并就UASB厌氧反应器在启动与运行过程中,由于上述因素变化引起的颗粒污泥培养与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18.
19.
20.
泥渣回流强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中试考察了泥渣回流强化混凝沉淀工艺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泥渣回流来强化混凝沉淀工艺是完全可行的,不仅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而且还达到了降低混凝剂投加量的目的.在确定的试验条件下,泥渣回流强化混凝沉淀工艺对浊度、TP、PO3-、COD、UV254、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1.63%、71.21%、52.00%、36.62%、15.55%、47.25%;而且通过泥渣回流还成功地解决了斜板沉淀池的积泥难题,无需安排专人对斜板进行定期清洗,提高了再生水厂的产水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