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共混物形态角度考察了共混设备、共混方式和共混条件对聚碳酸酯(PC)和ABS共混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共试用了5种共混设备,2种共混方式和若干共混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其中3种设备具有良好的共混效果;在共混效果差的设备上采用二阶共混方式,可获得良好的共混物料;采用较高的螺杆转数和较低的料筒温度有利于共混效果的改善;其中1种设备简单,投资费用少,是经济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两种AN的NBR改性HDPE的共混物,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相态结构。结果表明:HDPE和不同AN的NBR共混,改性效果不同:共混物中NBR的含量不同,改性效果不同。HDPE和NBR-18(NBR含量为15%)共混改性效果最好,冲击强度提高4.4倍,相态结果为平行排列的丝状。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共混方法,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比等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NBR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共混法可获得最佳共混效果,共混温度宜控制为175 ̄185℃;HPVC/NBR共混体系是宏观相容,微观相分离体系,与普通PVC/NBR共混体系相比,具有综合性能好和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共混方法、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比等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NBR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共混法可获得最佳共混效果,共混温度宜控制为175~185℃;HPVC/NBR共混体系是宏观相容、微观相分离体系,与普通PVC/NBR共混体系相比,具有综合性能好和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共混方式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形态与性能的影响。将不同组成的HDPE/PC分别在双螺杆、单螺杆挤出机中共混后注射成型,测试注射样条的力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条断面进行形态观察。结果发现,共混方式对共混体系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但对冲击强度和断面形态影响较大。当PC含量低时,双螺杆的共混效果不如单螺杆;当PC含量较高时,双螺杆的共混效果优于单螺杆。  相似文献   

6.
赵祥迎  柴大程 《聚氯乙烯》2010,38(10):12-15,27
采用机械共混法和乳液共沉法制备了NBR/PVC共混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共混胶的微观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共混方式和共混胶配比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共混胶、CPE、P-83对硬质/软质PVC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①与机械共混胶相比,乳液共沉胶混合得更均匀,分散性更好,其分子级混合程度更好;②乳液共沉胶试样的力学性能在总体上优于机械共混胶;③对于硬质PVC,CPE的改性效果优于其他改性剂;④对于软质PVC,乳液共沉胶的改性效果最好,特别是对撕裂强度的提高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共混改性是制备功能材料最常用的方法,而对于纤维纺丝成形而言,直接共混和母粒添加共混的差异性未见有报道。以尼龙6为原材料,聚酯类添加剂为功能性共混物,分别研究了直接共混和母粒添加共混对纤维成形,共混纤维的物性的比较,结果发现,共混母粒纺丝成形所得共混纤维的机械性能优于直接共混纺丝成形共混纤维,且后处理效果优于直接共混纺丝成形,在添加的改性剂质量分数达30%以上时,后处理共混纤维的表面存在一定微细纤维结构,共混母粒纺丝成形所得共混纤维处理后纤维表面的微细纤维结构更为细小和均匀。  相似文献   

8.
对海泡石进行酸化和有机改性,用熔融插层共混法制备了尼龙6(PA6)/改性海泡石(O-Sep)系列阻燃复合材料.结果表明,PA6/O-Sep二元共混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比纯PA6高,缺口冲击强度降低,热稳定性小幅升高,阻燃效果不佳;制备了一系列PA6/O-Sep/常规阻燃剂多元共混复合材料,通过测试阻燃效果,发现O-sep 与三聚氰胺尿酸盐共混有对抗效应,与氢氧化镁共混阻燃效果一般,与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共混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分析,对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PA6熔融共混体系的共混工艺及其增容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延长共混时间,对共混体系有一定的增容效果但尚不理想;提高共混温度,使酯-酰胺交换反应程度加深,体系相容性提高;加入4%的增容剂,增容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崔梦  竺叶青 《广东化工》2022,(18):53-55
本文以壳聚糖、膨润土、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了多种复合海绵,并对其吸水倍率,降解印染废水效果以及吸附废水中锌离子的性能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在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中加入壳聚糖或膨润土会使其吸水倍率明显下降。采用聚乙烯醇缩甲醛共混海绵处理模拟染料废水,壳聚糖/膨润土复合海绵效果最好,对酸性橙和艳兰的脱色率分别可达到92%和85%。纯PVA海绵以及单一膨润土共混海绵对锌离子的吸附效果较差,壳聚糖共混海绵吸附效果较好,壳聚糖/膨润土共混海绵吸附效果最佳,可达87.9%。由此说明,在壳聚糖共混海绵中引入膨润土,可以使复合海绵的比表面积进一步增大,提高其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煤矿工程塑料(PE、PP)的阻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煤矿工程塑料(PE、PP)的共混阻燃改性,以最佳的阻燃体系组合,实现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阻燃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军 《化工时刊》2006,20(6):52-54
聚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通用塑料,其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较低,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聚丙烯的改性已成为使其工程化、功能化的重要手段。综述了聚丙烯共混增韧改性的研究,并介绍了共混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纳滤膜制备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纳滤膜及其制备工艺的特点.根据目前国内外纳滤膜制备新技术情况从转化法、复合法和共混法三个方面详细报道了该领域的技术进展.展望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该技术领域未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共聚酰胺(COPA)与聚甲醛(POM)熔融共混,考察了COPA对POM结晶形态、相态结构、力学性能及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PA的加入使POM的球晶细化,大大提高了POM的强度和韧性;当COPA的质量份数为10份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均比纯POM大幅度提高.共混物在低频区表现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行为,出现强烈的剪切变稀现象;复数粘度在低频区随着COPA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Zn-Al水滑石和Zn-Mg-Al水滑石为前体,在酸性条件下,以水为分散介质,由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备相应的硼酸根插层水滑石,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分析等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和表征,确定了硼酸根取代水滑石前体层间结构中的CO32-模型.此外,采用上述水滑石前体和硼酸根插层...  相似文献   

16.
Fe2O3对高变质程度脱灰煤热解反应性与半焦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天平研究了共混合法负载Fe2O3高变质程度脱灰煤的热解反应性,结果表明煤粉负载Fe2O3后热解反应性高于无负载的热解反应性。负载Fe2O3煤样在程序升温加热的马弗炉中制备出半焦,利用FTIR、XRD和RAMAN 等分析了半焦结构。由TG和FTIR可知,负载Fe2O3煤样热解时,热解转化率增加,热解后自由基增加。由XRD可知,Fe2O3没有使得煤样半焦的002峰衍射角发生明显变化,但使La和Lc参数明显降低,说明半焦的微晶结构石墨化程度降低。另外,在XRD分析谱图中发现部分Fe2O3被还原成FeO。由RAMAN可知,Fe2O3使半焦的G峰峰面积降低,D峰峰面积增加,说明半焦的有机结构有序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吴志玲  吴新华 《广东化工》2011,(8):55-56,52
文章采用共混沉降法制成了石英砂.壳聚糖吸附剂,考察了石英砂.壳聚糖吸附剂对模拟含镍废水中的Ni2+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壳聚糖与石英砂质量比为0.06、吸附剂加入量为12g/L、模拟含镍废水Ni2+初始质量浓度为40mg/L、pH为7、吸附时间为40rain的条件下,Ni2+去除率可达97.2%。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了CM140B与CR322的共混改性.CR322经并用CM140B后,其混炼胶的加工性、压出表面及硫化胶的耐老化性及耐油性能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共混胶中CM140B用量的增加,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先减小再增加,扯断伸长率、阿克隆磨耗量、回弹性、自黏性不断减小,100%定伸应力、撕裂强度、硬度、氧指数不断增加.采用噻二唑和金属氧化物硫化CM140B和CR322的共混胶时,硫化胶的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溶液共混方法,制取了一组PU-PVA共混物,并应用DDV-Ⅱ仪和自制的高聚物浓溶液动态粘弹仪,分别研究了共混物固体及共混溶液的动态粘弹性。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固体粘弹性或浓溶液粘弹性,随着共混比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两者都在PU/PVA=65/35这一共混比中发生相逆转。在相逆转区,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研究共混体系相逆转现象,对于控制共混物组成和性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应用浓溶液动态粘弹仪研究共混物相结构及相逆转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Short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CFRP) a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transfer moulding technology. For this purpose, compounds on the basis of novolac/urotropin with different 6 mm chopped carbon fibers and silicon powder contents are produced utilizing a laboratory tempered sigma-blade kneader. These compounds are then shaped into 46 × 8 × 3 mm3 CFRP specimens using a transfer moulding machine. Depending on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the conversion to C/C-SiC composites is performed through liquid silicon infiltration (LSI) process or inner siliconization. First, the short fiber content is varied between 30 and 50 w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is studied. Second,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ner siliconization through the co-mixing of silicon powder (1-23 wt% in CFRPs) during the compound production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the external silicon infiltration proces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bes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achieved at a fiber content of 40 wt% in the case of the external silicon infiltration and at silicon content below 14 wt% for composites produced by the inner silicon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