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段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马五段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白云岩成因,并建立了本地区白云岩的形成模式。区内马五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潮下—潮间坪碳酸盐沉积,白云岩产状呈透镜体状,具有穿层、爬坡特征,岩性以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微量元素表现为低锰、低锶、低钠;碳、氧同位素特征为:δ13C值在零值附近,而δ18O值偏负。该地区的白云岩成因为潮间—潮下环境下的准同生期—成岩早期海水—淡水混合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段白云岩成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马五段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白云岩成因,并建立了本地区白云岩的形成模式.区内马五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潮下-潮间坪碳酸盐沉积,白云岩产状呈透镜体状,具有穿层、爬坡特征,岩性以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微量元素表现为低锰、低锶、低钠;碳、氧同位素特征为:δ13C值在零值附近,而δ18O值偏负.该地区的白云岩成因为潮间-潮下环境下的准同生期-成岩早期海水-淡水混合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段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马五段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白云岩成因,并建立了本地区白云岩的形成模式。区内马五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潮下—潮间坪碳酸盐沉积,白云岩产状呈透镜体状,具有穿层、爬坡特征,岩性以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微量元素表现为低锰、低锶、低钠;碳、氧同位素特征为:δ13C值在零值附近,而δ18O值偏负。该地区的白云岩成因为潮间—潮下环境下的准同生期—成岩早期海水—淡水混合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环境及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区内主要发育两类白云岩: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其中准同生白云岩由于形成于强蒸发的超咸水环境,具有序度低,晶粒细等特点;埋藏白云岩形成于微成-半成水环境,有序度高,晶粒粗,晶间孔发育,储集性能良好,为研究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5.
近期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膏盐下白云岩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为此,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其岩石学、储集空间和孔渗特征等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膏盐下储集层为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纵向上分布在马五6亚段、马五7亚段和马五9亚段。马五6亚段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和斑状粉晶白云岩,马五7亚段和马五9亚段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三个储层段储集空间均以溶蚀孔洞为主,次为残余粒间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84%、6.81%和7.03%。沉积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膏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研究认为位于盐岩边界线外侧的中央古隆起带和榆林-横山隆起带地势相对较高,颗粒滩沉积厚度大,在准同生期和浅埋藏期易于发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其内部赋存的孔隙不易被膏盐岩充填,是盆地内膏盐下有利白云岩储集层的发育区。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苏东地区下古生界马五5亚段主力含气储层白云岩成因及特征,利用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白云岩岩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典型的白云石化特征:马五5亚段白云岩可分为准同生型白云岩、回流渗透型白云岩和深埋藏型白云岩3种类型;白云岩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可见部分非组构性溶孔和少量的膏模孔,偶见残余粒间孔;阴极发光可见泥微晶砂砾屑白云岩发光特征,说明研究区发育泥质砂砾白云岩;准同生型白云岩有序度不高,平均仅为0.443,回流渗透型白云岩具有中等有序度,平均为0.574,深埋藏型白云岩有序度高达1;白云石成分简单,经电镜分析认为Ca~(2+)和Mg~(2+)配置接近化学计量表达式CaMg(CO_3)_2的理想状态,证实X衍射所测白云岩有序度的准确性,主要微量离子特征表明回流渗透型白云岩主要发育在海水成岩介质中。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地层残余厚度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古构造演化过程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为中部高、东西低,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东部缓坡带发育含膏白云岩沉积相带,为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奥陶系沉积后,缺失了大约1.3×10 12 a的沉积,古构造面貌继承发育,中部古隆起东斜坡带在古地貌上隶属于岩溶斜坡区,水流集中,径流活跃,为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石炭纪本溪期重新接受沉积后,至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部剥蚀面始终保持了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面貌,古隆起带是地下活动性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隆起斜坡带在早期风化壳岩溶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埋藏期岩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旬邑地区长八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宜川-旬邑地区勘探程度低,储层基础资料研究不足的特点,利用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阴极发光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宜川-旬邑地区的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确定了该区长八段目前处于晚成岩A期,建立了该区的成岩演化序列;阐明了各种成岩作用对该地区储层物性的影响.宜川-旬邑地区的勘探程度很低,本次研究填补了该区基础地质资料的不足,为在该地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姬塬地区堡子湾延长组长4+5为短暂湖侵背景下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砂岩粒度细,填隙物含量高,主要以铁方解石和高岭石为主,受酸性成岩环境控制,次生溶蚀作用较强,主要发育长石溶孔。成岩相研究表明,该区发育碳酸盐胶结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绿泥石薄膜胶结相三种成岩相带,长石溶蚀+绿泥石薄膜胶结相是有利的成岩相带。另外,裂缝及微裂隙的发育,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广泛发育古地貌油藏,古地貌对该类型油藏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古地貌形态,并结合试油试采资料、油藏剖面等分析古地貌对环江地区延安组下部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环江地区主要发育古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对研究区侏罗系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古地貌的起伏形态直接控制沉积相的展布,古地貌背景下的低幅度鼻隆构造是油藏的富集空间,延长组顶部的不整合面与古河道厚砂带为油气运移提供有利通道;环江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发育斜坡成藏和支河谷成藏2种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环江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六段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六段在盆地南缘广泛分布,从北向南厚度增大。岩性为含藻石灰岩、云斑灰岩、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从早奥陶世华北地台南缘大地构造背景出发,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六段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综合露头剖面与井下岩心分析资料及岩性组合特征,探讨了马六段成藏要素及其空间配置关系,指出马六段以局限洼地和白云质石灰岩台坪沉积为主,局部层段发育礁滩相沉积,经后期成岩白云岩化可形成有效的白云岩储层,与上覆富含泥质的平凉组共同形成上生下储型成藏组合,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五1^3小段是盆地东部的主要储层和产层之一研究认为盆地东部马五1^3小段沉积环境为潮坪沉积,划分出硬石膏结核白云坪、含硬石膏白云岩坪和白云岩坪三种沉积微相,提出向东开口的潮坪沉积模式,沉积相带呈环状弧形展布,自西向东硬石膏结核含量向东逐步减少,含盐度降低,海水变得更开阔。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岩性差异是造成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是最有利的沉积微相,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次之马五1^3小段沉积模式对盆地东部特别是岩溶残丘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天然气探区下二叠统山西组山2段成岩作用复杂,主要结合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山2段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确定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根据山2段填隙物的胶结类型、颗粒的接触性质、物性数据和成岩作用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5种成岩相:Ⅰ类,弱压实-黏土薄膜-石英弱加大胶结溶蚀相;Ⅱ类,中压实-硅质胶结溶蚀相;Ⅲ类,中压实-黏土杂基充填微孔相;Ⅳ类,强压实-硅质胶结致密相;Ⅴ类,强压实黏土充填致密相。另外结合试气资料,确定Ⅰ类、Ⅱ类、Ⅲ类这3类成岩相为储集层发育的优势成岩相带。最后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沉积相以及成岩相分析优质储层发育特征,以期为有利成藏区带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二次运移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储层致密、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西南缘中生界具有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通过埋藏史、泥岩压实曲线及物性特征等研究,认为长8段超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上覆烃源岩的异常压力,通道主要为渗透层;长6段特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主要为下伏烃源岩的异常压力,局部为浮力,通道主要为裂缝,其次为渗透层;而延安组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浮力,通道为裂缝、不整合面和渗透层。对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指向,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方法,鄂尔多斯盆地可以划出4个简单的含油气系统,即: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和上古生界含气系统是已知的简单含油(气)系统(!);下古生界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假想的简单含油气系统(·)。由于盆地内局部存在油气混源现象,尚存在一个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奥陶系顶古风化壳复杂含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单期成藏的特点。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研究表明,河流-三角洲(渗)砂体是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疏导体)和聚集带,砂体之间的滨浅湖或河流间湾泥岩构成岩性遮挡。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疏导体及隔挡条件,可将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划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生界含气系统划分为13个油气运聚单元,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分为8个油气运聚单元;侏罗系下部(富县组、延安组延10、延9)划分为5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区块太原组2段储集层具有特低孔、特低渗、粒间溶孔发育、石英含量高及裂缝发育等特点。由于研究区砂岩储集层的特殊性,声波时差对孔隙度的敏感度受泥质含量影响较大,电阻率对岩石物性的响应“掩盖”了其对孔隙中流体的响应,声波时差、补偿密度与补偿中子曲线在裂缝和井径扩大的层段出现失真,补偿中子“挖掘效应”存在多解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电阻率曲线进行辅助井径校正的方法,结合声波时差、补偿密度和补偿中子曲线,对该区太2段砂岩进行孔隙度解释,进一步对气层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17.
18.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陆相页岩储集层孔隙特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气体吸附法和压汞法等实验手段,对长7段页岩储集层中纯页岩和粉砂质纹层发育的页岩孔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可能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纯页岩中主要发育黏土矿物粒间孔和有机孔,粉砂质纹层发育页岩中主要发育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相比纯页岩,粉砂质纹层的中—...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米脂地区马五5亚段底部发育一套叠层石白云岩,是研究微生物岩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的良好素材.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碳氧锶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米脂地区奥陶系马五5亚段叠层石白云岩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马五5亚段沉积环境,并探讨了该套叠层石白云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制定长7页岩油藏水平井的生产制度,保障长7页岩油藏的单井产量,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藏开发的理论研究与生产资料,通过计算水平井体积压裂后人工裂缝缝内压力传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以传播到边界的压力不随时间变化的原则确定合理闷井时间为40 d;高含水排液阶段结束的标志是采出水矿化度分析值与原始地层水相近或水平井压裂液置换率大于60%;通过定量分析水平井单段及百米水平段生产规律,建立动态关系式,确定各阶段合理的产液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