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近年来地震频繁,震级也高。从1966年三月河北省邢台地震以来,到1975年为止,我国发生震级大于6.7级的地震已有十次之多,其中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7次,最大的达到8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心。今年我国的地震,更为突出。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发生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共二十五次,其中就有六次发生在我国。继五月二十九日云南龙陵、潞西强烈地震之后,七月二十八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又发生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北京。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  相似文献   

2.
浙江东、南几次水库构造地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4年9月7日发生在宁波的皎口水库ML 4.7级地震和2002年9月5日发生在文成一泰顺间的珊溪水库ML 3.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地质等资料,讨论了发生在浙江省东、南部的水库地震的特点并对水库抗震的工程措施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3.
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的早期预测及临震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引发10~23.6 m的大海啸,造成核电站泄漏,损失惨重.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早在2008年7月25日,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根据5种异常信号作出"关于日本大地震及海啸预测".实际发生的地震正好在预测的区域范围之内,而且确实发生了高达10 m的破坏性海啸.并且在这次大地震前,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还记录到5种前兆异常信号.这表明一个7级以上的地震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往往在震前几年就会出现前兆异常信息,尤其在震前几天还会陆续出现临震前兆异常,抓住这些信息对实现地震的预测预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利用复发间隔公式和地震发生概率模型计算了吉林地区2006—2022年4.0级以上(M≥4.0)地震的相关数据,得到了研究区内4个震级档的平均复发间隔和发生概率,并以此建立了吉林地区M≥4.0地震的4级预警模型.利用吉林地区的地震数据对目前吉林地区4个震级档所处的地震预警级别进行预测显示:M≥4.0的地震目前不在预警范围内,M≥4.5和M≥5.5的地震处于C级黄色预警级别,M≥5.0的地震处于D级蓝色预警级别.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地区的地震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3年伊始,西藏拉萨地区和云南普洱地区相继发生6.3级地震。90年代,中国大陆进入第5个地震活跃期。 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全国60%以上国土处于地震烈度7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广州市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本区陆地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活动周期,当前已进入平静时段。综合考虑近期该区域显著地震事件,分析认为该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有增强的趋势,但是广州及周边地区发生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漫湾水库区及其外围地震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地震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水库地震的具体特点入手对漫湾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作了评价,认为库区外围新构造活动强烈,有发生7~+级地震可能,它对漫湾水库工程区将产生7~+度影响。另据漫湾水库的具体条件,预测其将有诱发5(1/4)级地震可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贵州冬季的日最低地表温度以及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 a路面持续凝冰时间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位于贵州26.5~27.5°N纬度带西部的地区高频发生持续凝冰,每年平均发生6~9次轻级凝冰(持续凝冰1~3d)、3~6次中级凝冰(4~6 d)、2~4次重级凝冰(7~11 d)和1~2次特重级凝冰(12 d以上).总体来看,在全省范围内各级凝冰发生频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极端持续凝冰事件集中发生在1月以及2月上半月,且贵州中西部以及西北部阈值在10 d以上,受凝冻影响大.  相似文献   

9.
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绵竹震害调查及对乡镇建筑抗震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了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省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 300多万间房屋损坏,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夷为平地.在绵竹市建(构)筑物震害调查基础上,对绵竹地区5·12汶川地震乡镇一级建(构)筑物的典型震害进行了重点剖析,分析了绵竹地区建(构)筑物的地震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乡镇一级城镇建筑物的灾后重建和建筑物抗震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基于大量的现场调查,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在该区域粉土组成中粒径为0.005~0.020 mm的粉粒已经具备黏性,明显影响到粉土的工程性质.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黏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对于该区域粉土,可将现行抗震规范中“黏粒含量10、13、16对应地震烈度7度、8度、9度判别为不液化”的规定,改为“塑性指数7.0、8.5、10.0对应地震烈度7度、8度、9度判别为不液化”.  相似文献   

12.
《商品与质量》2009,(4):9-9
2008年第3季度,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玻璃纤维质量进行了省监督抽查,共抽查了泰安、济宁、菏泽、淄博、东营、潍坊、德州、莱芜、烟台等9个地市35家企业生产的41批次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产品,合格29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70.7%。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认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1587年修武6级地震的活动特征。指出这次地震为一双主震型地震,两主震间隔约4小时。修武地震前四十年中,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是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北纬35度线附近;震前十年,在180公里范围内有五次小震活动,它们均分布在太行断块南部晋东南块断隆起上的新生代盆地边缘。研究修武地震的构造物理特征可知,地震发生在区内现代构造沉降带中,是仪器记录小震较集中的地段。在现代应力场作用下,区内北东向落安营—峪河镇逆断裂具有聚能条件,其与近东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是能量释放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汶川8.O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 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环境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青藏高原地震带、活动断裂带入手,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震活动规律,指出东昆仑山断裂带东一西大滩段将是发生大地震的最危险地段,唐古拉山到拉萨一带既是大震危险区段,又是强震频发区段。分析了青藏铁路穿越区域面临的地震灾害,提出了青藏铁路防震减灾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km以内。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这两次大地震都…  相似文献   

17.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不断总结优化和构建该研究区M≥7强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该区210多年来M≥7强震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以来该区所发生的4次M≥7强震,即从1996年喀拉昆仑山7.1级强震,到2003年俄、蒙、中边境7.9级强震,再到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强震.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该研究区未来2次M≥7强震将可能发生在2019—2020、2025—2026年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有序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地震目录,2002—2008年全球共发生了92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78次震前接收到了次声波异常信号,占84.8%.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幅值均超过1 000 mV,次声异常信号的频率在10-3 Hz量级.异常信号结束后9 d内发震的有45次,占57.7%.本文以这92个地震为统计对象,讨论了震级M、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D与次声波异常信号最大幅值Um的关系.结果表明,次声波异常信号与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Um与M、D呈现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在回顾总结成功预测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强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及其预测功能,构建并完善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对该区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南黄海海域未来新一轮强震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将发生在2053—2054年前后,未来第2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发生在2058—2059年前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多地震国家,近年在西南地区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频繁发生,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8.0 级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2014年11月22日康定6.3级地震、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 级地震、2019年6月17日长宁6.0级地震、2021年9月16日泸县6.0级地震、2022年6月1日芦山6.1级地 震、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6.0级地震等。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 6.8级地震,造成了超过百人死亡。由于当前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规模显著,人员生活较为集中,一 旦遭遇强震易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损失。在高烈度地区采用减震、隔震及振动控制等相关 技术,无疑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手段之一。2021年5月通过的《建 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指出,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 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 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鼓励在除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以提 高抗震性能。
      为总结报道当前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研究领域内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促进工程 结构减震与隔震相关科研成果的快速交流,《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开设“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 专栏,并对通过审稿、达到发表要求的稿件进行优先发表。热忱欢迎从事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 将研究成果投稿至本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