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与减灾》2006,(4):F0003-F0003
2006年7月22日,由北京市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和团结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读者见面会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  相似文献   

2.
看过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吧?那里面复原的1976年7月28日的惨烈场面李润平经历过。30年后,他把它写成了一部书,书名很震撼,叫《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前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急匆匆把书稿拿走了,并且很快出  相似文献   

3.
32年前,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掠夺了24万中国同胞的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级别比唐山大地震只高了0.2,但造成的损毁范围和程度均较唐山大地震为大。这次地震最大烈度达到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达12.5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4.
两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曾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赶赴灾区,参加了新唐山的城市规划工作。目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总结了唐山大地震给后人留下的3条教训。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今天是第11天了。这次大地震无论从破坏性,还是从波及范围,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超过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这次大地震,震动了亚洲,震撼了世界,给灾区人民的生命、生产、生活和安全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举世少有,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6.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乎毁灭了整个唐山市.并波及了天津等地。房屋损坏相当严重,然而一些历史建筑在地震中却安然无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32年前唐山大地震,时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的徐正忠是地震当日进入唐山的建筑抗震专家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再次让这位主编过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老专家“震”痛。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地震已导致超过3000万平方米建筑倒塌,1.2亿多平方米房屋受损,500多万人无家可归。巨灾袭来,本是人类庇护所的建筑群刻间变成一座座活坟墓,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建筑的抗震能力和质量安全的普遍质疑。对此,本刊记者对徐老进行了独家访问。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我曾几次铺开稿纸,想记下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我的家乡时,我的见闻和我的感受。然而,因故始终未能成文。唐山大地震30周年前夕,那场地震的碎片纷纷向我涌来。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2周年纪念日,也是济南泉城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济南泉城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一周年的日子。10月3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一周年活动在泉城广场举行。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0,(6):78-79
如果说1976年的大地震对唐山的建筑史是一次无意的摧毁,那么,今天的城市化运动则是对唐山平庸的现当代建筑史的一次有意的抹杀。原唐山西粉厂便是这样的牺牲品。它位于大成山脚下,阻碍了山体和城市的联系。因此,当工厂外迁后,有计划将之彻底推掉,变成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与减灾》2008,(3):I0001
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震波,让整个中国乃至半个亚洲为之颤动,至今,已有6万余同胞不幸遇难,这是唐山大地震32年之后,又一场罕见的自然灾难。  相似文献   

12.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对整个唐山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并波及北京、天津等城市,包含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内的约217万平方千米都有震感,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人员伤亡与城市破坏最为惨重的灾难之一。本文力图对唐山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加以介绍,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幼坡是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唐山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同时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32年前,作为一名煤矿工人,他从废墟中自己爬出来,并于一天内掩埋了11名亲友。对他而言,汶川大地震,虽未亲历,但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4.
滨海大道:唐山的“一号工程”在30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后,勤劳勇敢的唐山人民含悲忍痛,很快就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新家园。跨入新世纪,唐山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歇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唐山地震成灾的结构分析大地震对唐山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整个城市建筑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人口伤亡惨重,城市生命线中断,城市生活陷于停顿,活下来的人们又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唐山大地震曾使世界震惊,使国人谈“震”色变,残酷的现实又一次证明了地震的确是“百灾之首”。唐山大  相似文献   

16.
宗轩 《时代建筑》2011,(6):68-75
唐山博物馆作为唐山市经历了大地震考验的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组大型公共建筑,其改扩建项目在建设之初就被赋予了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城市的使命。文章从对既存环境的延续、建筑与功能的更新及空间与生活体验几方面解读新唐山博物馆设计,寻求作为城市中的建筑记忆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的本源。  相似文献   

17.
郑力鹏 《建筑》2009,(12):63-63
汶川大地震再次唤起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关注,建筑界的视点重新回到建筑安全问题上。尽管唐山大地震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建筑抗震技术和救灾能力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地震灾害并没有因此而减轻,此中缘由令人深省。藉此提出以下三个观点,供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18.
心路·情缘     
说不清这该不该算作是命运的巧合,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夕我曾与那座城市擦肩而过,留下对老唐山美丽而忧伤的记忆碎片,而30年后,却又会因为一本书与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接续上心路的情缘。  相似文献   

19.
卢铿 《住宅产业》2008,(1):80-85
2007年7月28日,正当“唐山大地震”31周年祭日那天,我们来到唐山市南部滨海的曹妃甸考察。当年的那场大地震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上是塌陷到地底下的唐山铁道学院主楼顶上那根勉强还露出地表的旗杆。后来听说之所以这次地震中唐山市区受损严重和死亡人数众多,除了“震中较近”和属于“浅表地震”以外,之前挖矿百年的开滦煤矿已把唐山市区的地下差不多掏空了,使地壳的动力结构遭受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0.
邓奕:中国在1970年代曾发生过一次直击人口密集城市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那时由于信息手段、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等多方面条件的欠缺,受灾损失惨重。在地震发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虽然几十年来习惯了听从“组织安排”,唐山却能在没有“组织安排”的情况下,完全凭借当时人们的高度责任感和朴素的爱心进行自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