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油藏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油藏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辨状分流河道、心滩、泛滥平原3个微相,辨状分流河道和心滩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分析了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讨论了沉积微相与舍油性的关系,以及不同沉积微相刺余油的挖潜时策,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南区Es2^上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濮城油田Es2上油藏断块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为低孔、低渗油藏.为了更好地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将储层沉积相研究深入到沉积微相.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识别沉积相标志,确定Es2上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对其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沉积微相类型.最终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总结了本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相层序及相模式.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段下亚段按T-R沉积旋回划分为8个砂岩组,根据其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出8种岩石相类型。按其组合及成因特点,储集砂体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沙二段下亚段总体上经历了从湖退到湖进的沉积演化,因此,主要的有利储集砂体位于湖退晚期和湖进的早期,即沙二段下亚段3-6砂岩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 3油藏的研究与分析.以更新侧钻、大修等手段恢复和完善注采井网,以重点井区的水井深度调驱为主.加大层间调整力度,提高大厚层内动用程度和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水驱控制储量,增加可采储量,减缓老井递减.从而提高了该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Es^下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下2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骨架砂体为水产延少、水道间砂、前缘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表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中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剩余油挖潜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濮城油田文51块沙二下油藏特点,细分了流动单元,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了微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建立了油藏构造、砂体及储层物性三维模型。通过各种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密网络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油藏开发调整措施,使油井含水下降,产量增加,提高了水驱采收集。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城油田东区开发层系主力油层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显示,2油组的1~10小层和3油组的1~4小层为曲流河沉积。3油组的5~8小层为辫状河沉积,9~11小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成因环境分析表明,曲流河砂体由点砂坝、废弃河道砂体、冲积扇和天然堤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叠置和交错形成。辫状河砂体有河道砂、心滩坝、河漫滩、三角洲前缘砂体有河口坝、远砂坝、滑塌水道沉积及前源席状砂。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9.
岩心观察、粒度资料分析和测井资料的分析表明,濮城油田西区Es下2主要为一套浅水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可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种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远砂和泥坪微相4类微相,而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大厚层,层内非均质严重的地质特点及注水波及系数小,水驱动用程度代,产量递减快的开发现状,指出了挖掘南区沙二上^2+3油藏潜力的方向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现稳产;挖潜措施是应用PI决策技术进行区块整体调剖。  相似文献   

11.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濮城油田Es3^中6~10油藏划分为3类27个流动单元。I类流动单元物性好。储量和储量丰度大;III类流动单元物性差,储量及储量丰度小;II类介于I类与III类之间。I类和部分II类流动单元是日前开发的重点层位,动用较好,采出量较大,是目前剩余潜力集中的层位;III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差,但由于其本身的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小,剩余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东部、北部被边水圈闭,西部、南部为岩性尖灭,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主体主要为来自东北部无缘的末端扇沉积,含油砂体主体以末端扇的分流河道砂体和近水道漫溢砂体沉积为主。油藏内部构造复杂,含油区域多受断层封闭,但为一套油水系统。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控制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较多,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沉积相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指出了油藏调整挖潜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濮城油田沙二下地层属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传统的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不适用于该地区。通过对沉积特征及其测井响应的研究。运用基于湖平面升降旋回理论的T-R旋回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等时划分.划分出4个4级T-R旋回层序.9个副层序组.33个副层序;进而对研究区进行了小层对比.查明了53个单砂体的连通关系,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在濮城油气田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在水下扇沉积中识别出沟道、沟道间、席状砂、深湖—半深湖等微相。依据建立的主要微相测井相模式识别和划分单井相,结合砂岩含量及分布,绘制了沙三中亚段的沉积微相平面图。根据对研究区砂体燕尾服布和微相特征的预测,认为研究区南缘有另一个物源,在濮67南块可能分布有分流水道和水道间等较有利的沉积微相区,存在较好的砂体;西侧濮168块尽管砂层薄、层数少,但沙三中亚段存在较好的水下河道砂体,且席状砂体较为发育。据此制定了滚动勘探目标。钻探结果证实这两个区块的含油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
濮城油田南区微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昊  王军 《国外油田工程》2004,20(11):45-46
濮城油田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 ,大部分进入注水开采阶段。主力构造油气藏开发得较完全 ,但由于油气自身运移机理和局部的微小起伏 ,可以在局部形成小的剩余油分布 ,其作为三次油气运移的结果 ,机理与油气二次运移类似。局部的微小起伏带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沙二下地层属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传统的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不适用于该地区.通过对沉积特征及其测井响应的研究,运用基于湖平面升降旋回理论的T-R旋回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等时划分,划分出4个4级T-R旋回层序,9个副层序组,33个副层序;进而对研究区进行了小层对比,查明了53个单砂体的连通关系,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相似文献   

18.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夏52断块沙二段V、Ⅵ、Ⅶ砂组的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组合等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较为发育,进一步可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决口扇及决口水道4种微相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井间横向对比,编制了不同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揭示了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从而指出了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大厚层、层内非均质严重的地质特点及注水波及系数小、水驱动用程度低、产量递减快的开发现状,指出了挖掘南区沙二上2+3油藏潜力的方向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现稳产;挖潜措施是应用PI决策技术进行区块整体调剖。实践证明PI决策技术在南区沙二上2+3油藏的应用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相关决策技术研究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规律,通过建立生产参数、井间干扰及水驱油3种相关分析模型,力图使油田动态分析更加科学和准确,为油藏开发方案、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实践表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