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我国的城市分质供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质供水是随着人民对饮用水需求层次提高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要求而产生的新的供水体制.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水质需求,合理优化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分质供水的内涵、分类及不同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城市供水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分质供水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例分析了国内外分质供水发展现状,说明实行分质供水是现代化城市供水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银川市城市供水的状况和问题,论证了银川市实行分质供水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可行性,就银川市分质供水模式选择、水质标准和用水指标的确定及分质供水管理体制进行了探讨,最终为银川市实现分质供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源水污染的加剧,以及传统水处理工艺和供水方式日益不足,使买施管道分质供水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必要性,国内各地管道分质供水工程实践说明管道分质供水工程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实施管道分质供水虽然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但仍不失是解决城镇供水中存在矛盾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管道分质供水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水污染的加剧,以及传统水处理工艺和供水方式日益不足,使实施管道分质供水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必要性,国内各地管道分质供水工程实践说明管道分质供水工程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实施管道分质供水虽然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但仍不失是解决城镇供水中存在矛盾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深圳市缺水现状的分析,探讨深圳市分质供水的模式,提出深圳市应把污水资源化作为战略而落实。由此提出深圳市分质供水的理念,并指出深圳市分质供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深圳市的分质供水模式是以城市主体供水系统为主、污水资源化的非饮用水供水系统为辅、雨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为补充的供水形式,其中污水资源化的非饮用水供水系统主要是供给特区外较为集中的大工业区,包括沿途的城市杂用。它是污水资源化、优水优用及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分质分区供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自来水的潜在危害、家用净水器及长期饮用纯净水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分质分区供水的构想,探讨了分质供水、分区供水的技术保障,并进行了分质分区供水的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经济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特点,在对其内部诸要素间相互关系分析和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分质供水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经济新区需水量预测中.根据区域分质供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同用水部门对供水水质要求的不同,可预测人口、经济和环境因素在规划期内对不同水质的水资源需求量,并且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发展模式的模拟结果,可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选择及需水量预测.从而为水系统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质污染问题,其污染表现在肉眼可见物及红虫、浊度及色度、微生物、有机物、加氯副产物、余氯等指标超标.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有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防治二次供水污染可通过提高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发展分质供水、独立设置生活与消防水池(水箱)、减小生活水池(水箱)停留时间、正确设计与施工水池(水箱)、在适当地区直接补压供水、增加二次供水处理设施和加强管理监督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质供水的区域水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水量的水资源配置无法体现水资源在水质方面的区别.分质供水在我国已经起步,但还没有广泛推广.因此建立基于水质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旭义 《商品与质量》2022,(13):115-117
对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而言,供水问题一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一方面投入比较巨大,另外供水设备的使用维护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对供水一体化提质增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市地表水资源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193站年降水、蒸发、径流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市水平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阐明了全市出境水量、客水量及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对全市地表水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得出:哈尔滨市地表水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下降,必须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源地水资源预警系统构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经常发生变化,对饮水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结合具体实例,开展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资源预警系统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可控制区域水位、水量、水质监测,建立自动监测信息网络,设立多种序列的预警判别规则模块,进行实时预警,以提高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灰色聚类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它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灰色聚类模型的特点是对数据的分辨力高,多个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中有独到的优势。给水管网水质是多个因子的综合作用结果,不利于直观判断。因而可借助灰色聚类模型理论,确定实际的各项指标的数值与评价标准的关系,把各个因子定量的监测数据转化成综合性的结论。依靠灰色聚类理论来确定管网水质的归类以此方法来评价给水管网各个监测点的水质情况,确定管网水质的归类,最后用实例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结合漓江的水文和水质特点,综合利用数学建模、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编程、AC-CESS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初步开发了漓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包括电子地图平台、水质模拟模块和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块,针对中小型河流的特点,选择Streeter-Phelps模型微分式的托曼(Thomas)修正式,建立了漓江水质模型.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同时考虑稀释、迁移和净化作用,该软件系统可为漓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决策、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其他流域的水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尽管软件功能尚显单一,但由于该系统提供了可自由拓展的接口,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添加相应的模块,使该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可极大提高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未确知模拟信息的河流水质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定义水环境系统未确知参数和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建立了突发性泄漏情形下污染物运移、扩散和转化规律的二维河流水质未确知模拟模型和水质风险可靠度计算模型。根据河流水质模拟结果,运用未确知风险可靠度计算模型对突发性水质风险进行评价。实例研究表明,以未确知数学理论研究河流水质风险问题,理论上是可行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多年的水文资料以及2005-2010年的水质资料,研究水库型水源地水环境变化及水质保护对策.通过分析发现:赵村水库水质2005-2010年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带入大量面源污染.降雨量的增加对水库主要污染物TN和TP的影响作用有差异.降雨产汇流的增加对TN有稀释的作用;随着降雨的产汇流增加,TP的质量浓度值随之增加.同时,提出了赵村水库水质保护对策,主要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生活面源污染;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统一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水源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基于水力瞬变模型数值求解水质模型的方法.解决给水管网的水质变化问题.方法通过耦合求解水力瞬变模型和水质模型,用数值模拟管网的水质状况.在计算中适当调整水质时段和水力时段,使模拟结果收敛.结果从余氯衰减模拟结果看,水力瞬变事件通常会加速管网内水质恶化;并且,应用水力瞬变模型也可以模拟稳态下的水质.结论基于水力瞬变模型,应用有限差分法,用数值求解水质模型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不同工况下给水管网内的水质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8.
以松原灌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特征,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根据灌溉用水量及回归水水质,预测灌溉回归水对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提出节水灌溉、回归水净化、恢复和构建湿地处理系统及湿地补水、回归水承泄区处理等防止灌溉回归水对水体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泥沙和泥沙运动关系紧密,将水相和悬浮相污染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泥沙模型,引入泥沙污染物吸附量,底泥释放量及冲淤引起的释放增量等物理量,推导建立了泥沙污染水质模型,并运用吸附动力学,孔隙水扩散等模型,解决了泥沙吸附量和底泥的释放随时空变化的问题。模型较完整地考虑了泥沙输移、底泥冲刷及释放等过程对水质的影响。应用于汉阳四湖调水工程中,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能体现泥沙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多闸坝河流水污染事件多发的环境问题,选取一个闸坝的典型调控单元,建立了水量水质耦合调度模型,分析闸坝对河流水质调控作用的影响因子.初选了调度方式、闸坝调控能力、闸坝期末控制水位及水文预报预见期为影响因子,在同一假设的条件下,分别对不同情景下的节点浓度特征值进行单个影响因子模拟分析,找出初选几个因子的最不利组合及最优组合,进而实现闸坝对河流水质达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初步分析表明,调度方式、闸坝调控能力、水文预报预见期,对闸坝的调控作用有一定影响.该模型作为闸坝基本调控单元可具体应用于淮河水质水量调度系统中,其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