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东北风道施工对邻近中长桩桥基影响的这一工程问题,运用ABAQUS软件,在对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模拟的同时,重点研究了施工过程中桥基的变形和受力性态以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并将部分计算结果与量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施工期间桥基的最大沉降值为16.2mm,能够满足其沉降控制标准,现有的施工方案是合理可行的,为该工程施工提供了决策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城市地铁施工过程中,隧道断面穿越市区桥梁及建筑物引起桩基沉降、地基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提出采用复合锚杆桩新型加固技术。依托北京地铁14号线丰北桥桥基加固工程,详细介绍了复合锚杆桩的施工工艺以及技术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了阐述。本研究在加固工程中应用后,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3.
不卸荷封桩技术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华东 《土工基础》2002,16(3):5-7,30
本文介绍了不卸荷封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并通过工程实例 ,说明不卸荷封桩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施工中沉降 ,减少这种不利影响 ,使加固工程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贸站西北和东北风道施工对近邻桥基沉降影响这一实际工程问题。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两个风道施工过程中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在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的同时,重点分析了不同施工方案对桥基绝对沉降和差异沉降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优化的施工方案。研究表明,东北风道和西北风道不同的施工路径对桥基的沉降值影响不明显。但对桥基的差异沉降影响较为显著,从而表明,施工方案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对该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保障近邻桥基的安全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软土地区锚杆静压桩施工问题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锚杆静压桩加固工艺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和对锚杆静压桩的施工的挤土效应、附加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提出6种减小锚杆静压桩施工挤土效应的控制措施以及5种防止锚杆静压桩施工引起的附加沉降的控制措施。以软土区某工业厂房地坪沉降锚杆静压桩加固处理案例为实例,对不同的压桩速率、压桩顺序等工艺进行介绍,对施工过程中地面、立柱的变形进行动态监测,针对施工中出现问题通过优化施工工艺进行解决,有效地减小了挤土效应和附加沉降现象,验证减小挤土效应及附加沉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在软弱路基中的施工过程及其工后沉降是影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武广高速铁路某段实际工况,选取一典型断面,运用ADINA有限元软件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过程和最终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能较好地适用于客运专线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满足客运专线路基承载力和设计变形值的要求,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锚杆静压桩是高层建筑基础加固工程中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式,其单桩竖向承载力与压桩结束时的动阻力成正比。随着施工能力的提升,锚杆静压桩的压桩力可达到5000kN以上,能够确保桩端到达可靠的持力层,提高锚杆静压桩的单桩承载力,从而减少用于加固建筑物基础的桩数。但相应的,大吨位锚杆静压桩施工产生的拖带沉降较大,施工中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以某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大吨位锚杆静压桩的设计和施工实践。施工过程中通过预应力封桩和间隔压桩等措施控制了拖带沉降的发展。监测结果表明处理后建筑物沉降满足要求。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某科研楼为例,结合工程地质条件,阐述了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特点、适用范围、施工方法、设计计算等.工程实例的计算分析及加固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不仅能提高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地基总沉降及差异沉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半刚性桩的特点以及测试结果分析,提出了施工时应加强上部桩身强度的要求、措施。为探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笔者结合某工程,通过现场在基础下面桩头和周围土上埋设土压力盒,以观测在实际受荷过程中桩、土应力的变化;同时在加固范围内埋设了25m左右的深层沉降标,以观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实际受荷过程中地基加固层及深层土沉降的特性,通过现场试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袖阀管注浆技术在广州地铁某桥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州地铁5号线西村站主隧道施工时,其穿越的桥基发生不同程度沉降,虽曾对桥基进行顶升,但后续斜通道施工仍可能造成桥基沉降。考虑到桥基附近土层情况较差,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桥基后再开挖隧道。指出袖阀管注浆加固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针对性地指出施工注意事项和冒浆、漏浆等特殊情况处理措施,并及时进行施工监测。结果证明,袖阀管注浆技术减少了施工对桥基周围土体的扰动,桥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地铁深基坑工程在城市中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变形控制标准高,当深基坑临近既有建(构)筑物时尤其严格。本文以深圳地铁7号线某地下三层站下穿既有立交桥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信息化施工和现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对既有立交桥桩基托换及深基坑开挖对立交桥的叠加影响进行分析,保证立交桥在桥桩基托换和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从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了针对措施及建议,供类似工程参考。采用桩基托换、盖挖逆作法,并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将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太长高速公路分离式立交桥桥头地基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旋喷桩的加固原理,对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旋喷固结体系的质量要求及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施工方法能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3.
A metro station in Beijing, consisting of two separate parallel platform tunnels,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close range below a pile-supported overpass of a major municipal artery built more than a decade ago. In order to as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integrity of the overpass as well as smooth and safe tunneling, the condition and status quo settlement capacity of the overpass is assessed via structural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criteria on allowable additional settlements of pile foundations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able additional settlements of the pile foundations caused by tunneling and dewatering are estimated by us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combination with in situ monitoring data, and anti-settlement underpinning piles are installed to control the predicted excessive adverse effects of tunneling. The major conclusions include: (1) the surcharge effect from an existing structure in or on the ground may enhance the effect of tunneling on ground deformation, and thu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estimating the delimitations of zones of tunneling influence and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of an existing structure; (2) when tunneling in close range to an existing urban overpass supported on pile foundations, the general control procedure should consist of assess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apacity of the superstructure, establishment of criteria for and prediction of dewatering and tunneling-induced ground surface and pile foundation settlements, and, if necessary, execution of reinforcement measures; (3) in situ monitoring data close to areas sensitive to tunneling should be employed to adapt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librate numerical models; (4) rational settlement criteria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worked out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the local composition of the superstructure of the overpass, as well as the type and depth of the pile foundations; and (5) a time period after installation may be needed for the underpinning piles to be effective in counteracting the settlement effect of tunneling.  相似文献   

14.
汤丽立 《山西建筑》2012,38(21):200-201
以西安地铁一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FLAC数值模型,计算了盾构机旁穿天桥桩基时,桩基扰动对天桥的安全性影响,并建议了施工措施,监测结果表明,措施有效,保证了天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基础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分别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及相邻桩基的允许沉降差作用下进行了框架弯矩的内力分析及对照比较,从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减少沉降差引起内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依托盾构隧道近接侧穿群桩工程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土体采用小应变硬化(HSS)模型,参数取值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根据监测位移数据反演,同时考虑土体开挖、衬砌拼装以及盾尾同步注浆等一系列施工工艺措施,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地表沉降的形态分布、群桩桩基变形及基桩结构受力,同时考虑地表位移对等代层厚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HSS模型能有效预测隧道近接侧穿高架桥桩引起的变形,模拟结果与监测值较吻合; 隧道开挖引起土相对桩产生了滑移,地表沉降及桩身竖向位移在中心线前后各1D(D为管片外径)范围内随推进步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且增加幅度明显减小; 两线推进地表沉降具有叠加效应,最大沉降量增幅达76.8%; 隧道与基桩水平距离越近,引起基桩沉降变化越大,两线推进基桩桩顶沉降增幅达134%; 群桩中各排桩的水平位移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同排桩的水平位移值相差不大,由于群桩遮挡效应,水平位移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前排桩、中排桩、后排桩; 桩身水平位移主要在盾构中轴线2.5D范围内,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均出现在隧道中轴线附近; 群桩中同排桩桩身附加弯矩及附加轴力沿桩身分布规律相同,桩身最终附加受力与其距离隧道远近有关; 随着注浆充率β的增大,等代层厚度及地表沉降呈线性减小; 穿越段采取的施工工艺方案是有效的,经估算附加弯矩及轴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在容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范磊  武艳霞 《山西建筑》2003,29(1):48-49
从托换新桩,混凝土墙、托换梁,截桩等几方面介绍了深圳地铁一期皇岚站桩基托换的施工顺序及方法,并论述了其保护措施,通过对桩基的托换,保证了立交桥的安全和皇岗车站的施工。  相似文献   

18.
地铁盾构施工常需从既有建筑基础下穿越,如何确保上部建筑安全是施工中的难题。本文针对杭州地铁1号线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涌金立交桥的影响问题,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其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首先,建立FLAC3D地层结构模型,再模拟双线盾构隧道推进过程中引起的涌金立交AC(西)匝道桥、主线桥、环道桥桩基沉降,最后,建立Midas civil荷载-结构模型,在最不利差异沉降工况条件下,对上部桥梁结构的附加内力及变形进行验算。验算结果表明,本工程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强度及刚度安全储备较高。分析结果对工程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以后相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沪宁城际铁路CFG桩网复合地基试验段和京沪高铁砂桩网复合地基昆山试验段,在现场试验断面埋置土压力盒、沉降计和孔隙水压计等监测仪器,获取地基沉降、桩和桩间土压力、孔隙水压等监测数据,对比分析CFG桩与砂桩网在高速铁路地基工作性状及工后沉降控制效果中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CFG桩网和砂桩网联合堆载预压均可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控制要求,CFG桩网复合地基沉降总量与沉降速率均小于砂桩网复合地基,且收敛速度快;受桩刚度差异的影响,CFG桩网复合地基与砂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桩土应力比随着路堤填筑加载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后者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呈波浪形变化;CFG桩网地基超孔压消散速率远小于砂桩桩网地基的超孔压消散速率;在施工工期较短的情况下,与砂桩网复合地基相比,CFG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工后沉降控制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