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热改与节能     
北京市:区域"供暖锅炉房"改造2013年前完成日前,在北京国际节能环保技术展览会上,北京市供热办主任郭维圻透露,占全市供热面积7成的数千家区域供热锅炉房将在5年内完成节能改造,改造后将比目前节能30%左右。据悉,政府将为供热节能改造提供50%的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一、以"科学发展观"评价供热节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供热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什么是供热节能?用什么评价标准来评估是否节能?这是供热节能工作的基本问题.目前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有人说搞建筑保温技术、分户热计量最节能,也有人说上热电联产最节能,还有人会站在可再生能源的角度说用太阳能热泵、地源热泵最节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每种技术的出发点不同,考核指标不同,评价方法不同.那么如何评价供热系统节能呢?因为供热节能的目标应该是实际建筑能源消耗数量的降低,供热管网的热损失量减少,以及供热热源的热效率的提升,只有真正的能源消耗减少了,才能认为供热节能了,供热技术是节能技术,应该以实际的供热系统能源消耗数据作为导向,作为供热节能工作唯一的评价标准和追求目标.什么是实际能源消耗数据?如何获取?这就需要积极探索供热能耗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供热计量改革和节能改造的指导思想是:即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用户配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节能改造,按供热可控、用热可调、按需供热的要求搭建技术平台,推动供热计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住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督网络化,实现供热降耗、用户节费、社会节能。  相似文献   

4.
城镇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改造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有效解决目前集中供热管网存在的易腐蚀、使用寿命短、"跑、冒、滴、漏"严重、热损失大、水质差等问题,对供热系统节能改造中使用的供热管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项目是国内首次系统地对预制保温塑料管道设计、生产、应用开展研究,对集中供热预制保温塑料管道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起到促进和技术保障作用,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可有效解决传统集中供热管网的易腐蚀、寿命短、热损失大等常见问题,提高了城镇供热管网建设水平、减少管网维修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供热管网漏损率,对保障城市供热安全和供热节能,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4)
为了保证供热质量,减少运行能耗,大庆油田物业管理三公司按照矿区要求推行节能供热示范区建设,提出示范区的建设思路,并从完善供热系统的调节计量措施、综合应用供热调节技术、建立供热系统分析与评价机制及采用"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建设供热示范区,实现了供热系统燃料、水、电和人工等多方面节能,实现了供热系统由经验型向数字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林星 《建材与装饰》2021,(1):157-15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工业供热问题也逐渐实现全能化发展.为了有效加强整体的供热能力,必须对其现有的问题进行全面解析.此外,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热电厂供热方式也由以往的"单向供热"变为如今的"节能减排"供热.为了响应我国的全新发展形势,热电厂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强供热能力....  相似文献   

7.
于丹  刘泽宇  刘益民  曹勇 《建筑科学》2015,31(4):102-105,141
建筑节能是目前全世界各国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统一的供热节能量计算方法是目前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供热系统能耗的关键因素,选取室外温度累计值,建立了供热系统"基期能耗—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适合于供热系统节能量的计算和验证方法及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并通过北京某供热中心供热节能改造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1、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一是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和管网热平衡为重点实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依据各地上报的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在集中供热领域,各省市供热部门正面临着众多数据孤岛、不能统一运营管理、热网节能难于落地等痛点。业内人士认为,应建立"平台运营"模式来实现热网大数据统一运营,服务于热网安全与节能。大数据统一运营优势显而易见。在统一运营模式下,集供热计量系统、热网监控系统数据于一体,为实现按需供热、计划生产提供辅助依据,最终实现热网安全与节能。大数据应用于供热行业中,最终目标为热网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清洁供暖"方针政策的提出,北方供热的节能减排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供热节能通常从建筑节能、系统节能和用户的行为节能三个方面考虑。前两类节能方向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但针对行为节能而提出的热计量改造政策成效甚微。本文从实施"供热计量"所需具备的条件、技术路线与政策机制出发,探究中国供热计量的技术路线。文中结合案例比较分析了分栋与分户计量两种方式,并认为在分户计量节能潜力和节能效果尚未清楚的情况下,第一步需要完善栋表的安装来帮助解决建筑和系统的节能问题,第二步是通过分栋计量、按户分摊的方式进行计量收费。  相似文献   

11.
仇保兴 《住宅产业》2011,(12):10-12
"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完成前所未有的节能减排任务。在建设领域,建立健全供热计量收费机制,以供热计量收费为重点,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是完成"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的关键。一、存在的问题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相似文献   

12.
毛欣欣  冯建新  孙联运 《区域供热》2014,(2):103-105,113
供温曲线的调节是供热行业中最为直接的节能方式。天津泰达热电公司供热一厂结合实际运行情况,打破"同一采暖形式的统一供温曲线",精细化调节供温曲线,在实际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取得了突出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及近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及建筑节能工作,9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山东省日照市召开了2011年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供热计量改革取  相似文献   

14.
<正>一、系统简介"琅卡博热计量智能动态温控节能系统"是威海琅卡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国内供热系统特点量身打造的一套热计量供热节能系统。该系统将物联网络技术与供热计量相结合将供热水力平衡调节至供热系统用户最末端,实现了热源、热力站、小区热网和热用户间节能一体化控制的目的。通过供热系统末梢流量控制优化供热系统运行工况解决供热系统能耗问题,系统可对热用户供热效果实施远程监控,从根本解决对室内采暖系统和建筑维护结构多样化造成的冷热不均、能耗严重的情况。该系统拥有  相似文献   

15.
武涌  丁研 《建筑》2010,(18):8-10
<正>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贯彻落实"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内容。北方地区建筑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5%左右,占我国建筑总能耗的40%。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可以有效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热计量对于推动供热系统升级,助力智能供热系统运行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了推动供热系统升级的有效手段,结合相关案例探讨了热计量技术在智能供热系统中产生的节能效益;同时介绍了热计量标准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在供热计量方面,天津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天津市采取的"建委统筹协调、供热办组织实施、企业具体运作"的方式,为推行供热计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04年以来,天津按照"和谐供热"与"供热节能减排"的要求,遵循  相似文献   

18.
正12月29日下午.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与中国城镇供热协会联合主办的2015首届"北京供热行业能效领跑者交流推广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供热办副主任孙作亮、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示范推广部敬红彬部长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供热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代表、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供热行业专家作了相关专题报告,北京市区县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09年8月25日,为帮助各物业服务公司及其他有供热项目的单位了解供热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发展动态,由本刊主办、北京华通热力集团承办的"供热节能技术与产品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地区的80余家物业服务公司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徐中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宣传部主任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供热系统能耗占学校综合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大,是北京市供热能耗大户。因此供热系统节能是高校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通过分析高校供热系统节能潜力、针对能源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学校降低供热系统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