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入流角对河道曲流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床组成、河道比降一定时,合适的入流角能直接产生环流,在此作用下,有纵、横向的泥沙运动,因此,入流角对曲流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入流角对曲流形成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河床组成、河道比降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今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水。当年,长江、淮河洪水遭遇,两大流域均发生了流域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目前的淮河防洪工程即是按防御1954年型洪水设计的。今年江、淮洪水没有并涨,淮河幸甚。但长江大洪水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淮河流域同样存在。 一、防洪标准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快治淮、提高防洪标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徐迎春 《治淮》1999,(3):18-19
1998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洪水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抗洪军民的奋力搏斗,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洪水过后,水利部及时组织召开了防洪与治水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组织部分两院院士提出了专题咨询报告,对1998年长江防洪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专家们提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给淮河防洪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长江防洪的经验与教训 总结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取得胜利的经验,首先是已建防洪工程特别是堤防和干支流水库充分发挥了作用。在长江第6次洪峰期间,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沮漳河漳河水库  相似文献   

4.
根据哈尔滨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实测水下地图及水文资料,针对桥梁上、下游浅滩变化,分析桥梁对水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淮河入海水道泄洪闸下游河床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海口枢纽泄洪闸是集挡潮、排涝、泄洪于一体的重大水利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扁担河北侧,距离海口约500m,与现在南偏泓六垛北海口闸在同一闸轴线上。闸上游泓道底宽170m,长600m;经过2000m长斜向过渡段与上游泓道底宽68m呈对称直线联接,与此相对应北侧2000m长斜向过渡段大堤沿程呈直线收缩状。自口门外向外海,由近岸滩面1.3m至-0.1m  相似文献   

6.
2007年水利部启动全国主要河流的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工作,我省及时启动长江、淮河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工作。本文拟通过对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工作有关内容的介绍,宣传和探讨做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设计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流域源远流长,大暴雨洪水时有发生.干流自宜昌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区,河道穿行于广阔的冲积平原,水网交错、湖泊毗连,江湖关系复杂,两岸堤防高筑.遇大洪水时期,堤防的溃决或有意识的分蓄洪,以及江湖对洪水调蓄作用的变迁,致使中下游控制站实测洪水系列具有明显不一致性.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基础上,针对中下游河道行洪特征,采用总入流分析法,分析了中下游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经合理性分析表明,分析的总入流设计洪水成果可靠,能适应防洪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江干流与其支流——嘉陵江的集雨区域不一样,加上其西部山区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该支流汇流比的变化范围非常宽。在此背景下,借助原型观测数据分析以及二维数模计算,研究嘉陵江汇流比变化对长江干流河段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结论将为研究河段的河流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同时也能为相似河段的分析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闸防污调度对减轻淮河水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淮河干支流再次发生较大洪水,为减轻沙颍河、涡河污染水体随洪水集中下泄对淮河干流的污染威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污染联防预案,在保证防汛安全和工程供水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闸,发挥出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蓄和控制作用,有效减轻了水污染影响,避免了淮河中下游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提前应对,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闸,通过延长污染水体下泄时间,减缓对淮河干流的污染冲击,对减轻污染危害,防止淮河水污染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本的措施仍然是加强污染源治理,减少污染负荷,控制排污总量.  相似文献   

11.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彭东方 《人民长江》2020,51(1):154-159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引江济淮工程是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依托江淮水运将重塑并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大背景条件下,对引江济淮工程总体情况和航运工程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研究结果,阐述了引江济淮工程在保障供水、发展航运、改善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及对发展航运事业的重要意义。同时,针对航运发展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工程航运功能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编制航运专项规划、研究交汇水域通航问题、建立健全航运管理体制机制、综合考虑区域航运长远发展和重视水运绿色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淮河治理与河湖江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洪泽湖一定的蓄水功能,实施河湖分开,扩大入海通道,消除洪泽湖作为中游侵蚀基准面的负面效应,利用疏浚和溯源冲刷调整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等措施,是提高已有治淮工程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的治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年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07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6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6—7月降水标准差,确定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分别计算各站与这两个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相关系数,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分别作为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代表站。利用两流域代表站的标准化降水指数确定了1951—2007年的旱涝年份:淮河流域的旱年为1952年、1959年、1961年等共10 a,涝年为1954年、1956年、1957年等共9 a;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旱年为1952年、1958年、1961年等共11 a,涝年为1954年、1969年、1980年等共10 a。结合水文资料进行修订后,确定了1951—2007年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梅雨季降水而导致的洪涝年份。  相似文献   

15.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将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河流水质模型及河流综合水质生态模型从水文、水质、鱼类、藻类及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江济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位和流量,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的污染物(COD)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华"现象,改善鱼类的生存空间,但同时也存在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闸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降水问题重要且复杂.采用"大井法"和数值模拟2种方法,对引江济淮工程中凤凰颈泵站改造的基坑涌水量进行了计算.基于三维渗流模型对基坑降水方案作了优化研究,对比分析了降水井的空间布置和井深度变化对基坑降水效果的影响,并综合考虑了工程经济性和施工便捷性,最终得到了推荐的降水方案.通过对各降水方案的分析可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沿淮淮北地区水资源情势及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了三次平衡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和外调水逐步置换城市超采深层地下水的思路,即:只有尽快实施引江济淮及淮水北调、淮水西调调水工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区水资源日益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引江调水工程在外秦淮河水环境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江调水工程是外秦淮河水环境整治的重要工程项目,本研究介绍了引江调水项目实施的背景、方案和实施效果,可为其它类似的水环境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万隆  陈彪 《中国水利》2010,(20):78-80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在淮委的指导下,不仅先后参与编制了一大批专业和专项规划,为推进淮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关注治淮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创新规划理念,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探索治淮新规律。在治淮面临的新挑战中,将更深入地探讨淮河内在特性,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依据GB50086—201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和SL 377—2007《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规范》对引江济淮试验工程膨胀土边坡、软岩边坡加固锚杆进行拉拔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锚杆端部位移和检测方法相关,GB法检测的杆体端部位移大于SL法,位移转换系数为0.9~0.95;软岩边坡中锚杆的端部位移量小于弱膨胀土边坡;两种方法用于软岩及弱膨胀土边坡加固锚杆质量检测时,会产生弹性伸长值过大现象,采用杆端位移时间过程评价锚杆质量更具有合理性;SL法、GB法检测到的锚杆轴力线性相关,转换系数为0.9~1.05;采用SL法检测非预应力锚杆具有可行性,通过换算可得到GB法检测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