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储层非均质性仍制约油气的勘探开发。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相及地震相等信息,通过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微相,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亚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华庆地区长6_3亚段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可划分为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滑塌四种微相类型。其中砂质碎屑流为最重要的微相之一,其形成机理包括整体冻结、摩擦固结及悬浮沉降。沉积微相的展布控制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长6_3亚段优质储层主要位于砂质碎屑流、浊积岩的主体部位,进而导致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深水重力流砂体垂向叠置厚度大,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长6_3亚段油层组砂质碎屑流砂体发育在河道的主体部位,厚度较大、储集层物性较好;隔夹层发育少、连通性好,是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2.
以靖安油田大路沟A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碎屑岩储集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靖安油田大陆沟A区长2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总体偏弱,储集层质量较好;东部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西北和西南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自东向西非均质性有逐渐变强的趋势.储集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为层内夹层,受控于沉积微相.注水见效较快的区域,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65~0.75,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简单,运算速度快,能够准确地求取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引入非均质综合指数能够克服单一因素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不足,结合高斯随机模拟,实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3.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的驱替介质窜流是制约砾岩油藏注水、注聚合物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的非均质分布情况,针对油藏高渗区呈连通、零散及复合分布特征设计3种可视化填砂模型。通过水驱和高、低2种质量浓度聚合物驱实验,分析不同非均质性分布下水驱窜流与聚合物驱窜流特征;选用弱凝胶和凝胶颗粒2种调驱剂来封堵窜流通道,探索不同类型非均质窜流的针对性治理方法。结果表明,高渗区之间的连通、零散及复合分布均易导致水驱窜流,中、低渗区及非主流线上的高渗区原油难以得到有效动用。不同非均质模型中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和治理方法不同:当高渗区连通或复合分布时,低质量浓度聚合物驱(1 000 mg/L)仍窜流明显,增大聚合物质量浓度(2 000 mg/L)能够扩大对非主流线上高渗区的波及,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但中、低渗区原油仍未得到有效动用,凝胶颗粒调驱是治理聚合物驱窜流的最佳方法;当高渗区零散分布时,低质量浓度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明显,而高质量浓度聚合物驱采收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弱凝胶调驱是治理聚合物驱窜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岩溶缝洞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充分认识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发育情况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对岩溶缝洞储集层所特有的纵、横向非均质结构特征分析,对影响和控制岩溶缝洞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有的孔渗结构特征和孔渗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可能适合表征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若干技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多相流数值试井技术在百口泉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的解析试井分析方法对于多相流、多井系统、生产历史、复杂边界、复杂井网和储集层的平面非均质性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数值试井解释技术的发展,以上问题逐步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油藏注水开发后期,由于流体渗流复杂,难以确定注采井组中油水井之间的压力关系,应用数值试井技术结合动静态分析方法,可定量化的描述区域地层压力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6.
试用分形理论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分维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非均质性的研究,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2个方面。研究认为,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作为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分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研究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作为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分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分维与宏观非均质性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并实现了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从而实现了非均质性的表征从宏观向微观方向扩展、定性向定量方向扩展、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方向扩展。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利用试井信息确定储集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是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试井测试资料是油田生产压力动态变化的直接反映,富含储集层物性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反演分析,可以确定储集层的空间非均质性和不同时刻的储集层非均质性.提出了改进ISA(Inverse Solution  相似文献   

8.
孤岛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总厚度比值参数与微构造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转化为综合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根据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利用该方法能快速、直观地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分布,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图3表2参9  相似文献   

9.
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是一种普遍特性。随着我国岩性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弄清储集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的关系,有助于在我国普遍存在的致密储集层中发现更多的富集区。通过对我国含油气区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指出碎屑岩类储集层非均质性成因主要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改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主要是由于沉积相变化和成岩演化导致碎屑岩类储集层物性在空间上的差异,构造改造作用主要是储集层由于构造作用的不均衡性,导致同一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发育;进行的不同物性储集层含油气性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碎屑岩类储集层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影响到其含油气性,相对高孔渗的砂体有利于油聚集,而天然气充注并非都在高孔渗砂体中,低孔渗砂岩储集层仍然可以具有较高的含气饱和度,这主要是由于天然气在不同孔喉砂体充注效应差异引起。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质统计学理论,将储集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砂体厚度等)视为区域化变量,将变差函数引入到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研究中,介绍了实验变差函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储集层非均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储集层参数的变化速度和幅度进行了定量描述,从而实现了对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定量描述。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比变异系数能更好地对平面非均质性进行分类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羊三木油田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在相带和单砂体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多井解释评价求取的储集层参数,对羊三木油田馆Ⅱ上油层组储集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三木油田馆Ⅱ上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由于成因不同,不同微相非均质性差别较大,心滩沉积非均质性最强,分支河道沉积均质程度最高;储集层岩石颗粒的大小和颗粒分选性是影响储集层性质的重要参数,储集层渗透率与颗粒大小呈正相关,与颗粒分选性呈负相关。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控制因素主要有储集层结构模态、成岩作用和黏土矿物,其中储集层结构模态中单模态储集层结构孔渗性最好,双模态次之,三模态充填式储集层孔隙性最差;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实际上是次生孔隙形成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该区储集层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孔隙成因组成结构复杂化;黏土矿物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分散状分布的黏土矿物对储集层影响不大,而薄层状、搭桥式、填塞式分布的黏土矿物大幅降低了储集层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2.
新疆风城陆相稠油油田储集层中泥质夹层极为发育,具有极强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且层段间差异明显,严重制约了稠油储集层SAGD的有效开发。为了评价此类储集层质量及其改造效果,需要对泥质夹层导致的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洛伦兹曲线法,建立了描述油砂储集层中泥质夹层的非均质性评价模型;提出了几何非均质性系数、数值非均质性系数和综合非均质性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定量评价了风城油田重18井区3口SAGD井的渗透率剖面,并将其与CMG数值模拟软件预测的稳产14 a后的采收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区分不同剖面的非均质性差异,且综合非均质性系数和采收率呈现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对SAGD区块优选和储集层改造效果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碎屑岩储集层层内非均质性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可提供反映岩石导电特性的高分辨率二维图像,能够精细描述储集层岩电特性的细微变化。采用反映阵列数据分布集中程度的评估函数定量计算储集层的非均质系数,实现依据测井信息对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连续定量评价的研究目标。参照中国陆相储集层基于渗透率变异系数的非均质程度分类标准,根据计算的非均质系数C将储集层均质程度分为3类:均质(C〈0.15);相对均质(0.15≤C〈0.5);强非均质(C≥0.5)。以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河口坝两种沉积微相为例,将岩心渗透率数据与非均质系数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成像测井的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刻画砂岩储集层层内非均质程度,可以用于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解释。图4参10  相似文献   

14.
应用测井资料结合岩相计算储层渗透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宗君  张荣明 《测井技术》2000,24(Z1):521-523
储集层内的不同岩相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能量的变化,因而使得储集层在纵横向上呈现非均质性,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在纵横向上亦呈现非均质性.根据砂泥岩储集层的非均质特性,提出了利用岩相的变化特征结合测井资料计算储集层渗透率的方法,以适应油田高含水后期调整井非均质水淹层精细解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观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获取相关实验资料,分析福山凹陷古近系YN背斜流沙港组一段储集层孔隙特征,研究储集层孔隙类型和孔喉大小、连通性、分布特征以及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流沙港组一段储集层属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喉道大小以纳米级和亚微米级为主,为微细喉,均质系数较小,分选系数较大,孔喉呈双峰分布。孔喉大小分布不均匀,连通性较差,是造成储集层渗透能力差、采出程度低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并联填充砂管水驱试验来研究砂岩油藏长期开采后的窜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程度越高,窜流形成时机越早,并且窜流程度越严重,即造成的注入流体低效循环现象越严重;非均质油藏中,高渗透层中流体流动符合高速非达西流模式,常用Forchhimer公式和指数型公式来描述;高渗透层中流体流动的非线性渗流指数较小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加剧,表现为高、低渗透层产液比远远大于它们的渗透率级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目的是要改进非稳态流数据分析的解释处理,这种非稳态流数据是受小规模非均质影响时产生的。在致密碳酸盐岩基质中由洞穴群互层引起的渗透率明显差别导致形状异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伴随这些曲线是出现早期水窜。借助现代种种可视化技术研究了小规模非均质性、流动方向和润湿状态的影响,以便了解在洞穴地层中这些因素对常规注水开发方法的影响。按照非稳态流和稳态流方法使用一块碳酸盐岩岩心完成2次注水试验。首先,在2次试验中将其作为时间的函数来采集压力差、流体产出量和饱和度剖面数据。在一第一个接触面混相试验中当跟随混相示踪剂推进的时候CT扫描技术使得能成像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然后使用这些图像组成一3D细网格模型来匹配基于洞穴和基质两相的多流量注水实验。同样地运用这个模型来模拟稳态流。可以得出结论,CT扫描成像能监测双重孔隙度介质洞穴中水向前移动前缘的畸变。使用一3D细网格模型能大大地改进非稳态流的解释,3D细网格模型考虑了小规模非均质性影响并且为大孔隙和微孔隙系统提供光滑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在亲油系统中吸入毛细管压力大大地影响波及效率(持水率)和油产出量。  相似文献   

18.
用分维模型定量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王泽明 《录井工程》2008,19(4):68-72
出于研究长芦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的目的,开展该地区沙三。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对储集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芦油田主要目标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集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长芦油田沙三。油层组储集层可分为中渗中喉型、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特细喉型和微渗微喉型4种类型,主要储集层为低渗细喉型,其次为微渗微喉型。认为储集层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岩性油气藏中剩余油难以挖掘以及采收率低等问题,对头屯河组二段储集砂体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压汞、X-衍射以及扫描电镜资料,通过颗粒非均质性、孔喉非均质性以及填隙物非均质性的分析,认为头二段储集砂体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在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探索了头二段重点旋回SSC4和SSC7与储集砂体微观非均质性的关系。SSC4上升半旋回内沉积物的供给量不低于可容纳空间(A/S ≤ 1)时,颗粒非均质性与填隙物(主要为杂基)非均质性引起的孔喉非均质性对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沉积物的供给量低于可容纳空间(A/S>1)时,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主要为胶结物)非均质性引起的孔喉非均质性对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SSC7上升半旋回内,由颗粒非均质性引起的孔喉非均质性对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针对不同重点短期旋回内砂体的开发,应注意判别微观非均质性的强弱变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采收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