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乔治  王丹  刘雅炜  张新平  卫东青 《包装工程》2022,43(16):248-259
目的 从地图集体认知记忆、地方小吃的声音与模型虚拟实现角度,以特色三维手绘游览图引导系列创新设计,增强西安回民坊文化旅游的人地互动关系,传播地域文化,增强地域认同。方法 以三维轴侧卡通化的手绘地图表达方式,串联集体记忆认知地图、认知度高的传统店铺和小吃;在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上,串联还原真实声音(地方吆喝)、手绘地图的高认知度店铺、小吃形态的三维展现;以二维卡通绘画形式串联高评价特色小吃、文字化的地方吆喝,增加趣味性,增强地域认同。结果 以文化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坊”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域特色游览地认知、记忆提取,价值梳理、认知地图的平面与空间生成、手绘游览图增强现实应用、小吃文化价值的匹配与评价的设计方法。结论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游客的互动研究是城市转型过程中“地方性”再利用研究的突破点,应从单纯对文化的关注转向人地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定位差异和引申价值是未来文化街区演化的动力,表现为普通活动场地(Site)转向文化活动场所(Place)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陈思梦  乔治  张新平  刘雅炜 《包装工程》2022,(S1):298-305+322
目的 以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例探索在场馆宣传和人群接受这一矛盾点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价值重塑与地方认同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首先从时代、学科、环境的背景分析特色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规划模式,进行文化精神及革命教育的深度挖掘。其次通过对周边环境、交通道路、宣传方式的改变来引导纪念馆空间“故事化”,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空间故事展示,使游客们产生情感代入。结果 通过故事连接,空间串联的设计模式,构建一个基于红色基因有工业文化价值的纪念馆,实现红色遗址空间的文化认同。结论 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与城市更新“文化认同”理念的双赢取决于其综合互动的关系,典型红色遗址的独有价值能够被凝练、转化;凝练、转化后的元素能够引导红色遗址的资源利用与改造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3.
乔治  范文鹭  马军 《包装工程》2019,40(8):141-150
目的通过重新"解读"在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工业遗产历史记忆,结合历史叙事、产业联动、空间营造,实现工业景观修复与工业精神价值的回归。方法城市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是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地方性"理念,应该从单纯的对文化的关注转向对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以江西江州造船厂为例,从共生模式、共生效应、共生规划、共生环境4个层次探索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产品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结论从研究路径上,以共生视角探索了对工业遗产的独有价值再利用的设计模式。从研究方法上,以共生视角联动旧工业遗产与当代创意空间,来实现典型工业遗产和创意园区的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从运营策略上,发掘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打造以文化产业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工业园体验区,开拓综合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悦群  钟蕾 《包装工程》2023,44(14):217-223
目的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植根于在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重新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一方面揭示其辩证特征及其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强调地方身份认同构建之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总结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的特征,并集中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予以补充。结果 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源自以“功能性+事件性+意义交互性”为核心架构的传承策略,该策略得以物质化、常态化和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保障来自于系统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结论 文化记忆理论为非遗文化传承增加了文化意义空间生产和在地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应当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对非遗传承特别是非遗文化社区营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浩  伍妍姿 《湖南包装》2023,(3):153-156
探索阿克苏地区红色文化与农产品结合的设计思路,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设计开发凝聚阿克苏红色文化的特色农产品包装,通过包装引导消费者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引发情感共鸣,传递红色文化的价值与魅力。针对红色文化农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问题,提出突出教育价值、降低同质化、增强趣味性、树立品牌形象等4项设计对策,结合现代审美理念提取阿克苏红色文化元素,将其与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融合,进行创意设计。阿克苏红色文化运用于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中,一方面能够以显著地域印记与独特文化特征,打造具有阿克苏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地方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包装为媒介,弘扬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带动新疆红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唤醒群众对地域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共鸣,将感质理论引入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中,探究感质理论应用于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 根据感质的内涵与特征,创构感质理论的三个层次。以传承红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满足受众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将感质理论融入其中,从感质意象要素提取、叙事场景营造、个体情感唤醒三个层次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最后以河北省乐亭县红色人物李大钊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对该设计策略进行实践与佐证。结论 将感质理论运用于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中,使之成为历史情境和受众情感的纽带,能够增加红色文化的互动性,促成IP产品的人格化沟通,有效唤起群众的深层次情感体验与共鸣,从而承载地域文化,传递红色精神。  相似文献   

7.
虎跃  汪碧波 《湖南包装》2022,(6):134-136+183
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是弘扬红色文化和传递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文创产品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宝庆竹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的形态和独特的工艺独树一帜,其传统技艺更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在分析宝庆竹刻艺术特征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基础之上,探索宝庆竹刻技艺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开发地域特色红色文创产品的策略,旨在推动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民间传统工艺和地域红色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8.
蒋嘉雯  何韶颖 《包装工程》2023,44(14):252-261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与梳理地方红色文脉,设计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为信息技术时代与后疫情时代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方法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以革命老区潮州为例,探索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的信息设计方法;结果 提出由“时、事、场、人、物”五要素组建的地区红色叙事框架,以“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呈现”为步骤,综合运用数据库、TGIS、超链接文本与云平台等多元数字技术,实现“立体资料库+多媒体展示+公众交流”三位一体的数字平台建设。结论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有助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梳理其空间叙事要素,建立叙事结构模型,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信息体系,为大众提供系统、深入感知红色文化的数字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云云  刘卷 《湖南包装》2023,(6):167-171
基于叙事语境的视角来探讨武汉“红巷”文旅产品的多媒介包装设计。武汉“红巷”文旅产品包装设计是武汉红色文化的承载体和武汉革命记忆的实体展现。通过对武汉“红巷”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探讨叙事语境建构对武汉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从而提出武汉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的多媒介设计路径及元素转译的方法;根据转译方法对武汉“红巷”的革命建筑进行符号转译尝试,提出与武汉地域文化结合的符号创新方式,从而打造武汉“红巷”的差异化叙事路径,让武汉“红巷”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的叙事内容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0.
耿彦昊  戴子婧  张志贤 《包装工程》2023,44(16):265-271
目的 基于叙事设计与文化自信背景,运用包装作为信息载体,探究视觉叙事在“红色”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寻找提升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竞争力的包装设计策略。方法 结合用户调研、文化传播理论及案例分析等,从品牌方、用户以及文化传播3个角度分析叙事视角融入“红色”包装的必要性,进而对视觉叙事介入“红色”包装应遵循的设计指导原则和创新策略进行探讨。结果 依照包装叙事逻辑,从“信”“达”“雅”3方面得出“红色”包装设计的原则要求,从“内容层”“表现层”“交互层”3维度提出“红色”包装可行性设计策略。结论 视觉叙事理论对“红色”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叙事要素联结、叙事媒介升维和叙事传达流动,以优化“红色”包装叙事效果,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包装应深化叙事性表达,以拓宽未来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倪春洪  李微 《包装工程》2023,44(12):368-377
目的 “5G+”万物互联驱动数字化体验经济的浪潮已是助推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新动力。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探索非遗数字化创新呈现,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内生创新动力,并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新途径。方法 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等方法,秉承“非遗+”交叉融合范式,以葛沽长乐老高跷非遗项目为例,运用交互叙事、体验设计等方法,构建非遗数字共享平台,拓宽葛沽非遗创新发展空间,形成非遗资源共建共享的“葛沽数字化新发展模式”。结论 利用交互叙事理论视角与葛沽非遗数字化文创设计融合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叙事机制,实现了葛沽非遗传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培养了新生代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以非遗的文创设计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艳  陈炬 《包装工程》2018,39(6):127-132
目的研究天一阁的符号意象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关系。方法从传统文化衍生面进行叙事性设计法研究以发现文化特征,运用本研究提出的由概念模型、研究策略和设计流程组成的三阶文创产品设计模式,对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符号进行探究,将其转译为植根在地域性上的文创产品的意象表达,继而将意象元素融入创意产品设计中。结论对天一阁的文化特征辨识分析表明,文化特征是嵌入产品中的价值元素,可以强调其价值或意义。研究通过提取天一阁最为显现的文化特征符号,演示如何从文化衍生的面向进行叙事性设计;将天一阁符号意象转变为消费市场的现代设计的例子,适用本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能为文创设计者以叙事性设计法设计创意产品及文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许丛瑶  徐习文 《包装工程》2022,43(12):241-249
目的 在交互叙事视域下,研究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设计实践方法。方法 从分析数字展示中的交互叙事构成要素及特点入手,建构交互叙事情境,明晰基于交互叙事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设计的流程与原则,并以春秋子仲姜盘的数字展示设计实践为例,验证其方法的有效性。结论 设计者通过编码对叙事情境中的文化遗产主题、数字媒介和叙述内容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符号处理,并传达给真实受众,使真实受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需求解码信息,从而接收、理解、认同其文化遗产主题。基于交互叙事的数字展示设计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主题的复现和传播,使受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4.
戴睿琦  冯信群  翁宜汐  濮依婷 《包装工程》2024,45(12):243-251, 259
目的 为响应福建省委宣传部“福狮”主题福建IP形象征集活动号召,探索地域文化基因如何有效筛取出文化元素并进行视觉转译,让IP设计更具认同感,输出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播特征的IP形象。方法 首先,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建构地域文化基因模型;其次,基于文化基因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建IP形象的文化元素进行筛选;再次,通过AHP层次分析法从文化性、视觉性、普及性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取出“惠安女”与“红砖古厝”两组物质元素,并进行视觉转译,在色彩分析与图形演化的基础上进行福建IP形象设计,以精神元素相辅,塑造该IP的地域性特征;最后,通过同组追踪的量化量表对该设计进行评价。结果 福建IP设计是以南、北双生狮为主体;南狮,以惠安女为原型,彰显闽人心中的家乡;北狮,取自红砖古厝,回应国人的福建印象。结论 尝试提出从历史“文化基因”识别到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再到当代“视觉转译”实践的IP形象设计流程,为相关地区IP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龚芸 《包装工程》2021,42(16):347-353
目的 以乡村空屋公共设施设计为切入点,探索公共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实践的途径,以期有效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方法 以集体记忆概念为理论框架,通过梳理相关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从记忆的地方性、选择性及重塑性等方面分析乡村空屋公共设施设计对记忆建构的机制影响.总结归纳乡村空屋公共设施设计立足日常生活、突出设计叙事过程、强调参与主体身体实践的设计途径.结论 公共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包含的内容非常繁复.以乡村的空心化和人口流失为特点的乡村衰落是目前非常突出的现象,以乡村空屋公共设施为实践突破,将记忆建构作为理论支撑,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关注乡村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研究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将会产生持续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