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晓蔚 《轴承》2024,(1):1-8
对滚动轴承保持架引导方式及其适用工况作了概要介绍,凝练了保持架引导方式的一般选用准则,重点对高速轴承中保持架引导方式的关键控制要素进行了阐述,给出了保持架引导面失效的解决对策,列举了不同保持架引导方式以及不同线膨胀系数材料保持架引导间隙设计等典型案例,形成了有关保持架引导方式的系统化知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滚动轴承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动力学特性成为轴承设计至关重要的部分。针对角接触球轴承腔内保持架的运动特性,基于ADAMS建立了保持架不同引导方式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在保持架不同引导方式及不同工况下角接触球轴承腔内保持架打滑率、质心轨迹、质心速度与质心加速度等变化规律。该研究对滚动轴承结构优化设计、提高轴承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滚动轴承的回转跳动被分为重复性跳动(Repetitive Run—Out以下称RRO)和非重复性跳动(Non—Repetitive Run—Out以下称NRRO)两类。RRO的原因是旋转座圈的滚道面中心与定位面中心不一致。内圈旋转的场合,如果内圈内径面与内圈滚道面的中心不一致,同偏心一样产生重复性跳动。众所周知,NRRO的原因是滚动轴承的结构(转动圈、内外圈、滚动体的位置关系回不到原来状态)以及轴承各部分的几何学误差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郭培春 《轴承》1999,(4):7-7
在机械传动中采用向心滚针保持架组件(以下简称组件)的各种机构,其工况条件各不相同。但运行稳定,则是设计应用中的共性要求。组件在工作中,保持架处于不稳定的悬浮状态。当传动系统受到干扰时,组件的保持架首先受到冲击振动,如不及时消除,会愈来愈烈,影响主机正常运行。怎样防止或减少组件的振动,使组件稳定高效运行呢?一是减小或杜绝外来干扰。外来干扰是由外界环境等决定的,在此不作讨论;二是减小干扰程度,使组件能正常运行。其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采用如图1所示的各种引导方式来提高组件的抗干扰能力,使之能自行在工况…  相似文献   

5.
REBS油气润滑在德国帝森钢铁公司的实践表明,让轴承工作寿命超过2万小时已不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英国钢铁公司甚至报告说在非恶劣工况下使用REBS油气润滑的轴承和齿轮竟然在十年之内无一损坏。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的用户的报告表明,采用油气润滑的轴承等传动件的使用寿命是采用其它润滑方式的3~6倍,用户可因此节约大量的备件采购及储备费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速圆柱滚子轴承保持架在引导方式选用上存在分歧的问题,基于Adore建立了高速圆柱滚子轴承的仿真模型,分析了保持架在外引导和内引导方式下,滚子数量、径向游隙、保持架引导间隙和兜孔间隙对保持架打滑及运转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高速轴承打滑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内圈旋转的情况下,内引导方式比外引导方式更有利于防止保持架打滑;内引导方式下,采用较小的轴承径向游隙和引导间隙可以降低保持架的打滑率,并提高其运转稳定性;兜孔间隙对保持架打滑几乎没有影响,但是随着兜孔间隙的增大,保持架运转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7.
基于FLUENT对油气润滑系统中常见的竖直向下弯管的油气两相流场进行了仿真。通过分析弯管处流场的特性,研究了弯管对油气两相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对油气两相环状流有破坏作用,且这种影响会需要到达直管一定距离后才会消失。  相似文献   

8.
9.
依据Mandhane图中环状流转变阈值,利用MATLAB软件将选取的阈值与已有的无量纲准则数进行关联,拟合得到油气润滑工况下新的间歇流-环状流转变的无量纲准则式;借助Fluent软件仿真验证该准则式的合理性,并通过仿真得到油气润滑中分层流-环状流、间歇流-环状流的流型转变图。研究结果表明,两相流流型仿真图中气液相分布规律与文献中对流型的描述一致,压降分布规律也基本符合已有的结论;由于管径小的原因,新的流型图转变曲线位置较Mandhane图环状流部分偏下,但曲线走势基本相同,故该流型图可以作为研究油气润滑环状流流型转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保持架间隙对滚动轴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架间隙对滚动轴承性能的影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郑伯伟上海交通大学董师予关键词:滚动轴承,保持架,间隙滚动轴承主要由滚动体、内圈、外圈和保持架组成,其中保持架的作用是将滚动体保持在保持架内,沿圆周均匀分布;同时保持架可以避免滚动体之间相互接触,否则由于...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气液两相环境非接触式机械密封启动过程的磨损问题,提出高压侧具有引流槽、可实现零泄漏的润滑密封端面结构。基于雷诺方程建立润滑膜流场分析模型,求解计算具有动压-润滑组合槽的机械密封性能,并与普通螺旋槽机械密封进行了性能对比,讨论高压侧引入润滑槽对液膜厚度、液膜刚度、泄漏率以及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高速性能试验及摩擦磨损试验验证计算的准确性和端面的减磨效果。端面结构在低速阶段的接触摩擦试验显示,具有组合槽的密封端面在相同的启停工况下端面摩擦因数可以有效降低50%~75%,高速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具有组合槽和仅有动压槽的机械密封在工况范围内均能保持理想的负泄漏率,说明气液两相润滑机械密封能够在工作环境中处于理想的泵送状态,实现了对润滑油的绝对密封效果。外侧深槽与动压浅槽组合的机械密封端面结构可以显著改善端面摩擦磨损状况,可为高速和超高速轴承腔气液两相机械密封端面减磨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液两相流动态差压信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建  徐立军  董峰  张涛 《仪器仪表学报》2002,23(Z2):509-510
对垂直上升管道气液两相流动态差压信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道差压信号均方差与气液两相流其他参数(总质量流量,干度,气液密度等)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平矩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氮气和水为工质,在水平矩形小通道(dh=0.99mm)中对两相流摩擦压降和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大气压力下进行,氮气的折算流速的范围为0.017~33.3m/s,水的折算流速的范围为0.1~5m/s。对实验所得的219个数据点进行分析,并与L&M关系式、H&S关系式(修正了C值的L&M关系式)、均相流模型以及均相流修正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出:(1)L&M关系式比均相流模型、均相流修正模型以及H&S关系式的偏差都小,能更好地预测两相流压降变化。(2)L&M关系式中的C在不同的流型(流型是由UGS、ULS以及dh决定)具有不同的值,在同一ULS下,C随X(UGS)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X=7左右,C出现最大值,而此处恰好是块状流最激烈区域。但是C随ULS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通过可视化方法(高速摄像仪)和压差波动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了各个流型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流体机械》2017,(4):1-6
为研究不同含气率对油气混输泵泵阀内部流场的影响,运用CFD软件对油气混输泵球阀内部气液两相分布、速度场及进出口压差进行了模拟仿真。同时对球阀进行试验研究,测量出球阀进出口的压力值,以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试验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数据误差不超过15%,模拟较为准确。在相同的开启高度、进出口流量下,随着含气率的增加,球阀内流体的压差降低幅度高达90%以上,且其降低较均匀。与此同时,流体密度降低并没有使流量系数和阻力系数有明显的变化。观察两相云图可以发现,在阀球尾部A处产生了旋涡,旋涡随含气率的增加略微增多;突扩界面C处产生了二次回流,使得该处的气相也较多,而在阀球四周内壁,气相分布较少。同时可观察出,流体含气率对阀球间隙处速度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流动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流体机械》2013,(3):10-14
通过对利用差压脉动特性,来测量汽液两相流量的2种测量方法分析后,发现尽管两种测量模型不同,但其测量机理相似。于是借鉴2种测量模型各自的优点,选定了测量方法。在完成对标准孔板改进后,结合此测量方法,实现运用单一节流件,完成了汽液两相流量的双参数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干度的测量误差≤±4.9%,质量流量测量误差≤±9.7,而且在试验范围内B和x基本呈现单值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径向游隙直接影响角接触球轴承内部两相流的分布以及热特性。为探究不同径向游隙下角接触球轴承油气润滑两相流热特性变化规律,基于两相流理论以及轴承换热机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模拟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径向游隙和轴承运行工况对轴承腔内流场分布以及温升的影响,并通过轴承温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油气两相流中油相受离心力影响主要分布在轴承外圈,径向游隙增大使得油相体积分数减少;轴承温升随着径向游隙增大而减少,一定程度上增大径向游隙可以减少轴承生热量。研究结果为探究角接触球轴承油气润滑热特性以及改善轴承腔结构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通过实验获取两相流的差压波动信号,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拟合为n阶自回归m阶滑动平均模型ARMA(n,m),依据自相关系数准则优选模型阶数n值,通过考察n值的变化分析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弹状流的模型阶数n的最佳值最大,塞状流的次之,环状流的最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润滑中所存在的气液两相流问题,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理论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以便进行轴承腔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的识别。研究以管道气液两相流为原型,采用3种典型的神经网络对流型进行模式识别,通过考察3种网络的辨识率,发现BP网络的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建立能正确描述旋流分离器内部气-液两相强旋湍流流动状况的机理模型,为气液旋流分离技术提供可靠的工程设计理论计算公式,是当前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的工程应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气液两相流动机理模型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气液旋流分离技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理论分析,将拟颗粒模型与颗粒轨迹模型、漂移流动模型相结合是今后建立气液旋流分离流动机理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气液两相间歇流压差波动信号的Wigner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Wigner谱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间歇流压差波动信号进行时频二维分析,证实了压差波动信号的强非平稳性,与传统的功率谱分析不同的是,得到了在同一时刻可以只出现一个较强的局部频率峰值,也可以出现一个以上的多个局部频率峰值.研究还发现,宏观相似的压差波动信号,通过Wigner谱分析可以清楚地从频域上揭示其微观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