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这一要求,在系统分析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总体布局及分区治理措施,为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针对黄河流域面临的洪水风险威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治理能力不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思想,提出黄河源头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黄河口及三角洲地区五区协同保护的水安全保障空间布局。从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系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升流域治理能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植物配置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黄土高原的植物种类及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种类与分布;在强调遵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被的选择与配置必须遵从适地适树、水量平衡、乡土植物、经济生态、密度调控和自然恢复等6项原则,列举了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河谷盆地区等不同立地条件类型适生树种林种配置模式;做到因害设防、除害兴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三门峡市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三门峡市铝土矿区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铝土矿区集中位于三门峡市黄土丘陵沟壑土壤保持区,并根据该区水土流失特点提出影响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部分。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是:搞好专项水土保持规划;控制敏感区铝土矿开发;强化公众水土保持意识;严格涉矿水土流失监督检查机制;保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开展;开展铝土矿水土流失防治科学研究和推动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郑新民 《中国水利》2003,(17):19-22
从沟壑坝系的建设现状、任务与存在的问题来看,黄土高原沟壑坝系建设要处理好黄土高原全面治理与突出重点快速建设的关系,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淤地坝系建设.沟壑坝系拦蓄降雨径流,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坝系也拦蓄了大量泥沙,不仅可大量减少黄河干流输沙用水,而且对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也是一大贡献.坝系规划和建设中要选择合适的规模、结构布局和建坝时序,最终实现坝系的相对稳定,实现坝系水土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要建立健全法规,建立淤地坝建设管理新机制,建立投资与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参数,为了减少甘肃地区因地形和气候跨度大而引起的灌溉参数计算误差,根据甘肃省的地理特征和干湿程度将甘肃地区划分为陇南-甘南湿润区、陇中南部半湿润区、陇中北部半干旱区和河西干旱区4个区域,利用26个国家气象站点1980-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ET0,并通过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和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甘肃省整体和不同分区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ET0年际变化趋势为1980-1991年下降,1991-2015年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甘肃省ET0的空间分布总体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ET0与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且影响程度顺序为,甘肃省:U>N>Tmax>RH>Tmin>Tmean,陇南-甘南湿润区:N>U>Tmax>RH>Tmin>Tmean,陇中南部半湿润区:N>U>RH>Tmax>Tmin>Tmean,陇中北部半干旱区和河西干旱区:U>N>Tmax>RH>Tmin>Tmean。结论:地形和气候对ET0影响很大,由湿润区向干旱区依次增加;各分区ET0差异较大,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增加;甘肃省ET0主要影响因素为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7.
王敏  刘志刚  张攀  焦鹏 《中国水利》2023,(10):42-4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与成效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构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新格局、建立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加强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沟壑坝系建设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沟壑坝系的建设现状、任务与存在的问题来看,黄土高原沟壑坝系建设要处理好黄土高原全面治理与突出重点快速建设的关系,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淤地坝系建设。沟壑坝系拦蓄降雨径藏。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坝系也拦蓄了大量泥沙,不仅可大量减少黄河干流输沙用水,而且对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也是一大贡献。坝系规划和建设中要选择合适的规模、结构布局和建坝时序,最终实现坝系的相对稳定,实现坝系水土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要建立健全法规,建立淤地坝建设管理新机制,建立投资与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近70a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成果数据,回顾了人民治黄70 a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从水土保持规划演变、治理措施配置发展和治理效果变化三个方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心与方式,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分为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依法防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等7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多次规划,不同时期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目标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水土流失治理从分散的单项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布设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与治理并重转变,形成农业、工程和林草措施组合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创建于1952年,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简称"黄丘一副区")设立的唯一一个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已积累了266站年的径流泥沙资料、834站年的降雨资料、791场年的径流场泥沙资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基础数据资料。为响应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总体要求,建立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水土保持信息网络化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共享应用,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科学试验数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以下称丘3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文章采用现场调查和实地量测的方法,梳理总结了西峰站、绥德站和天水站3个试验站提出的6种黄土高原丘3区水土流失高质量综合治理模式,其中包括:“骨架式”、水源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观光、清洁型小流域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并提出人工林营造技术、经济林营造技术等9种和坡面谷坊建设、沙棘引种栽培繁育技术2种沟道工程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能够示范引领相关地域的水土流失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可为水利部开展整沟治理试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卧龙湖湿地是辽宁省半干旱区向湿润区过渡的生态敏感带,对保护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增加生态基流量的保证程度是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条件。分析了卧龙湖湿地退化的过程和原因,并结合历史观测资料,运用长系列法,对湿地生态基流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工生态补水措施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腹地,为我国典型的黄土地貌发育区,结合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研究了陇东地区黄土工程地质特性,重点对与工程关系密切且具有湿陷性的中更新统(Q2)离石黄土及上更新统风积(Q32)马兰黄土进行了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厚度及变化规律,研究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通过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对湿陷性黄土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西水利》2022,(11):5-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素有“华北水塔”之称,是守护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主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地处陇中东南部.面积1.805万km~2。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土保持和综合农业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与治理状况、土地资源、社经状况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因子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该区划分为河谷川台轻度侵蚀区(Ⅰ)、高位丘陵中度侵蚀区(Ⅱ)、黄土丘陵强度侵蚀区(Ⅰ)和黄土丘陵极强度侵蚀区(Ⅳ)四个土壤侵蚀亚区,并对各亚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发展方向和综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湿地,东营市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黄河口的保护与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针对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脆弱、供用水结构失衡、水污染海陆统筹治理难度大等问题,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治黄思想和新时期系统治水精神,吸收借鉴先进地区治水经验,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五水统筹治理模式。通过构筑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海-河-陆三位一体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城湿相融人鸟共生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安全自然现代化的水灾害防治体系、彰显大河生态文明的水文化弘扬体系,实现建设"幸福黄河口"、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中国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标志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姚文艺  张攀  徐建昭 《人民黄河》2024,(2):129-134+141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是随着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建立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多年来黄河流域各地区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探索了多种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地貌-生态经济高适配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砒砂岩区生态治理-衍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半干旱区乡村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模式、黄土高塬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带治理模式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薄弱,二者的协同性不高且耦合协调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模式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高等。建议:创新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生产与产业体系,探索“全托全链”的推广机制;构建适宜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盐池县位于宁南山区,是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明显地分为南部黄土丘陵(属陇东黄土地貌北部边缘)和中北部鄂尔多斯缓坡丘陵两大地貌单元。黄土高原区1392km~2,占全县的19.5%;鄂尔多斯缓坡丘陵5547.7km~2,占全县总面积80.5%。丘间盆地分布着近800万亩荒漠、半荒漠草原。盐池县的中、北部地区是该县主体和核心部分,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这里是闻名中外的宁夏滩羊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9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黄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习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得准,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实施策略的"药方"开得准。习总书记特别强调针对黄河复杂治理问题的系统思维、协同配合与系统治理方略,他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  相似文献   

20.
浅谈干旱内陆河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干旱内陆河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绿洲内,由于地理因素,绿洲农田系统要绿洲生态的防护系统保护。绿洲生态系统可根据其消耗的水资源来源划分为天然,半天然和人工三个阶段,干旱区水资源利用方式要适宜于绿洲生态的不同阶段,以维持整个绿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